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福建省政府
发布文号: 闽政[2011]3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实现跨越发展新成就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港口群
二、构建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
三、健全完善公路运输网
四、积极发展民航事业
五、加快建设城市(际)轨道交通
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七、改革发展现代邮政
八、培育发展综合交通枢纽
九、大力发展管道运输
十、全面拓展闽台交通合作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
二、环境保护要求
三、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章保障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实施
二、实施项目带动
三、推进科技创新
四、强化要素保障
五、完善体制机制
六、推行标准化管理
七、广开投融资渠道
前言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是“十二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引导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交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 实现跨越发展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投资最大、项目最多、成就最显著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运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进一步拓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210亿元,是“十五”的三倍,基本形成“两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至201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400公里,新增12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200公里,90%以上县市已通或在建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建设全面推进,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实现各县城连接二级公路。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提前完成,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实施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农村客运站建设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加强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养护。进一步理顺交通建设管理和投融资体制,组建各级交通融资平台。
二、铁路建设。建成通车温福、福厦快速铁路和峰福铁路峰南段电气化改造等三条铁路干线以及肖厝通港铁路支线,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达到5个,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132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1517公里。新增快速铁路504公里,结束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进入双线快速运输动车时代。开工建设龙厦、厦深、向莆、合福高铁等4条干线铁路,南平至龙岩、福州至平潭铁路已经部省联合批复可研,并开工建设6条港口铁路支线项目,省境内在建铁路约1615公里。启动福州地铁一期工程,推进厦门、泉州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建立铁路建设部省重大问题协商协调机制,拓宽铁路建设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三、港口建设。确定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的发展格局,开展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整合,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港航建设完成投资330亿元,是“十五”的五倍多。新增港口泊位10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7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743万标箱,总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1.98亿吨增长至3.3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492万标箱增长至867万标箱,其中厦门港实现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我省首个亿吨大港。闽台海上直航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先后开通5条闽台客运定期航线、8条集装箱定期航线和21条不定期散货航线,2010年闽台海上直航客运量超过150万人次。
表1: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表
四、民航发展。出台加快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福州、厦门、武夷山和晋江机场扩能工程,动工建设三明沙县机场,新开通福州、厦门机场国内、国际航班航线。闽台航空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开通福州、厦门至台北、台中、高雄等客运航线,以及福州、厦门至台北货运航线。2010年全省旅客吞吐量达2230万人次,其中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00万人次,福州机场接近650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旅客运量超过50万人次。
五、管道运输建设。建成秀屿lng接收站,设计输量500万吨/年;建成11座lng分输站和10座lng槽车装车台;建成莆田至福州、莆田至漳州天然气管道共计356公里。油品管道运输实现零的突破,长345公里的福炼一体化工程配套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使用,设计输油量600万吨/年。
表2:“十一五”交通运输运营情况表
六、邮政发展。邮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普遍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快递服务持续发展,全省快递企业594家,年业务量超过1亿件。闽台邮政合作实现重大突破,福州、厦门成为大陆方面八个对台邮件封发局中的两个,福州被确定为大陆唯一对台水陆路邮件互换局,福州开通大陆首条对台空中邮运航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等级、网络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有待提高;区域间、方式内、各种交通运输发展还不尽协调,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健全,总体服务水平有待新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很大,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将进入有效整合交通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我省要统筹推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建设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以“两大枢纽、三大港口、五大通道”为主框架的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的功能作用,全面提升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有效保障和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推进人民所关心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人民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要求,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统筹谋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增强规划社会参与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和约束力。
(三)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交通一体化服务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发展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统筹协调区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沿海畅通、山海连通、腹地贯通。
(四)坚持合理布局。围绕海西建设总体布局,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适应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空间演进、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要求。
(五)坚持低碳环保。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贯穿于设施建设、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累计投资突破6000亿元,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大型海、空港和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拓展中西部腹地和服务两岸交流合作的便捷交通走廊,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有快铁,各设区市逐步有机场,交通运输网络更加衔接配套,技术装备更加先进适用,运输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管理体制更加协调顺畅,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港口:全面完成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整合,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1500万标箱,其中努力将厦门港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
--铁路:基本建成“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主框架,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运输通道,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铁路覆盖90%以上县市。
--公路:基本建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成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达17个;基本完成主要国省道和重要县道的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全省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10.5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有条件较大自然村通硬化公路。
