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南京市政府
发布文号: 宁委发[2012]2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落实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更加坚定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自觉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特就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全面提升文化实力
1、认清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在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南京已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总体上进入转型发展和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今后五年,既是南京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又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攻坚决战的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绿色都市的强大引擎;是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幸福都市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人文都市的巨大动力。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南京,是江苏省和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中心,文化发展繁荣,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区域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但是,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教育创意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文化凝聚力、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才教育创意资源丰富和文化影响力独特的优势,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创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彰显、现代文明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2、把握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推进“两个率先”的一支主力军,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期南京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延拓文化记忆,延伸文化产业,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坚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南京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使文化创新成为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与传播并进、与国际接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效益统筹,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统筹文化繁荣和文化管理,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3、明确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省和南京都市圈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将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实力强大、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要素配置齐全、市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强劲的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文化创作生产高地、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文化人才荟萃高地、文化遗产传承高地、文化创新引领高地。
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
--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舆论引导体系不断完善,新时期南京精神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化,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文化艺术门类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奖项评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南京文化名人、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实力强、产出高、效益好的文化龙头企业,资产超百亿的龙头企业达到3-5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备,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功能和产出效能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力争达到8%,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南京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文化产品产权版权交易中心,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队伍结构优化,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造就一大批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重点文化人才、青年文化人才、文化企业家和基层文化骨干,使南京成为高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培育中心。
二、铸造南京新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关切群众需求,主动解疑释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思想共识。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干部群众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发挥社科基金引导作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国内一流的社科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学术活动品牌。
2、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公共文明建设为抓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协调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使全市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守望相助、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构建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共同推进机制。
3、铸造新时期南京精神,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和践行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精神,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铸造新时期南京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南京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
三、建设传播新体系,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1、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重大主题、先进典型宣传,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制度,健全新闻预案和应急引导机制,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委政府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真实准确传播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2、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推进传播阵地建设。加快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和全媒体整合,建成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拓展视频点播、网络购物、在线游戏、网络教育和综合服务等新型业务,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市现代化传播平台。优化集聚资源,全力打造集新闻资讯、城市推介、娱乐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门户网站。
3、强化新兴媒体调控力,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统筹规划新兴媒体的发展,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鼓励和扶持移动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及其它基于新型移动网络终端为载体的传播平台建设。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引导商业网站健康发展,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加快传播领域法制建设,探索建立新媒体新业态新业务管理办法,形成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群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增添文化新魅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正确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文艺创作生产整体水平提升。扶持题材重大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生产,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南京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设置量化指标,改进评奖办法,对精品力作给予重奖,为优秀作品传播创造条件。
2、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更高水平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5年,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率达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上,各区县均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区县标准,争创1-2个省级文化示范区。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奖励等措施,实现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机关、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引进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加强社区和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绩效考核和委托管理办法,实现资源整合、运行有序、有效利用。
3、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市民欣赏”、“市民学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整合基层社区、艺术学校、专业剧团等相关资源,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办好“百场公益演出”、“文化惠民六走进”、“公益交响音乐会”等品牌公益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积极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农村数字电影。
五、构建产业新支柱,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1、优化发展规划布局,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出版印刷、信息服务、广告会展等优势产业,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高地。提升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意城市”。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着力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设施,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打造国内旅游演艺名城。力争到2015年,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9%提高到6%以上,力争达到8%。
2、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引领带动行业发展。整合现有文化产业园资源,促进园区规模化、主题化、地标化,各区县(开发区)大力度整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好1-2个文化创意基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功能完备、高端高效的文化产业集群。积极扶持省市规模文化企业发展,以市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文化集团为重点,打造3-5家资产规模超百亿的大型文化集团;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各区县、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骨干企业。组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新增3-5家文化上市企业。重点打造鼓楼-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制订扶持创业人才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编制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库,以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供完善配套服务。研究制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各类文化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文化产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交易平台的规范发展。办好中国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等重点会展。创新商业模式,引导和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六、展现城市新形象,彰显国际人文都市风范
1、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延伸城市文化脉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执行紫线管理规定和古城保护强制性规定。推进明孝陵、明故宫、石头城、汤山南京人化石地点、大报恩寺、牛首山等遗址保护,建成4-5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加强近现代工业遗产和教育遗产的有效保护,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名镇(村)。打造老城南、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重视老字号保护与发展,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明城墙和民国建筑群保护、管理和利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设中国科举、六朝、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织造府等精品博物馆。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展示现代都市文明。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重大文化会展为载体,打造创新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的城市文化活动品牌。以改革重组后的演艺集团为载体,进一步做大杂技、歌舞、民乐、越剧等传统文艺团体品牌。以文化街区和人文景区为重要窗口,打造南京文化主题街区及文化主题公园品牌。以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金陵剪纸、雨花石艺术品、秦淮灯彩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和原创动漫、工业及建筑设计为代表的现代创意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加快新街口、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等都市中心的提档升级,建成现代都市风貌代表区。
