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2020年06月27日08:59:49

在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那么怎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下面和情缘阅读网了解下吧。

第一,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第二,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第三,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第四,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第五,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第六、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第七、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第八,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一些人问:留守儿童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母亲处于缺位状态。这不仅仅是儿童监护意义上的缺位,更是心理成长引导者的缺位,这可能也是留守儿童自杀重要原因。

为了孩子安全,建议大家撑握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更多相关儿童安全知识尽在情缘阅读网。

责任编辑: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