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都有哪些

2020年06月30日03:05:38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hemolyticanemia)按原因可分四大类:药物诱发的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发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溶血性贫血。药物或其毒性直接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较为多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儿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都有哪些?

小儿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能诱发免疫性溶血的药物有多种,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汀,奎宁,奎尼丁,α甲基多巴,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眠宁,氨基比林,安他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丁,头孢曲松,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安乃近,杀虫剂,睇波芬,鬼臼噻酚甙,噻嗪类,卡铂,顺铂等。

二、发病机制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由于机体产生了能与红细胞结合的抗药物(如青霉素)抗体,从而暴露出药物的半抗原决定簇,这种抗体能与红细胞-药物结合,调理的红细胞在脾内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而破坏,所以多为血管外溶血,以青霉素为例,在使用较低剂量治疗的病人,并不发生溶血,直接Coombs试验也极少阳性,这是因为低亲合性IgG型抗青霉素抗体很常见,只有在血清中浓度极高时(每天2000万U以上)才发生溶血,而且溶血常较轻,偶可出现急重症溶血,停药后,溶血性贫血也很快停止。

2、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有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复合物,产生的药物抗体(多为IgM)可与药物-血浆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并黏附到红细胞上,通过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这种免疫复合物可从红细胞膜上分离,再吸附于另一红细胞膜上,故少量药物就可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血管内溶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多为补体型,属于此型的常见药物有奎宁,奎尼丁,非那西汀,磺胺药,氯丙嗪,异烟肼,氯磺丙脲等。

以上就是情缘阅读小编为您介绍小儿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都有哪些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