3、创新对外传播平台,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借助央视海外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境外华文媒体等平台,结合重要会展及重大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引进世界顶尖广告公司和策划团队,整体设计包装南京优势文化资源,重点推介“史前文化”、“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青奥文化”等品牌。聘请外籍人士,用母语创作以南京为题材的新闻、纪实、文学、影视和外宣作品。评选和利用好“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建立“南京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库”,大力开展民间外宣活动,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宁投资、工作和生活。
七、集聚人才新优势,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1、重视发现培养引进,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建立南京文化人才资源库,制订实施中长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引进计划,使南京成为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培育中心。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不同领域不同门类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后备人才、“非遗”和特色文化传承人。加强文化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有较大影响、有发展前景的领军型和青年文化创业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
2、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文化企业的文化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
3、放大名人精品效应,壮大文化人才规模。提升“十大文化名人精品”、“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十大文化产业名人”等评选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出更多群众欢迎、市场认可,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文艺大家和文化创业家。关心支持文化名人名家的创作生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加大文化人才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举办个人专场展演展览,提高他们在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发挥文化名人的示范作用,引导全市文化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八、开创改革新局面,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文化执法管理。完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统一指导、统领规划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基本制度和地方性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2、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激发生产经营活力。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对市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估考核。按照事业与企业分开和宣传与经营分离的原则,推进南京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资产关系。充分发挥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作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运营主体、新兴文化业态投资主体和重大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的平台功能。整合市属文艺院团资源,成立南京市演艺集团公司,建立扶持转制院团公司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南京文物公司实行转企改制,放大“十竹斋”品牌效应。深化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完善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绩效评估考核。
3、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鼓励同类市场主体的联合重组。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改制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区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投入格局。培育发展文化经纪代理、投资咨询、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人才流动。推动社会文化团体和文化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在职称评定、行风监督、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评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九、建立工作新格局,优化文化改革发展环境
1、加强宏观协调管理,推进各方联动合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作用,通过立法、监督、提案等多种方式参与推进文化建设。加强省市合作,建设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导示范区。加强部门协同,积极落实重大文化项目、财政保障、人才政策、金融配套、科技支撑等任务。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逐步提高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规模,2012年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亿元,其中用于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建立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全面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文化发展用地优先供给,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放开市场、放宽准入、创新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推行文化产业全行业统计,增强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科学性。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责任推进机制,细化任务目标,明确责任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发挥考核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强化文化绩效考评工作,健全联系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推进工作的激励督促机制。
4、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形成文化创造合力。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创办文化团体,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依托重大节庆、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制定实施参与文化建设的奖励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文化创造新经验,为推动文化建设广开活力之源、提供不竭动力。
发布文号: 宁委发[2012]2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落实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更加坚定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自觉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特就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全面提升文化实力
1、认清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在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南京已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总体上进入转型发展和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今后五年,既是南京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又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攻坚决战的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绿色都市的强大引擎;是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幸福都市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人文都市的巨大动力。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南京,是江苏省和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中心,文化发展繁荣,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区域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但是,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教育创意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文化凝聚力、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才教育创意资源丰富和文化影响力独特的优势,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创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彰显、现代文明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2、把握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推进“两个率先”的一支主力军,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期南京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延拓文化记忆,延伸文化产业,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坚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南京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使文化创新成为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与传播并进、与国际接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效益统筹,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统筹文化繁荣和文化管理,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3、明确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省和南京都市圈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将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实力强大、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要素配置齐全、市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强劲的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文化创作生产高地、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文化人才荟萃高地、文化遗产传承高地、文化创新引领高地。
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
--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舆论引导体系不断完善,新时期南京精神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化,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文化艺术门类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奖项评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南京文化名人、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实力强、产出高、效益好的文化龙头企业,资产超百亿的龙头企业达到3-5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备,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功能和产出效能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力争达到8%,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南京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文化产品产权版权交易中心,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队伍结构优化,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造就一大批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重点文化人才、青年文化人才、文化企业家和基层文化骨干,使南京成为高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培育中心。
二、铸造南京新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关切群众需求,主动解疑释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思想共识。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干部群众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发挥社科基金引导作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国内一流的社科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学术活动品牌。
2、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公共文明建设为抓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协调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使全市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守望相助、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构建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共同推进机制。
3、铸造新时期南京精神,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和践行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精神,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铸造新时期南京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南京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
