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在怀宝宝期间,特别是到了怀孕6个月以后,经常会感觉到腹部一阵阵难以忍受的骚痒。这时一般的准妈妈都会用手抓,那么,妊娠期皮肤瘙痒有何应对策略?
妊娠期瘙痒症多数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主要与遗传、家族史、染色体、雌激素、代谢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瘙痒症分为一般瘙痒症和特殊皮肤瘙痒。
一般瘙痒症
一般瘙痒症大都发生在局部,如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多数孕妇腹壁皮肤出现紫色或淡红色的妊娠纹且有瘙痒感。此时若用手乱抓,瘙痒处产生抓痕,瘙痒反而加重。有的瘙痒则是过敏引起的,如服用某些药物或接触过敏性物质,以及气候变化等,大多发生在暴露的皮肤上,或全身或局部出现疹子。只要脱离过敏源,局部用些抗过敏药,瘙痒即可缓解消失。此外,霉菌或滴虫、一些化学品刺激、不良卫生习惯如穿着不透气的化纤内裤等,还可诱发孕期外阴部的瘙痒,此类瘙痒只要找到病因,对症治疗,症状很快就会消除。
特殊皮肤瘙痒
特殊皮肤瘙痒主要指妊娠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其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为0.06%~3.3%,多见于妊娠32周以后,极少数孕妇发生在妊娠6周左右。其症状特点是瘙痒难忍,多以腹部及下肢为重,夜间尤甚,孕妇往往因不能克制剧烈的瘙痒而留下道道搔痕,也有些孕妇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厌油腻,常常伴有轻微腹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另一表现是黄疸,约有1/4的病人身上会出现。少数孕妇第二次怀孕时还会再次出现黄疸,即所谓妊娠复发性黄疸。发生上述表现,孕妇应及时到医院空腹抽血,检查肝功和胆汁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许多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肝脏中酶的异常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的改变、遗传及环境有关。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影响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和血清蛋白的分泌,使胆汁酸分泌不足,而雌激素水平增高又可抑制毛细胆管的Na+-K+-ATP酶系统,使胆汁分泌功能降低,结果胆汁流量减少,胆汁浓缩,淤滞产生胆盐沉淀和胆栓形式;另外雌激素可增加毛细胆管的通透性,使胆汁中的水分向血中反向外渗,导致胆汁减少,胆汁黏稠度增加,胆酸排泄受阻,进一步加剧胆汁淤滞和胆栓形成。
胎盘病理检查发现绒毛板及羊膜均有胆盐沉积,胎盘绒毛间腔狭窄。绒毛间腔狭窄造成胎盘灌注不足,加之合体细胞血管减少,更影响氧及其他物质的吸收交换,使胎盘功能减退,从而使胎儿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胎死宫内、围产儿死亡率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达32%~65%,胎儿死亡率是正常妊娠的4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母儿高水平的胆汁酸还可能刺激胎膜、子宫及蜕膜释放前列腺素,同时增强子宫肌纤维对催产素的敏感性而诱发早产。重度患者发生早产、产后出血、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的几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若检查肝功能发现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升高,或有黄疸出现,确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后作高危妊娠处理,产前、产时重点监护,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及时终止妊娠,使胎儿脱离母体不良环境。
妊娠期瘙痒症的治疗
一般瘙痒症找到霉菌感染、风团疹、结节性皮肤病、过敏等因素,对症治疗即可。皮肤局部可应用炉甘石洗剂,严重者可口服扑尔敏、安定等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必须住院,加强对母儿的监护,及早终止妊娠。必要时需联合皮肤科医生共同治疗。
妊娠期瘙痒症的预后
大部分妊娠期瘙痒症经对症治疗后效果好,对妊娠无不良影响。如果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必须听从医生指导,安排住院,因为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危险性。医生会加强对母儿的监护,及早终止妊娠。这些症状一般在分娩后2~3天或2周内自然消失。
妊娠期瘙痒症的预防
孕期注意卫生,保持皮肤表面干净,冬天洗澡后可适当涂些润肤露。对于腹部妊娠纹可少量涂些橄榄油,预防或减轻局部瘙痒。不要用手抓挠,以免形成结痂,使症状加重,可以用温水毛巾热敷后涂些炉甘石洗剂。一些化学品刺激、不良卫生习惯如穿着不透气的化纤内衣等,也可诱发瘙痒,均应注意。
小编始终都相信这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孕妇妈妈们赶紧行动起来吧,让自己成为越孕越美的时尚辣妈。如果你对孕妈如何应对孕期皮肤问题等有关孕期保健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情缘阅读网孕期皮肤护理安全常识栏目。
责任编辑:陈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