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溺水是指儿童呼吸道淹没或浸泡于液体中,产生呼吸道等损伤的过程。溺水2分钟后,人会失去意识,4-6分钟后,神经系统便会遭受不可逆的损伤。溺水结局分为死亡、幸存但留有后遗症和无后遗症幸存。因此儿童溺水,学会自救与施救方法很重要,一起看看吧!
施救▶▷
不会游泳者不可直接下水救人
“切记:不会游泳者不可直接下水救人。溺水者往往张皇失措,会死命抓住一切能够抓到的东西,包括施救者。因此,只要有其他方法将溺水者拉到岸上,就不要下水去施救。当然,万不得已时,在施救者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下水施救。没有受过救生训练的施救者下水之前应有思想准备,此时溺水者的本能反应,可能使施救力不从心,最终救人不成反而赔上性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表示,不会游泳者千万不要逞英雄,下水救人,“即便落水者是家属,也要保持冷静,不要直接下水施救。”
遇到溺水者,到底如何施救?记者综合专家建议,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当溺水者在水面漂浮时,施救者应迅速向水中抛救生圈、木板等漂浮物,让其抓住这些器具不致下沉,或递给溺水者木棍、绳索等拉其脱险。
第二步:直接下水救护时,如果溺水者尚未昏迷,施救者要特别防止被其抓、抱。不要从正面接近溺水者,而应绕到溺水者的背后或潜入水下,扭转其髋部使其背对自己;从后面或侧面托住溺水者的腋窝或下巴使其呼吸,并用反蛙泳或侧泳将其拖带上岸。
第三步:将溺水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溺水者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使其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第四步:对呼吸停止者应呼救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一侧,托起其下颌,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呼吸停止者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吹16—20次),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第五步:对心跳停止者应一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让其仰卧,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一侧,右手掌平放在其双乳头连线中点,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5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大于100次)。
自救▶▷
保持冷静的头脑至关重要
“遭遇溺水会自救,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宝贵的获救时间,这时保持冷静的头脑至关重要。当人落水之后或发生淹溺时,会对自己沉入水中产生极大恐惧,本能地通过各种挣扎,如双手上举或胡乱划水等,试图使自己上浮,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急诊科专家认为,自己溺水后,保持冷静的头脑至关重要。
第一步: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去除身上的重物,同时要睁开眼睛,观察周围情况。如果身体沉入水中,就让它沉,因水有浮力,且浮力与水深有关,水越深浮力越大,故沉到一定程度,多数情况下,没有负重的人体就会停止下沉并自然向上浮起。
第二步:一旦身体停止下沉并上浮时,落水者应立即采取如下动作:双臂掌心向下,从身体两边像鸟飞一样顺势向下划水。注意划水节奏,向下划要快,抬上臂要慢;同时双脚像爬楼梯那样用力交替向下蹬水,或膝盖回弯,用脚背反复交替向下踢水,这样就会加速自身上浮。当身体上浮时应冷静地采取头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势,争取先将口鼻露出水面,一经露面,立即进行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第三步: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保持使自己的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救护。还可实施踩水技术,以避免自己下沉。
第四步:不会游泳及踩水的人不要试图不让自己再次下沉,更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这样不但消耗体力,而且更容易使人下沉。如果再次下沉就照原样再做一次,如此反复。
第五步:一定要全身放松,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存更多的体力,坚持更长的时间。
第六步:如果在水深2—3米的游泳池或在底部坚硬的水域或河床发生淹溺,由于底部坚硬,落水者可在触底时用脚蹬地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同样不要害怕再次下沉。如此反复,坚持到救援人员到来。
第七步:用踩水的方法防止下沉。
心跳骤停者的急救模式
1.胸外按压30次(约18秒),按压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部位:胸骨正中(双乳连线中点,不是左侧心脏部位)。
2.开放气道,将患者平放,下巴抬起,和气管尽量成直线。
3.人工呼吸2次。其间要尽最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如果可能,进行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后即可进行人工呼吸。对于未经训练的施救者,也可以只施行胸外按压。
小编提醒家中有5岁以下儿童的农村家庭,如果房屋在距离池塘、小溪等自然水体25米内,应在院子或通向室外的房门安装门栅栏,以阻挡婴幼儿自行外出;如果你对如何避免儿童溺水等有关儿童意外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情缘阅读网儿童溺水预防安全常识栏目。
责任编辑:陈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