--民航:基本建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逐步实现各设区市均有一座机场,各县市1.5小时车程可享受航空服务,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轨道交通:建成福州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福州地铁二号线和厦门、泉州轨道交通系统部分工程,争取全省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200公里,福州、厦门部分线路建成投入运营,福建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综合枢纽:初步建成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完成20个重要综合运输枢纽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各县市有1-2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和1个二级及以上货运站,农村客运站达700个以上,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新格局。
--管道运输:初步形成功能配套、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油气管道运输网络,到2015年输油管线进一步向各主要城市和产业集中区延伸,输气管线达1800公里左右,输气管网覆盖9个设区市主城区和50%以上县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通道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贯通东西、拓展南北、区域协作、联接两岸的交通通道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以高速公路、客运专线和民航机场相衔接的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福州、厦门、湄洲湾以港口为枢纽的货物集疏运体系,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构建海西城市城际轨道交通体系,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做大做强港口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推进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的整合与建设,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集装箱、煤炭、油品、矿石、木材、对台旅客运输和滚装运输系统,打造面向世界、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
(一)加快三大港整合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健全完善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港口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从港口资源、资产运作、企业经营等不同层面加大力度推进福州、湄州湾、厦门三大港跨港湾资源的整合,做到“同港同策”,促进港口在共同的框架下合理布局和分工,统一规划建设,联动互动发展,增强海西港口群的发展合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推进港口设施建设
厦门港。充分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保税港区和特区政策优势,将厦门港建成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客货并举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实施“集装箱突破千万箱工程”,着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开拓外贸集装箱中转和内陆腹地海铁联运业务,强化对台贸易集散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和航运交易市场。加快港区功能优化调整,东渡港区重点发展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和高端航运服务,打造邮轮母港;海沧和嵩屿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刘五店港区重点发展散杂货运输;招银港区在发展散杂货的同时着力构建粮食储运系统;后石港区重点发展通用散货泊位;古雷港区重点发展大型液体化工泊位和通用泊位;有序开发东山、诏安、云霄港区。到201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1000万标箱。
福州港。加快主要港区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将福州港发展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着力建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积极拓展集装箱运输业务,提升临港产业配套服务水平。配套完善江阴港区,培育发展干线集装箱运输;加快发展罗源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业务,积极争取可门作业区布局建设油品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松下港区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港口物流园区和对台滚装码头。推动宁德市港区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三都澳1000万吨原油商业储备、矿石中转储备﹑15万吨级煤储运码头和lng接收站配套码头,促进环三都澳新增长区域开发,加快开发溪南、白马、漳湾、城澳和沙埕等作业区。到2015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00万标箱。
图1:福建省“十二五”港口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湄洲湾港。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将湄洲湾港建设成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加快发展泉州湾石湖、秀涂作业区内贸、内支线集装箱运输;积极推动东吴、莆头、肖厝、石门澳以及肖厝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有效整合部分港区多用途、通用泊位功能,调整优化提高港区专业化水平;配套建设湄洲湾南岸油品化工泊位,服务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湄洲湾罗屿作业区大型超深水泊位矿石散货中转基地,东吴港区1500万吨煤炭中转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基地,秀屿港区木材加工和lng战略储备基地;启动江口作业区建设,促进兴化湾区域开发。到2015年,湄洲湾港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0万标箱。
(三)加快航道建设。加快建设湄洲湾、三都澳、罗源湾、古雷30-40万吨级和厦门港、福州港江阴、兴化湾南岸、福清湾、泉州湾﹑平潭10万吨级深水航道,提高航道的等级和通航能力,满足世界最大散货船舶和集装箱船舶通航需要。完善水上、陆上集疏运及支持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内河航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闽江流域的水口坝下工程、沙溪口坝下工程和闽江航道三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闽江南平至外沙高等级航道,争取恢复闽江福州至三明、南平至建瓯、南平至顺昌航道正常通航,畅通内河航运。加强内河航道养护管理,积极推广内河船舶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建设港口航道450公里以上,改善内河航道200公里以上。
表3:福建省“十二五”港口规划重点项目表
(四)加强港口协作配套。适应国际航运对港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参与港口建设、经营管理和发展港口物流业,开辟新航线,拓展新业务。支持航运企业建立多方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海运船队,扩大船舶规模和船舶结构,大力发展大型干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和液化气船,鼓励发展邮轮、游艇,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冷链运输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运输。积极支持海铁联运、河海联运、海陆联运和多式联运,拓展纵深腹地,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陆地港”,重点建设武夷山、晋江、沙县、龙岩等“陆地港”,支持我省港口企业加强与内陆省份企业合作建设“陆地港”和“飞地港”。加快建设和配套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成连接主要港区辐射内陆省份、长三角、珠三角运输大通道,建成11条沿海重要港区铁路支线和一批疏港公路,不断拓展港口腹地。统筹规划建设港区水电、通讯、环保和口岸联检等配套设施,加快构建沿海港口edi信息平台和交通电子口岸,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构建“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按照建设高标准、大容量、大通道的现代化铁路要求,围绕“构筑高速铁路,加强出海通道、贯通区域线路、完善海西路网”的总体目标,加快实施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海西铁路网规划的铁路建设项目,构建快捷出省的“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运输通道。
图2:福建省“十二五”铁路网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建设,积极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原有铁路,不断完善铁路网络系统和拓展铁路出省通道。建成京福高速铁路、龙厦、厦深、向莆、赣龙铁路和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工程,以及福州至平潭、福州至长乐机场和漳州港尾铁路等续建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浦建龙梅、衢州至宁德(含浦城至浙江龙泉连接线)和长汀至泉州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包括湄洲湾南北岸、罗源湾南北岸铁路支线,福州江阴、松下、宁德白马、溪南、漳湾和泉州秀涂与漳州古雷等港口铁路支线项目;加快推进宁德至漳州高速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杭广线南平至丽水、龙岩至广州以及永安至长沙铁路、南平至宁德铁路和台湾海峡铁路规划研究;逐步实现沿海铁路货运、城际客运、高速客运分线运行,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速铁路通道。
2012年建成龙厦、厦深、向莆3条快速铁路,2015年,基本建成京福高铁、赣龙新建双线、漳州港尾、南三龙、福州至平潭等铁路,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
