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2020年06月30日09:27:09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见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大多在20×109/L以下,少数也可降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增高,可达60%~97%。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在小儿病例中,年龄越小(尤其5岁以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异型淋巴细胞按Downey分型可分为3型:

(1)Ⅰ型(空泡型):细胞大小中等,边缘不整齐,核成熟,偏心、椭圆形、肾形或分叶。核周围有苍白区,胞浆嗜碱深染,含有空泡,可有少量嗜亚尼林蓝颗粒。

(2)Ⅱ型(不规则型):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粗。胞浆嗜碱性较轻,无或极少空泡,有时酷似正常单核样。

(3)Ⅲ型(幼稚型):与空泡型相似,但核形态幼稚,染色质细,核仁1~2个明显,酷似幼稚细胞。

2.骨髓 淋巴系细胞正常或增多。可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但不及血中所见者多。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

3. 血清噬异性凝集实验:一般在1~2周出现阳性,3~4周达高峰,可持续3~6个月。但IM病儿尤其4岁以下幼儿,该试验可能为阴性。

4. EB病毒鉴定:EBV病毒学方面的证据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有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为EB病毒感染。Southern杂交在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DNA;②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游离DNA;③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含EBV编码小RNA的细胞,即EBER一1阳性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M外周血标本,具有特异、敏感、定量的特点,可提高EB病毒感染的确诊率,尤其是可疑患儿的诊断。

5.免疫学试验;(1)嗜异性抗体;主要为绵羊和马红细胞凝集素,属IgM。出现较早,于3~4周内达高峰。嗜异凝集试验阳性率与年龄有关,5岁以下大多阴性,随年龄增长,其阳性率有上升趋势。阳性时必须做牛红细胞或豚鼠肾吸附试验,以与正常血清、血清病、白血病、霍奇金病及结核病等鉴别。传单病人嗜异凝集试验可被牛红细胞所吸附而不被豚鼠肾所吸附。正常人、血清病等病人之嗜异性凝集素则均可被牛红细胞及豚鼠肾吸附后转阴性。单滴试验(monospot test):用甲醛化稳定之马红细胞代替嗜异凝集试验之绵羊红细胞,可提高敏感性及特异性,阳性率可达90%以上。方法简易。(2)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抗衣壳抗原(VCA)抗体分为IgM和IgG,分别出现在急性期和恢复期。IgM可维持4~8周,因其出现早、敏感、特异性高,具有诊断意义;IgG可终生存在。抗早期抗原(EA)抗体又分为弥漫性(D)和限制性(R)两种,D多见于青少年,阳性率为70% ,维持约3~6个月;R多见于小龄儿童,阳性率较低,发病2周后出现高峰,一般维持2个月至3年。抗核心抗原(EBNA)抗体在发病后4~6周出现,效价较低,可持续终生。在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血清学检查结果时,即可考虑EB病毒近期急性感染的指征:①VCAIgM抗体效价≥1-10;② 抗一VCAIgG抗体效价≥1:320;③ 抗一EA.D抗体效价≥1:10(3)其他:自身抗体主要也属IgM,可在急性期短暂出现,滴度很低。临床上最主要是抗i抗体,如滴度增高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他尚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等。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可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情缘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