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2020年06月27日03:02:41

小儿肺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爸爸妈妈护理的不当会对宝宝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肺炎是由病原体感染或吸入羊水及油类和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啰音等,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肺炎有着它的典型症状,只要爸爸妈妈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或者直接上医院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1、一般症状: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数日,体温可达38-40℃,大多数为弛张型或不规则发热,小婴儿多起病缓慢,发热不高,其他表现可有拒食、呕吐、呛奶。

2、呼吸系统:大多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发热:儿童罹患肺炎时大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以上,持续两三天时间,退热药只能使体温暂时下降一会儿,不久便又上升。但同时也应该警惕不发热的小儿肺炎,宝宝患肺炎体温可能会很高,但也可能不发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

咳嗽和呼吸:这些孩子往往起病急,先有感冒”症状,持续时间约3天,表现发低烧(测量体温在38℃左右)、流清鼻涕水、咳嗽,约60%患儿也可不发烧。2—3天后咳嗽加重,呼吸快而浅表。

胸部:由于儿童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水泡音,所以细心的家长可以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听听他的胸部。

3、循环系统:轻度缺氧可知心率增快,重症肺炎可合并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4、神经系统:轻度缺氧表现烦躁、嗜睡;脑水肿时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呼吸不规则,前囟隆起,有时有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精神状态:要想及时发现儿童肺炎,细心的妈妈们也应该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孩子精神状态不佳、口唇青紫、烦躁、哭闹或昏睡、抽风,少数患儿可出现谵语则说明孩子病得较严重,得肺炎的可能性较大。

5、消化系统:轻症常有胃纳差、吐泻、腹胀等;重症可引起中毒性肠麻痹,肠鸣音消失,腹胀严重时呼吸困难加重。消化道出血可呕吐咖啡样物,大便隐血阳性或排柏油性样便。

▼小儿肺炎吃什么好

小儿患上肺炎,因为输水的缘故,肠胃消化弱,会有药物性腹泻,所以尽量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以下介绍几款小儿肺炎的食疗方:

1、贝母粥:先以粳米100g和砂糖适量煮粥,待粥成时,调入川贝母粉末5~10g,再煮二、三沸即可,上、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咳嗽咯吐粘痰不爽者。

2、竹沥粥:粳米50g煮粥,待粥将成时,兑入竹沥50~100ml,稍煮即可,早晚或上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咯吐脓痰或间有神志欠清者。

3、苏子粥:苏子15~20g,捣烂如泥,用水煮取浓汁,去渣,入粳米50~100g,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早晚温热服食。用于咳嗽气喘者。

4、大蒜粥:紫皮大蒜30g,去皮,将蒜放沸水中煮10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10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内,同煮片刻即成,早晚温热服食。用于肺炎霉菌感染者。

5、银杏石苇炖冰糖:白果20粒,去壳、衣、捣破,与石苇30g同放瓦锅中,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入冰糖15g,溶化,饮服。用于咳嗽、咯痰、气喘者。

6、百合糖水:百合60~100g,加糖适量,水煎,饮食。

7、川贝雪梨煲猪肺:川贝10g,雪梨2个,猪肺250g,雪梨去皮切块,猪肺切块漂去泡沫,与川贝同放入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慢火熬煮3小时后服食。用于阴虚痰热者。

▼小儿肺炎的原因

肺炎是小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肺炎的病原微生物为细菌和病毒,病原体常由呼吸道侵入,少数经血行入肺。

孩子刚出生时就易患有肺炎,一般多在产前、产时引起。产前的胎儿生活在布满羊水的子宫里,发生缺氧(如脐带绕颈、胎心改变、胎动异常),就会发生呼吸运动而吸入羊水,引起吸入性肺炎;假如早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吸入细菌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易引起细菌性肺炎;假如羊水被胎粪污染,吸入肺内会引起胎粪吸入性肺炎。

另一种就是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如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比如感冒),孩子很轻易受到传染引起肺炎;新生儿因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炎,这种感染可以由细菌引起;日龄稍大一点的新生儿,肺炎也可由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

目前对肺炎的分类,一般采用病理形态、病原体、病程及病情程度四种方法:

1、病理分类: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小叶肺炎)、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

2、病原体分类: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立克次氏体性肺炎、原虫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

3、病程分类:急性肺炎(1个月内)、迁延性肺炎(1-3个月)和慢性肺炎(3个月以上)。

4、病情分类:轻症:病情轻,除呼吸系统外,其它系统仅有轻微受累,全身无中毒症状不明显。

重症:病情重,除呼吸系统受累严重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情缘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肺炎的症状有哪些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