三、健全完善公路运输网。按照加快建设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综合运输通道要求,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改造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公路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一)建设“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建成已列入国家公路网的福建段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实施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重点抓好厦蓉高速公路厦漳新建工程、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沈海复线宁德经福州至漳州段,以及宁德至武夷山、松溪至建瓯、永安至宁化、建宁至泰宁﹑莆田至永定﹑南安金淘至厦门﹑长乐至平潭等高速公路项目续建工作。新开工建设沈海复线福鼎至宁德段、厦蓉高速公路漳龙段扩容工程、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厦门至沙县、漳州至永安、福安至寿宁、南平至顺昌、邵武至光泽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加快建设跨设区市高速公路联络线,以及连接县城﹑重要旅游景区、沿海港口、机场的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提高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适时调整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进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
图3:福建省“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到“十二五”末,新增高速公路3000公里左右,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基本建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成通往邻省的全部高速公路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表4:福建省“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重点项目表
(二)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改造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的“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改造,及时开展省级公路网规划修编,积极争取更多普通公路通道列入新的国家公路网规划,完善全省国道路网布局,强化普通国道与高速公路衔接联络,增强对乡镇节点的连接和覆盖。加快推进省道拥挤路段和未达标路段以及重要县道的升级改造,增加县市出入口快速通道和过境公路,着力改善县城以上节点的过境交通繁忙路段通行能力,实现国省干线路网全面贯通。积极推进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等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对外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重要疏港通道、重要枢纽疏解线、城际快速通道、省级重点发展区域对外联络线以及重点旅游景区对外交通干线。“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主要国省道的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规划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城际快速和综合运输枢纽连接线公路6000公里左右,全省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90%,全面提升普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
(三)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着眼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提高乡村通达便捷度,增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工程,加快推进300人以上有条件的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推进农村公路灾害点整治,积极扶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干线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2万公里以上,撤渡建桥总长约1万延米。
(四)加强公路养护。突出以人为本,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和灾防工程,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态公路建设,提升公路养护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高速公路养护重点完善标志、标线建设,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以打造生态路为载体,推行预防性养护,加强公路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养护重点落实养护责任,提高经常性养护比例,增强防毁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实施国省干线生态路建设3000公里、沿线设施标准化建设4000公里,规范率达100%,安保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
四、积极发展民航事业。充分发挥民航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两岸合作、服务周边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全面完成5个既有机场扩能工程,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福州机场二期、宁德、莆田、漳州机场军民合用工程,认真开展平潭机场前期研究,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结合的空港布局。
图4:福建省“十二五”机场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积极拓展航空网络和民航市场,开拓国内国际航班航线,加快构筑省内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台湾地区中心城市的空中巴士,与国内及东亚地区主要城市的空中快线。扩大厦门机场开放航权,争取福州机场开放航权,逐步引入航空运输和旅游服务合作机制。创新民航发展体制机制,壮大民航运力、队伍和产业,发挥厦门航空公司主力作用,支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促进民航运输和多元化运输方式相协调。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成福州竹岐、龙岩红坊等通用机场,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防灾抗灾、产业应用、通勤公务、飞机维修等通用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福州、厦门两大枢纽机场航空城和武夷山航空服务中心,积极争取飞机制造项目落户,培育和集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会展、物流、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争取实现各设区市均有机场,各县市1.5小时车程可享受航空服务,民航旅客吞吐量达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五、加快建设城市(际)轨道交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城市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加快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实施福州已获批准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建成地铁一号线,加快推进二号线开工建设,抓紧报批福州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争取每两年开工建设一条新线。加快完善和报批厦门、泉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争取早日启动项目建设。厦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涵盖漳州市区和龙海等周边地区,泉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认真做好厦门、泉州两大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形成。积极推进海峡西岸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有效利用既有铁路和新建城际轨道交通相结合,率先启动建设厦漳泉等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提高城际轨道交通辐射覆盖能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同城化发展。到2015年,力争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200公里,福州、厦门部分线路建成投入运营,福建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图5:福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理顺地方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发展的投入,加快建立以快速公交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功能层次分明、网络布局合理、衔接换乘方便的高品质城乡公交客运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服务。
“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和场站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道路资源,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密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加大公交场站和停靠站建设改造力度,推进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积极发展上学、旅游、购物等特色公交服务,鼓励大型商场、企事业单位发展通勤交通,丰富公共交通服务形式。加快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调度、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公交,不断提高lng、cng等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比重。加快城乡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重点抓好中心城市至各县市短途客运公交化运营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到2015年,全省城市公交汽车达到1.5万辆,其中清洁能源车辆达3000辆以上,力争福州、厦门两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40%,其他各设区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30%。
七、改革发展现代邮政。适应社会信息化加快发展新要求,深化邮政改革,强化发展动力,拓展邮政服务领域,完善邮政监管体系,切实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实施产业联动发展工程,推动邮政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快邮政、快递网络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务。实施邮政服务民生建设工程,加快村邮户箱工程建设,完成我省79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整合“三农”服务站、邮政便民服务站功能,满足农村用邮、信息服务、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等多方面需求。实施快递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枢纽附近建设快递物流产业园区,支持快递企业建设和完善速递物流网络,筹建快递企业处理中心或分拨中心。加快建设福州长乐航站对台航空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和厦门东渡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筹建福州对台水陆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建立闽台邮政绿色通道。到2015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均增幅18%,快递服务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幅25%。
