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儿童的用药特点和误区

2020年06月28日10:07:36

儿童与成人相比不只是个子小、体重轻,两者的本质区别则在于儿童机体许多脏器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对药品的适应性要求也更加苛刻。那么各个时期儿童的用药特点有哪些,儿童服药的误区又包括什么呢?

各时期儿童的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后的28天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皮肤苍白和发绀等)。另外,新生儿肾功能还不成熟,需要8~1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故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的排泄较成人更为缓慢,应用时必须减量。

婴幼儿期

从药物代谢水平来说,虽然婴幼儿期已较新生儿期显著成熟,但由于解剖生理的特点,在选用药物时仍应予以注意。例如,由于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要慎用镇静剂。但对于早产儿或有窒息患儿,及早使用镇静剂可以预防颅内出血及惊厥,控制脑损害,当然,一定要严格计算用量。婴幼儿对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特别敏感,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选用。

儿童期

这一时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有些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需权衡利弊后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泼尼松等,长期使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再例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常见用药误区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滥用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对非感染性疾病,如一般感冒发热、单纯性腹泻等,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物是不妥的。家长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对抗菌药物存在抗拒心理,在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情况下仍然认为儿童不应使用,导致病情延误;另一种则是将抗菌药物视作“万能药”,无论是呼吸道还是胃肠道疾病,擅自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

解热镇痛药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及毒素的一种防御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解热镇痛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剌激,同时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影响对胃黏膜的保护,易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儿童消化系统较为脆弱,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慎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解热镇痛药的单方、复方制剂种类繁多,应掌握其总服用量,避免重复用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百服咛糖浆,均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应谨慎使用。

感冒药

统计数字表明,全球非处方药(OTC)市场中,感冒药和咳嗽药的销售额仅次于抗菌药物居于第2位。然而,很多儿童非处方感冒、咳嗽药均为复方成分,若选择不当,易造成重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心悸、心室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完成了对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OTC感冒咳嗽药的安全性评估,鉴于可能发生的严重和致命的不良反应,提出了不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药品。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很多家长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长期无条件使用,有百利而无一害。正确的作法是服用此类药物也需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或过量长期使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如维生素A,小儿一次用量 35万国际单位可致急性中毒;浓缩鱼肝油6克(5万~10万国际单位/天,连服6个月)可致慢性中毒,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痛等慢性中毒症状。因此,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绝非多多益善,家长应加以选择,合理应用,切不可过度依赖。

 以上就是各时期儿童的用药特点和误区,在给孩子用药时,首先要判断好自己家孩子是属于哪个阶段的儿童再用药,当然,我们也要避开服药的误区,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如果你对儿童误服药物后怎么办等有关儿童意外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情缘阅读网儿童药品中毒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