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孕妈咪在期待幸福时刻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要记得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做哦。那就是准备好待产包。待产包准备的周全充足,会让孕妈咪在入院后减少许多困扰和不便,有助于顺利分娩和出院哦。下面来看看住院分娩待产包要放什么物品吧?
妈妈用品
1.重要证件和现金 入院前整理好母子健康手册、身份证等相关重要证件,方便办理入院手续。带适量现金,支付日常支出;带好金额充足的银行卡,大笔费用刷卡支付。
2.笔记本 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方便孕妈咪在待产期间记录阵痛间隔的时间、医生的嘱托、待办的事项等等,方便查询,以免发生遗漏。还可以随笔记下待产的心情哦。
3.闹钟 带好闹钟可以方便记录待产孕妈咪的阵痛间隔时间,以及新妈妈掌握好给宝宝的喂奶时间。
4.杂志MP3 待产期间孕妈咪难免心情紧张,建议孕妈咪准备一些《完美孕妇》类的母婴杂志,知识全面,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孕妈咪放松心情。喜欢音乐的孕妈咪不妨在MP3里实现考录一些轻松的音乐。
5.小镜子 孕妈咪也好,新妈咪也好,都是爱美的女性,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在乎自己的形象哦,准备一面可随身的小镜子就方便多了。长头发的孕妈咪记得也要准备个发圈哦,方便梳理头发。
6.纸巾 卫生纸、纸巾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尽量多带几包,以备不时之需。
7.哺乳式文胸 哺乳式文胸也是新妈妈的必需之物,前面可以拉开的特殊设计方便新妈妈给宝宝喂奶,一般带2~3个换洗就可以了。
8.防溢母乳垫 新妈妈可能会有乳汁溢出的情况,把防溢母乳垫垫在内衣里面,就可以将溢出的乳汁吸干,从而保证乳房的干爽和清洁。
9.毛巾 毛巾的数量孕妈咪可以根据自己平日的生活习惯带2~3条,还可以单独准备一块吸水性强的小方巾,在阵痛流汗时使用。
10.水 孕妈咪在临产前可以试着做一些分娩呼吸法,有助于减轻分娩时的痛苦,运动时很容易口渴,身边备一些纯净水方便饮用。
11.拖鞋 孕妈咪一般都会在预产期之前几天入院,为了平时行动方便,随身带一双居家拖鞋很有必要,推荐孕妈咪准备鞋底柔软舒适,半包或者全包款式的拖鞋,孕妈咪就不易着凉了哦。
12.护肤品 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会有很多亲朋来探望,而且一定会拍很多照片留念,清爽干净才可以哦。准备个鲜艳的化妆包,把美丽的宝贝收纳起来。
13.碗筷 带一套自己的碗筷,卫生又方便,尤其是自行加餐的时候更是必不可少哦。
14.洗漱用具 牙刷要选择软毛的或者儿童牙刷。孕妈咪还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漱口水,卧床不便起来时,可以帮助清洁口腔和牙齿。
15.产妇卫生巾 新妈妈刚刚生产完,外阴部位留有易感染的伤口,所以最好准备一些产妇专用卫生巾,灭菌效果更好,无刺激,不会引起疼痛。
16.成人纸尿裤、一次性内裤 生好宝宝后,新妈妈还会有恶露等分泌物排出,使用成人纸尿裤方便换洗,清洁卫生。
17.拉杆箱 一个大小适中的拉杆箱会给待产的孕妈咪带来很多方便,能够容纳琳琅满目的待产物品,整齐又容易搬运。
18.大大小小的包包 将五花八门的待产物品按项目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归纳在各种大小不一的包包里,整齐有序,又方便入院后的使用。
19.换洗衣物 带好生产前换洗的衣物,特别是要带一件长袖的开衫,方便临产前的检查和平日里根据气温随时增减衣物,也方便产后给宝宝喂奶。
生好宝宝出院时,爱漂亮的新妈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新衣服,容光焕发地带宝宝回家哦。
20.数码相机 相机、DV等数码设备也要准备妥当,随时拍下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特别是新生宝宝的一举一动。注意充电器和电池也要预备充足哦。
21.孕产妇奶粉 孕产妇奶粉是在一般奶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孕妈咪或者新妈妈需要的营养元素,可以补充身体所需,对宝宝和孕产妇本身都是很有益的哦。
22.妊娠纹按摩霜 为了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遏制妊娠纹的出现,相关按摩霜可是必不可少的,产前产后都要记得认真涂抹哦。
23.吸奶器 刚刚生完宝宝,新妈妈的奶水可能不是很足,准备一个吸奶器可以帮助开奶。
24.束缚带 生好宝宝,新妈妈的腹部很容易松弛,脂肪容易堆积,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弱这种情况,可以使用腹部束缚带来帮助。
宝宝用品
1.奶瓶 入院前记得给宝宝带好奶瓶哦,新妈妈奶水不足时,或者不打算母乳喂养的新妈妈,有了奶瓶才方便给宝宝喂奶。
2.宝宝奶粉 担心奶水不足或者不准备母乳喂养的妈妈要给宝宝带好奶粉,以备不时之需。
3.手套脚套 为了防止宝宝着凉,最好给宝宝带上手套脚套,也不用担心宝宝把自己抓伤。
4.纸尿裤 新生宝宝使用率很高的物品哦,记得要帮宝宝准备好,而且数量要充足哦。
5.湿纸巾 选择宝宝专用的或者无刺激的湿纸巾,帮宝宝擦洗小屁股会非常舒服安全哦。
6.婴儿包巾 在医院里一般不需要,但是带宝宝出院时就必不可少了。
7.小衣服 选择纯棉的柔软质地,厚度根据生产季节来决定。
以上就是情缘阅读小编为您介绍住院分娩待产包要放什么物品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