八、培育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坚持统筹规划、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城市中心场站为重点,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其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建立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换乘。“十二五”期间,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枢纽纳入城乡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其他区域性交通枢纽,在若干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好、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城市规划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实施交通枢纽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示范枢纽。客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等的一体化高效接驳换乘;货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路的有机衔接。各交通枢纽建设与物流业发展紧密结合,优先保证物流发展用地。加快智能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着力优化运输组织,强化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努力实现各主要客运枢纽和城市核心区、货运场站和物流园区、产业聚集区的快速衔接。
九、大力发展管道运输。充分发挥管道运输安全、均衡、快速和低成本的优势,完善我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系统,建设连接全省油气生产、储备、中转和重大用户的管网系统,构筑功能配套、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现代综合能源运输网络。输气方面,按照多气源、双管网、保安全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实施lng管网二期工程,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入闽工程,推进主干管线延伸至内陆地区,扩建秀屿接收站5、6#储罐,建设宁德lng接收站﹑福州至福鼎对接温州管网,以及漳州至龙岩、漳州至诏安、福州经南平至三明以及龙岩至三明、龙岩至长汀、泉州至德化、宁德至霞浦等管线,开展漳州lng接收站前期工作,增强气源保障能力。开展海峡油气管道规划研究,为两岸能源合作创造条件。到2015年,新增输气管线1443公里,输气管线达1800公里左右,形成覆盖全省9个设区市主城区和覆盖50%以上县市的输气管网,90%以上县城用上天然气。
图6:福建省“十二五”输气主管线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输油方面,以福建炼化一体化成品油管道规划为基础,抓紧开展全省输油管网规划,建设福建沿海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其南线为厦门经漳州至闽粤交界连接珠三角二期线路(曲溪油库),北线为福州经宁德至闽浙交界连接甬温台线路。争取建设福建山海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由厦门东孚经龙岩大同连接到江西瑞金乐和油库,形成我省服务中西部石油运输的首条大能力通道。积极推进连接各中心城市、各主要工业集中区的输油管线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输油管线运输网络。
十、全面拓展闽台交通合作。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着力建设闽台海运合作大通道,加快构建两岸航空重要枢纽,积极规划研究对台陆路交通走廊,整合优化对台口岸功能,健全完善两岸大通关合作机制,力争闽台港口、民航、口岸、物流、邮政等方面合作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基本形成厦门、福州两大港对台滚装运输系统,建成两岸空中直航中转枢纽。
(一)建设闽台海运合作通道。重点建设厦门、福州两条对台滚装通道,实现对台滚装运输常态化。推进厦门、福州马尾、平潭、江阴、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等地港口货运直航,增开两岸间集装箱班轮航线、滚装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南线开通厦门至基隆、台中、高雄、客滚航线,北线开通福州(平潭)至基隆、台中、高雄客滚航线,形成福建沿海与台湾北部、中部、南部相对应的海峡客运走廊。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开展与台湾方面机动车牌互认试点,推动闽台两地机动车辆通过滚装船舶互通。继续办好“小三通”。
(二)构建两岸航空重要枢纽。以闽台航空企业航线航班合作为重点扩大闽台航空合作领域,完善闽台直航设施,增加闽台直航航班配额,增开新开闽台空中直航的泉州、武夷山客运航点,积极打造两地空中快线,形成闽台空中巴士运输。完善航线网络结构,增辟闽台间的新航路。办好闽台航空邮件、快递物流,拓展两岸及国际航空客货运输。深化两岸航空、临空产业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两岸民航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
(三)规划研究对台陆路交通走廊。加强与台湾业界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海峡通道的论证、技术攻关,积极开展京台、厦金、泉金等对台通道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启动建设厦金、泉金高速公路通道。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
(一)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田占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其中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以及土石方开挖、填筑、堆弃和桥梁桩基施工过程散落的泥沙;营运期对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施工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场地的扬尘,以及汽车及机械排出的尾气;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是:在施工路段及料场等施工作业区周围200m左右的距离内,其中大量挖填方地段受影响比较明显。此外,港口建设施工及运营期间,将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机场建成后运营期间,将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噪声影响。
(二)社会环境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需要征用大量的房屋、土地和海域,将会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机场建设将对周边地区净空条件形成约束。
二、环境保护要求
(一)设计阶段。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可能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做好衔接,明确路基、施工场地和取土区占地情况,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耕植土、熟土方案,路基、桥涵、排水沟设计,必须满足排洪、泄洪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基本农田保护方面,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设计时应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如采用避让或收缩公路边坡等措施。水污染防治方面,尽量减少桥下构筑物对江河及其支流的水质影响,项目部分路段如经过水源保护区,各种排水沟应设沉淀池,尽量避免进入或直接进入该水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充分考虑避开敏感位置,尽量减少交通建设的环境空气对敏感点的影响。噪声控制方面,设计施工时应尽可能绕过声环境敏感目标,经过集镇路段应保持路基有足够的宽度,保证机动车道与周围建筑的距离,并要求在绿化设计时采用吸尘减噪的树种,对声环境敏感目标路段,设计时应考虑减噪措施。
(二)施工阶段。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避开降雨集中及干热大风天气,对先期完成的路段做好水土流失防护工程,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弃土做到随挖、随运,覆土做到随铺、随压,工地(包括取土场)设置雨水沟,填方区外侧宜设挡墙。水污染防治方面,设置沉淀池简易处理施工机械废水,设置化粪池,处理施工生活污水,沿河岸、洪道路段,须设置围堰或围墙和专门的排水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施工场地洒水,装车过程对渣土进行洒水,采取遮盖或密闭式运输,限速行驶,严禁抛、撒、漏,严格限制居民区200米半径内布设料场、灰土拌合站。
此外,噪声控制上,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固体废物处置上,对施工垃圾进行分类,没有利用价值的将及时清运处置,施工垃圾临时堆放需选择适当地点,堆放有序,工地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到垃圾中转站处置。基本农田保护上,按设计堆放废方,严格采取必要环保措施,尽量结合废方造地,保证基本农田的灌溉系统畅通。
(三)营运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噪声控制方面,车辆经过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车速应限制在设计范围内,减少汽车刹车次数,经过密集居民区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隔声屏障。此外,要对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采取应急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对策。
三、环境保护措施
(一)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公路生态保护,优化建设路线,合理避绕生态敏感区,尽量拟合原地形,减少高填深挖,采取水土保持、动物通道设置、植物和湿地保护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化港口航道工程生态保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湿地破坏、海岸非正常侵蚀等问题,开展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等措施。
(二)加强污染治理。开展公路施工期的污染治理,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技术,对营运期超标的路段实施声屏障、隔声窗等噪声治理工程,推广应用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等环保技术。推进港口污水回用系统建设,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加强对周边居民密集的集装箱作业区噪声治理。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严格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实现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100%。