三、建设传播新体系,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1、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重大主题、先进典型宣传,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制度,健全新闻预案和应急引导机制,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委政府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真实准确传播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2、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推进传播阵地建设。加快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和全媒体整合,建成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拓展视频点播、网络购物、在线游戏、网络教育和综合服务等新型业务,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市现代化传播平台。优化集聚资源,全力打造集新闻资讯、城市推介、娱乐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门户网站。
3、强化新兴媒体调控力,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统筹规划新兴媒体的发展,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鼓励和扶持移动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及其它基于新型移动网络终端为载体的传播平台建设。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引导商业网站健康发展,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加快传播领域法制建设,探索建立新媒体新业态新业务管理办法,形成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群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增添文化新魅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正确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文艺创作生产整体水平提升。扶持题材重大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生产,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南京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设置量化指标,改进评奖办法,对精品力作给予重奖,为优秀作品传播创造条件。
2、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更高水平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5年,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率达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上,各区县均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区县标准,争创1-2个省级文化示范区。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奖励等措施,实现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机关、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引进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加强社区和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绩效考核和委托管理办法,实现资源整合、运行有序、有效利用。
3、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市民欣赏”、“市民学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整合基层社区、艺术学校、专业剧团等相关资源,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办好“百场公益演出”、“文化惠民六走进”、“公益交响音乐会”等品牌公益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积极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农村数字电影。
五、构建产业新支柱,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1、优化发展规划布局,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出版印刷、信息服务、广告会展等优势产业,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高地。提升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意城市”。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着力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设施,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打造国内旅游演艺名城。力争到2015年,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9%提高到6%以上,力争达到8%。
2、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引领带动行业发展。整合现有文化产业园资源,促进园区规模化、主题化、地标化,各区县(开发区)大力度整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好1-2个文化创意基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功能完备、高端高效的文化产业集群。积极扶持省市规模文化企业发展,以市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文化集团为重点,打造3-5家资产规模超百亿的大型文化集团;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各区县、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骨干企业。组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新增3-5家文化上市企业。重点打造鼓楼-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制订扶持创业人才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编制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库,以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供完善配套服务。研究制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各类文化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文化产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交易平台的规范发展。办好中国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等重点会展。创新商业模式,引导和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六、展现城市新形象,彰显国际人文都市风范
1、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延伸城市文化脉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执行紫线管理规定和古城保护强制性规定。推进明孝陵、明故宫、石头城、汤山南京人化石地点、大报恩寺、牛首山等遗址保护,建成4-5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加强近现代工业遗产和教育遗产的有效保护,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名镇(村)。打造老城南、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重视老字号保护与发展,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明城墙和民国建筑群保护、管理和利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设中国科举、六朝、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织造府等精品博物馆。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展示现代都市文明。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重大文化会展为载体,打造创新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的城市文化活动品牌。以改革重组后的演艺集团为载体,进一步做大杂技、歌舞、民乐、越剧等传统文艺团体品牌。以文化街区和人文景区为重要窗口,打造南京文化主题街区及文化主题公园品牌。以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金陵剪纸、雨花石艺术品、秦淮灯彩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和原创动漫、工业及建筑设计为代表的现代创意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加快新街口、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等都市中心的提档升级,建成现代都市风貌代表区。
3、创新对外传播平台,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借助央视海外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境外华文媒体等平台,结合重要会展及重大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引进世界顶尖广告公司和策划团队,整体设计包装南京优势文化资源,重点推介“史前文化”、“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青奥文化”等品牌。聘请外籍人士,用母语创作以南京为题材的新闻、纪实、文学、影视和外宣作品。评选和利用好“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建立“南京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库”,大力开展民间外宣活动,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宁投资、工作和生活。
七、集聚人才新优势,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1、重视发现培养引进,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建立南京文化人才资源库,制订实施中长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引进计划,使南京成为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培育中心。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不同领域不同门类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后备人才、“非遗”和特色文化传承人。加强文化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有较大影响、有发展前景的领军型和青年文化创业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
2、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文化企业的文化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
3、放大名人精品效应,壮大文化人才规模。提升“十大文化名人精品”、“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十大文化产业名人”等评选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出更多群众欢迎、市场认可,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文艺大家和文化创业家。关心支持文化名人名家的创作生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加大文化人才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举办个人专场展演展览,提高他们在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发挥文化名人的示范作用,引导全市文化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八、开创改革新局面,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文化执法管理。完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统一指导、统领规划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基本制度和地方性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2、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激发生产经营活力。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对市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估考核。按照事业与企业分开和宣传与经营分离的原则,推进南京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资产关系。充分发挥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作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运营主体、新兴文化业态投资主体和重大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的平台功能。整合市属文艺院团资源,成立南京市演艺集团公司,建立扶持转制院团公司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南京文物公司实行转企改制,放大“十竹斋”品牌效应。深化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完善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绩效评估考核。
3、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鼓励同类市场主体的联合重组。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改制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区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投入格局。培育发展文化经纪代理、投资咨询、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人才流动。推动社会文化团体和文化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在职称评定、行风监督、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评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九、建立工作新格局,优化文化改革发展环境
1、加强宏观协调管理,推进各方联动合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作用,通过立法、监督、提案等多种方式参与推进文化建设。加强省市合作,建设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导示范区。加强部门协同,积极落实重大文化项目、财政保障、人才政策、金融配套、科技支撑等任务。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逐步提高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规模,2012年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亿元,其中用于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建立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全面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文化发展用地优先供给,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放开市场、放宽准入、创新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推行文化产业全行业统计,增强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科学性。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责任推进机制,细化任务目标,明确责任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发挥考核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强化文化绩效考评工作,健全联系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推进工作的激励督促机制。
4、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形成文化创造合力。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创办文化团体,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依托重大节庆、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制定实施参与文化建设的奖励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文化创造新经验,为推动文化建设广开活力之源、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