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新妈妈怎么沐浴和刷牙

2020年06月26日00:21:26

产后新妈妈怎么沐浴和刷牙?顺产的新妈妈在产后第三天就可以洗淋浴了。新妈妈汗腺功能活跃,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称之为产褥汗。由此可见,新妈妈多汗并非完全是身体虚弱,而是一种生理现象。新妈妈分娩时出血,分娩中体力消耗,都会削弱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产时产后出汗、下身恶露以及溢出乳汁,多种液体混在一起,散出难闻的气味,不仅新妈妈本人感到不舒服,病菌也会趁虚而入。因此,新妈妈要勤换衣服,适时洗澡。

有人对产后淋浴的新妈妈身体生理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淋浴后,70%新妈妈体温上升,3 0%体温稍有下降。但是不管体温上升还是下降,波动都没有超过0.5℃,均在正常范围。血压波动也很小。对子宫收缩以及每日恶露的颜色、数量、气味和出血等均无不良影响。

与不洗澡的新妈妈相比,产后洗澡者皮肤清洁,会阴部或其他部位感染率降低。洗澡还有活血行气的功效,可以解除因分娩造成的疲劳。洗澡后新妈妈普遍感到精神舒畅。淋浴后,84%的新妈妈气色好转,睡眠加深,排便正常,较快恢复体力。

一般认为,正常分娩的新妈妈分娩后2~5天便可以洗澡,但是不应早于24小时,以选用淋浴为佳。产后6周内不宜洗盆浴或在大池洗浴,以免不洁澡水流入生殖道,引起感染。洗澡前应避免空腹,防止发生低血糖,引起头晕等不适。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即可。室温20℃最为适宜。淋浴水温调节至34℃~36℃。产后应当洗淋浴,水温34℃~35℃,室温最好26℃。浴后迅速用毛巾擦干,防止受凉,洗浴次数可按季节安排,一般是每周2~3次,产后一个月内禁止盆浴。

产后刷牙

有人说“新妈妈刷牙,以后牙齿会酸痛、松动,甚至脱落……”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新妈妈分娩时,体力消耗很大,犹如生了一场病,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口腔内的条件致病菌容易侵入机体致病。另外,为了新妈妈的康复,多在产后坐月子期间,给予富含维生素、高糖、高蛋白的营养食物,尤其是各种糕点和滋补品,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如果吃后不刷牙,这些食物残潭长时间地停留在牙缝间和牙齿的点、隙、沟凹内,发酵、产酸后,促使牙釉质脱矿(脱磷、脱钙),牙质软化,口腔内的条件使病菌趁虚而入,导致牙龈炎、牙周炎和多发性龋齿的发生。

所以,为了新妈妈的健康,新妈妈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必须加强口腔护理和保健,做到餐后漱口,早、晚用温水刷牙;另外,还可用些清洁、消毒作用了的含漱剂,在漱口或刷牙后含嗽,每次15毫升左右,含1.5分钟,每日3~5次。含嗽后15~30分钟内勿再嗽口或饮食,以充分发挥药液的清洁、消炎作用。

现代医学诠释,否则日后牙齿会过早掉落说法得重新认识。为什么民间形成月子里不刷牙的习俗?因为在怀孕期间,孕妇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会出现牙龈充血、水肿、易出血的现象,特别是在刷牙时;加之过去科普知识不普及,孕妇对在孕期如何摄取钙营养了解得不够,结果导致身体缺钙,使很多人在生完孩子后牙齿确实变坏了。由此,很多人就认为新妈妈不能刷牙。

现代医学认为,新妈妈在月子里一定要刷牙漱口,不然的话牙齿反易被损害。新妈妈在月子里每天要进食大量的糖类、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大多细软,本来就失去了咀嚼过程中的自洁作用,容易为牙菌斑形成提供条件。如果不刷牙,就会使这些食物的残渣留在牙缝中,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酸、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或牙周病,并引起口臭、口腔溃疡等。月子里一定要天天刷牙。只要体力允许产后第2天就应该开始刷牙,最好不超过3天。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孕期注意摄取钙营养,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牙齿受到损害。

2.新妈妈身体较虚弱,正处于调整中,对寒冷刺激较敏感。因此,切记要用温水刷牙,并在刷牙前最好先将牙刷用温水泡软,以防冷刺激对牙齿及齿龈刺激过大。

3.每天早晚和睡前各刷一遍,如果有吃夜宵的习惯,吃完宵夜后再刷一遍。

4.可在产后3天采用指漱,即把食指洗净或在食指上缠上纱布,把牙膏挤于手指上并充当刷头,在牙齿上来回、上下擦拭,再用手指按压齿龈数遍。这种方法可活血通络,坚固牙齿,避免牙齿松动。

妇女怀孕后,由于雌激素的作用易患牙龈炎。分娩后坐月子营养补充多,三餐之外还加点心,食物残留牙缝中的机会增多,经细菌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面,可产生龋齿或其他牙病。

因此,"坐月子"的新妈妈,口腔卫生尤为重要,不但要刷牙而且要坚持早、晚刷牙,且饭后漱口以保护牙齿。病菌趁虚而入,导致牙龈炎、牙周炎和多发性龋齿的发生。

坚持做扩胸运动

健胸运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乳房看上去更坚挺、结实和丰满。妈妈可以在生产以后坚持每天做简单的扩胸运动,帮助锻炼胸部肌肉,如果能做一些专门的产后恢复操则更好。至于全身运动,可以去健身房跳健美操等,但是必须在产后6个月以后方可进行。

以上就是情缘阅读小编为您介绍产后新妈妈怎么沐浴和刷牙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