(三)节约利用资源。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在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等环节集约节约土地、线位、岸线、空域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提高枢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因地制宜控制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对临时用地恢复管理。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保障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展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港口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节能环保监管。研究建立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完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改进用能管理和技术,督促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和管理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环保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和节能环保评价监测机制,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执行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工程环保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和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监测,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和评估项目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建设绿色景观通道。按照省委、省政府“四绿”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提高国省县乡公路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有条件地段全面建成绿色通道,道路两侧建绿化带,沿线种植乔、灌木等成活率高的树木,在陡坡外侧种植粗大的乔木,路基边坡以及取弃土场上植树种草,并考虑景观美化,达到水土保持和绿化环境的双重效果。同时在海空港进出口、内河航运以及省际、城际、市际、城乡结合部等重点突出部位,建设景观示范通道,全面体现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和资源特色。
第五章 保障政策措施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通过采取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完善体制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强化规划对交通运输体系健康持续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一、强化规划实施。加大规划组织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广泛开展规划宣传,让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交通工作者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抓紧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搞好年度计划,加快修编完善港口、普通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各交通领域子规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具体发展政策措施上。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及时掌握和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加强重大课题调研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研究,及时分析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施项目带动。强化项目策划生成,重点研究策划生成一批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综合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增选平台和机制,提升项目策划生成水平,健全项目储备管理制度。加大项目前期投入,落实项目前期工作责任,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推行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推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估和社会公示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公益性和基础性重大交通科研项目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交通科技研究和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路基建设技术、路面建设与改造技术、桥梁建设与加固技术、高速公路改扩建成套技术、公路灾害防治技术、长大隧道建设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修复技术、港口油改电技术、海运电子数据交换、综合交通枢纽运管管理和诱导系统技术、交通设施建设节约型评估技术和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城市智能公共交通及交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五大交通信息化体系,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信息、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及综合运输枢纽信息服务能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国土、水利、林业、环保、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积极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项服务,统筹安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综合运输枢纽、邮政、管道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用林;要落实责任,认真履职,抓紧抓好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海预审、项目环评、通航论证、安全评价、节能评估和项目审批(核准)和转报等各环节工作。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局、审批(核准)、投资安排等方面大力支持,力争有更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和投资计划盘子,保障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发布文号: 闽政[2011]3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实现跨越发展新成就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港口群
二、构建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
三、健全完善公路运输网
四、积极发展民航事业
五、加快建设城市(际)轨道交通
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七、改革发展现代邮政
八、培育发展综合交通枢纽
九、大力发展管道运输
十、全面拓展闽台交通合作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
二、环境保护要求
三、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章保障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实施
二、实施项目带动
三、推进科技创新
四、强化要素保障
五、完善体制机制
六、推行标准化管理
七、广开投融资渠道
前言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是“十二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引导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交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 实现跨越发展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投资最大、项目最多、成就最显著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运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进一步拓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210亿元,是“十五”的三倍,基本形成“两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至201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400公里,新增12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200公里,90%以上县市已通或在建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建设全面推进,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实现各县城连接二级公路。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提前完成,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实施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农村客运站建设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加强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养护。进一步理顺交通建设管理和投融资体制,组建各级交通融资平台。
二、铁路建设。建成通车温福、福厦快速铁路和峰福铁路峰南段电气化改造等三条铁路干线以及肖厝通港铁路支线,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达到5个,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132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1517公里。新增快速铁路504公里,结束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进入双线快速运输动车时代。开工建设龙厦、厦深、向莆、合福高铁等4条干线铁路,南平至龙岩、福州至平潭铁路已经部省联合批复可研,并开工建设6条港口铁路支线项目,省境内在建铁路约1615公里。启动福州地铁一期工程,推进厦门、泉州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建立铁路建设部省重大问题协商协调机制,拓宽铁路建设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三、港口建设。确定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的发展格局,开展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整合,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港航建设完成投资330亿元,是“十五”的五倍多。新增港口泊位10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7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743万标箱,总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1.98亿吨增长至3.3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492万标箱增长至867万标箱,其中厦门港实现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我省首个亿吨大港。闽台海上直航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先后开通5条闽台客运定期航线、8条集装箱定期航线和21条不定期散货航线,2010年闽台海上直航客运量超过150万人次。
表1: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表
类 别 | 单 位 | 2010年 | “十一五”增量 | ||
公 路 | 总里程 | 公里 | 91069 | 4875 | |
按技术等级分 | 高速公路 | 公里 | 2404 | 1200 | |
一级公路 | 公里 | 603 | 288 | ||
二级公路 | 公里 | 7373 | 1157 | ||
三级公路 | 公里 | 6419 | 2499 | ||
四级公路 | 公里 | 53910 | 9772 | ||
等外公路 | 公里 | 20360 | -10250 | ||
农村公路 | 公里 | 80173 | 5052 | ||
铁 路 | 总里程 | 公里 | 2132 | 507 | |
快速铁路 | 公里 | 504 | 504 | ||
港 口 | 年综合通过能力 | 万吨 | 32240 | 18000 | |
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 | 万标箱 | 1282 | 743 | ||
生产性泊位 | 个 | 444 | 101 | ||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 个 | 123 | 57 | ||
机场 | 建成运营机场数 | 座 | 5 | 0 | |
管道 | 输油管道 | 公里 | 345 | 345 | |
输气管道 | 公里 | 356 | 356 |
四、民航发展。出台加快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福州、厦门、武夷山和晋江机场扩能工程,动工建设三明沙县机场,新开通福州、厦门机场国内、国际航班航线。闽台航空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开通福州、厦门至台北、台中、高雄等客运航线,以及福州、厦门至台北货运航线。2010年全省旅客吞吐量达2230万人次,其中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00万人次,福州机场接近650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旅客运量超过50万人次。
五、管道运输建设。建成秀屿lng接收站,设计输量500万吨/年;建成11座lng分输站和10座lng槽车装车台;建成莆田至福州、莆田至漳州天然气管道共计356公里。油品管道运输实现零的突破,长345公里的福炼一体化工程配套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使用,设计输油量600万吨/年。
表2:“十一五”交通运输运营情况表
类别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全社会旅客运输量(万人) | 59396 | 64244 | 72742 | 76121 | 77153 |
其中:铁路 | 1730 | 1911 | 2066 | 2083 | 3639 |
公路 | 55713 | 60088 | 68409 | 71586 | 70713 |
水路 | 1148 | 1320 | 1305 | 1340 | 1444 |
民航 | 778 | 925 | 962 | 1112 | 1356 |
全社会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 525 | 588 | 562 | 598 | 649 |
其中:铁路 | 98.6 | 101 | 108 | 104 | 138 |
公路 | 335 | 375 | 338 | 360 | 347 |
水路 | 1.5 | 1.75 | 1.67 | 1.83 | 2.14 |
民航 | 89 | 109.4 | 113.7 | 132.1 | 162.23 |
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万吨) | 44300 | 50500 | 57200 | 58200 | 66159 |
其中:铁路 | 3646 | 3600 | 3680 | 3630 | 3765 |
公路 | 29800 | 34830 | 38370 | 40300 | 45575 |
水路 | 10840 | 12130 | 15190 | 14300 | 16802 |
民航 | 10.96 | 12.0 | 12.0 | 12.67 | 15.80 |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 1904 | 2083 | 2401 | 2477 | 2983.5 |
其中:铁路 | 202 | 210 | 208 | 183 | 184.2 |
公路 | 266 | 317 | 484 | 507 | 578.32 |
水路 | 1435 | 1554 | 1708 | 1786 | 2218.88 |
民航 | 1.40 | 1.57 | 1.65 | 1.68 | 2.12 |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 23865 | 23881 | 27422 | 30542 | 33100 |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 | 588 | 686 | 743 | 716 | 867 |
六、邮政发展。邮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普遍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快递服务持续发展,全省快递企业594家,年业务量超过1亿件。闽台邮政合作实现重大突破,福州、厦门成为大陆方面八个对台邮件封发局中的两个,福州被确定为大陆唯一对台水陆路邮件互换局,福州开通大陆首条对台空中邮运航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等级、网络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有待提高;区域间、方式内、各种交通运输发展还不尽协调,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健全,总体服务水平有待新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很大,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将进入有效整合交通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我省要统筹推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建设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以“两大枢纽、三大港口、五大通道”为主框架的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的功能作用,全面提升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有效保障和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推进人民所关心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人民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要求,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统筹谋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增强规划社会参与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和约束力。
(三)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交通一体化服务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发展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统筹协调区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沿海畅通、山海连通、腹地贯通。
(四)坚持合理布局。围绕海西建设总体布局,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适应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空间演进、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要求。
(五)坚持低碳环保。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贯穿于设施建设、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累计投资突破6000亿元,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大型海、空港和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拓展中西部腹地和服务两岸交流合作的便捷交通走廊,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有快铁,各设区市逐步有机场,交通运输网络更加衔接配套,技术装备更加先进适用,运输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管理体制更加协调顺畅,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港口:全面完成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整合,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1500万标箱,其中努力将厦门港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
专栏1:“两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 两纵:上海-福州-厦门-深圳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杭州-南平-三明-龙岩-广州综合运输大通道; 三横:北京-福州-台北综合运输大通道、拉萨-重庆-湄洲湾-台中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昆明-厦门-高雄综合运输大通道。 |
--公路:基本建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成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达17个;基本完成主要国省道和重要县道的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全省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10.5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有条件较大自然村通硬化公路。
--民航:基本建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逐步实现各设区市均有一座机场,各县市1.5小时车程可享受航空服务,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轨道交通:建成福州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福州地铁二号线和厦门、泉州轨道交通系统部分工程,争取全省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200公里,福州、厦门部分线路建成投入运营,福建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综合枢纽:初步建成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完成20个重要综合运输枢纽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各县市有1-2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和1个二级及以上货运站,农村客运站达700个以上,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新格局。
--管道运输:初步形成功能配套、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油气管道运输网络,到2015年输油管线进一步向各主要城市和产业集中区延伸,输气管线达1800公里左右,输气管网覆盖9个设区市主城区和50%以上县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通道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贯通东西、拓展南北、区域协作、联接两岸的交通通道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以高速公路、客运专线和民航机场相衔接的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福州、厦门、湄洲湾以港口为枢纽的货物集疏运体系,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构建海西城市城际轨道交通体系,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做大做强港口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推进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的整合与建设,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集装箱、煤炭、油品、矿石、木材、对台旅客运输和滚装运输系统,打造面向世界、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
(一)加快三大港整合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健全完善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港口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从港口资源、资产运作、企业经营等不同层面加大力度推进福州、湄州湾、厦门三大港跨港湾资源的整合,做到“同港同策”,促进港口在共同的框架下合理布局和分工,统一规划建设,联动互动发展,增强海西港口群的发展合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推进港口设施建设
厦门港。充分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保税港区和特区政策优势,将厦门港建成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客货并举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实施“集装箱突破千万箱工程”,着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开拓外贸集装箱中转和内陆腹地海铁联运业务,强化对台贸易集散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和航运交易市场。加快港区功能优化调整,东渡港区重点发展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和高端航运服务,打造邮轮母港;海沧和嵩屿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刘五店港区重点发展散杂货运输;招银港区在发展散杂货的同时着力构建粮食储运系统;后石港区重点发展通用散货泊位;古雷港区重点发展大型液体化工泊位和通用泊位;有序开发东山、诏安、云霄港区。到201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1000万标箱。
福州港。加快主要港区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将福州港发展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着力建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积极拓展集装箱运输业务,提升临港产业配套服务水平。配套完善江阴港区,培育发展干线集装箱运输;加快发展罗源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业务,积极争取可门作业区布局建设油品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松下港区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港口物流园区和对台滚装码头。推动宁德市港区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三都澳1000万吨原油商业储备、矿石中转储备﹑15万吨级煤储运码头和lng接收站配套码头,促进环三都澳新增长区域开发,加快开发溪南、白马、漳湾、城澳和沙埕等作业区。到2015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00万标箱。
图1:福建省“十二五”港口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湄洲湾港。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将湄洲湾港建设成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加快发展泉州湾石湖、秀涂作业区内贸、内支线集装箱运输;积极推动东吴、莆头、肖厝、石门澳以及肖厝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有效整合部分港区多用途、通用泊位功能,调整优化提高港区专业化水平;配套建设湄洲湾南岸油品化工泊位,服务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湄洲湾罗屿作业区大型超深水泊位矿石散货中转基地,东吴港区1500万吨煤炭中转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基地,秀屿港区木材加工和lng战略储备基地;启动江口作业区建设,促进兴化湾区域开发。到2015年,湄洲湾港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0万标箱。
(三)加快航道建设。加快建设湄洲湾、三都澳、罗源湾、古雷30-40万吨级和厦门港、福州港江阴、兴化湾南岸、福清湾、泉州湾﹑平潭10万吨级深水航道,提高航道的等级和通航能力,满足世界最大散货船舶和集装箱船舶通航需要。完善水上、陆上集疏运及支持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内河航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闽江流域的水口坝下工程、沙溪口坝下工程和闽江航道三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闽江南平至外沙高等级航道,争取恢复闽江福州至三明、南平至建瓯、南平至顺昌航道正常通航,畅通内河航运。加强内河航道养护管理,积极推广内河船舶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建设港口航道450公里以上,改善内河航道200公里以上。
表3:福建省“十二五”港口规划重点项目表
续 建 项 目 | 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1-5#、将军帽15万吨级通用泊位、狮岐1-2#泊位工程,松下港区牛头湾3#、江阴港区6-7#泊位;江阴进港航道二期等。厦门港:刘五店南部港区散杂货,海沧港区14-19#,招银港区8-9#泊位,古雷港区南9#泊位;古雷港区进港航道二期工程、刘五店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厦门港主航道扩建三期工程等。湄洲湾港:东吴作业区东1-东2、1-6#、9-10#泊位,秀屿作业区11-12#、莆头作业区1-2#泊位,肖厝作业区5-6#泊位;湄洲湾航道二期等。 |
新 开 工 项 目 | 福州港:江阴港区8-9#、10-11#、15-17#泊位,平潭港区金井作业区1-5#泊位和澳前对台滚装码头,罗源湾港区可门6-9#、21-24#泊位,碧里作业区6-7#泊位,狮岐作业区3-4#泊位工程,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13-14#、18-19#泊位;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9-10#、12-13#、14#泊位,城澳作业区1-2#、6#、17-18#泊位,漳湾作业区8-9#泊位,溪南作业区中海油油品码头,沙埕港区杨岐作业区16#泊位;三都澳航道一期、福清湾航道二期、沙埕港区进港航道、平潭港区进港航道一期,水口坝下枢纽反调节工程、闽江通海航道三期工程、沙溪口坝下航道整治工程等。厦门港:刘五店南部港区集装箱泊位,海沧港区20-22#,招银港区10#泊位,后石港区大型通用泊位;古雷港区南2#、南3#、南8#泊位,东山港区对台客货滚装码头;招银航道扩建二期工程等。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8-10#、11-15#泊位,秀屿作业区2-3#、11-12#泊位,肖厝作业区7-10#、14#泊位,斗尾港区中化石化码头,泉州湾港区石湖作业区5-6#泊位、秀涂作业区4-7#、16#泊位,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起步工程,兴化湾南岸港区国投江口起步工程;湄洲湾航道三期、泉州湾深水航道二期、兴化湾南岸港区进港航道一期等。 |
(四)加强港口协作配套。适应国际航运对港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参与港口建设、经营管理和发展港口物流业,开辟新航线,拓展新业务。支持航运企业建立多方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海运船队,扩大船舶规模和船舶结构,大力发展大型干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和液化气船,鼓励发展邮轮、游艇,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冷链运输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运输。积极支持海铁联运、河海联运、海陆联运和多式联运,拓展纵深腹地,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陆地港”,重点建设武夷山、晋江、沙县、龙岩等“陆地港”,支持我省港口企业加强与内陆省份企业合作建设“陆地港”和“飞地港”。加快建设和配套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成连接主要港区辐射内陆省份、长三角、珠三角运输大通道,建成11条沿海重要港区铁路支线和一批疏港公路,不断拓展港口腹地。统筹规划建设港区水电、通讯、环保和口岸联检等配套设施,加快构建沿海港口edi信息平台和交通电子口岸,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构建“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按照建设高标准、大容量、大通道的现代化铁路要求,围绕“构筑高速铁路,加强出海通道、贯通区域线路、完善海西路网”的总体目标,加快实施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海西铁路网规划的铁路建设项目,构建快捷出省的“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运输通道。
图2:福建省“十二五”铁路网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建设,积极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原有铁路,不断完善铁路网络系统和拓展铁路出省通道。建成京福高速铁路、龙厦、厦深、向莆、赣龙铁路和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工程,以及福州至平潭、福州至长乐机场和漳州港尾铁路等续建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浦建龙梅、衢州至宁德(含浦城至浙江龙泉连接线)和长汀至泉州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包括湄洲湾南北岸、罗源湾南北岸铁路支线,福州江阴、松下、宁德白马、溪南、漳湾和泉州秀涂与漳州古雷等港口铁路支线项目;加快推进宁德至漳州高速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杭广线南平至丽水、龙岩至广州以及永安至长沙铁路、南平至宁德铁路和台湾海峡铁路规划研究;逐步实现沿海铁路货运、城际客运、高速客运分线运行,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速铁路通道。
专栏2: “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 三纵:沿海铁路通道(即已开通运营的温福、福厦铁路及在建的厦深铁路和规划的沿海高速铁路与沿海货运铁路)、杭闽广铁路通道(即闽境内南三龙铁路)、浦(城)建(宁)龙(岩)梅(州)铁路; 六横:衢州-宁德、北京-合肥-福州-台北、横峰-福州、向塘-莆田、长汀-泉州铁路、昆明-赣州-漳州-厦门-高雄。 |
2012年建成龙厦、厦深、向莆3条快速铁路,2015年,基本建成京福高铁、赣龙新建双线、漳州港尾、南三龙、福州至平潭等铁路,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
三、健全完善公路运输网。按照加快建设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综合运输通道要求,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改造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公路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一)建设“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建成已列入国家公路网的福建段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实施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重点抓好厦蓉高速公路厦漳新建工程、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沈海复线宁德经福州至漳州段,以及宁德至武夷山、松溪至建瓯、永安至宁化、建宁至泰宁﹑莆田至永定﹑南安金淘至厦门﹑长乐至平潭等高速公路项目续建工作。新开工建设沈海复线福鼎至宁德段、厦蓉高速公路漳龙段扩容工程、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厦门至沙县、漳州至永安、福安至寿宁、南平至顺昌、邵武至光泽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加快建设跨设区市高速公路联络线,以及连接县城﹑重要旅游景区、沿海港口、机场的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提高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适时调整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进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
图3:福建省“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到“十二五”末,新增高速公路3000公里左右,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基本建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成通往邻省的全部高速公路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表4:福建省“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重点项目表
续 建 项 目 | 国高京台公路南平建瓯至福州段、福州长乐至平潭(长乐古槐至松下段);沈海公路复线宁德(漳湾)至福州连江(浦口)段、福州至永泰段、莆田(仙游)至南安(金淘)段、南安(金淘)至厦门段、漳州(天宝)至平和段、漳州(平和)至诏安段、漳州长泰美宫至陈巷段;沈海公路联络线宁德至武夷山(闽赣界)段;泉州至南宁公路永安至宁化段、厦蓉公路厦门海沧至漳州天宝段、长深公路松溪(浙闽界)至建瓯段、泉州至三明公路泉州支线南安至惠安段;浦城至建宁高速公路泰宁至建宁段、浦城段;莆永公路莆田段、泉州段、龙岩段;龙岩上杭蛟洋至城关高速公路、龙岩永定湖雷至城关高速公路、古武公路龙岩武平十方至东留段;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西北段;泉州环城公路晋江至石狮段、南安(张坑)至石井段、泉州湾跨海通道、厦漳跨海大桥;福银公路福州南连接线、漳州南联络线、渔平高速公路延伸线、漳州招银疏港支线等。 |
新 开 工 项 目 | 开工建设:沈海公路复线福鼎(贯岭)至柘荣段、福鼎(浙闽界)至秦屿段、宁德(柘荣)至福安段、宁德(福安)至漳湾段、厦沙公路泉州(安溪)至永春(达埔)段、泉州德化段、三明尤溪段、三明尤溪(坂面)至沙县段;漳永公路漳州华安(玉兰)至新圩段、漳州华安段、龙岩漳平段、漳平(钱坂)至三明(永安)段;厦蓉公路扩容漳州(金山)至龙岩(红坊)段;湄洲湾至重庆通道莆田(埭头)至建宁(闽赣界)段;寿宁至福安联络线、漳州东山连接线、安溪连接线、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泉州段、福清庄前至福州东南绕城段(长乐玉田)段。争取开工建设:宁德溪南疏港支线、宁德屏南至古田连接线、厦漳跨海通道工程(原厦门南通道)、南平邵武至光泽(闽赣界)、顺昌连接线、南平联络线等。 |
前期工作项目 | 顺昌至邵武、沈海复线安溪至长泰段、肖厝疏港支线、牛头尾疏港支线等。 |
专栏3: “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 三纵:沈海高速(福鼎-诏安)、沈海高速复线(福鼎沙埕-诏安)、长深高速(松溪-武平); 八横:宁上高速(宁德-武夷山)、京台高速(浦城-福州)、福银高速(福州-邵武)、莆田-永定高速、泉南高速(泉州-宁化)、厦门-沙县高速、厦蓉高速(厦门-长汀)、古武高速(古雷港-武平)。 |
(二)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改造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的“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改造,及时开展省级公路网规划修编,积极争取更多普通公路通道列入新的国家公路网规划,完善全省国道路网布局,强化普通国道与高速公路衔接联络,增强对乡镇节点的连接和覆盖。加快推进省道拥挤路段和未达标路段以及重要县道的升级改造,增加县市出入口快速通道和过境公路,着力改善县城以上节点的过境交通繁忙路段通行能力,实现国省干线路网全面贯通。积极推进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等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对外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重要疏港通道、重要枢纽疏解线、城际快速通道、省级重点发展区域对外联络线以及重点旅游景区对外交通干线。“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主要国省道的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规划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城际快速和综合运输枢纽连接线公路6000公里左右,全省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90%,全面提升普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
(三)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着眼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提高乡村通达便捷度,增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工程,加快推进300人以上有条件的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推进农村公路灾害点整治,积极扶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干线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2万公里以上,撤渡建桥总长约1万延米。
(四)加强公路养护。突出以人为本,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和灾防工程,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态公路建设,提升公路养护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高速公路养护重点完善标志、标线建设,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以打造生态路为载体,推行预防性养护,加强公路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养护重点落实养护责任,提高经常性养护比例,增强防毁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实施国省干线生态路建设3000公里、沿线设施标准化建设4000公里,规范率达100%,安保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
四、积极发展民航事业。充分发挥民航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两岸合作、服务周边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全面完成5个既有机场扩能工程,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福州机场二期、宁德、莆田、漳州机场军民合用工程,认真开展平潭机场前期研究,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结合的空港布局。
图4:福建省“十二五”机场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积极拓展航空网络和民航市场,开拓国内国际航班航线,加快构筑省内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台湾地区中心城市的空中巴士,与国内及东亚地区主要城市的空中快线。扩大厦门机场开放航权,争取福州机场开放航权,逐步引入航空运输和旅游服务合作机制。创新民航发展体制机制,壮大民航运力、队伍和产业,发挥厦门航空公司主力作用,支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促进民航运输和多元化运输方式相协调。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成福州竹岐、龙岩红坊等通用机场,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防灾抗灾、产业应用、通勤公务、飞机维修等通用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福州、厦门两大枢纽机场航空城和武夷山航空服务中心,积极争取飞机制造项目落户,培育和集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会展、物流、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争取实现各设区市均有机场,各县市1.5小时车程可享受航空服务,民航旅客吞吐量达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五、加快建设城市(际)轨道交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城市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加快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实施福州已获批准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建成地铁一号线,加快推进二号线开工建设,抓紧报批福州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争取每两年开工建设一条新线。加快完善和报批厦门、泉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争取早日启动项目建设。厦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涵盖漳州市区和龙海等周边地区,泉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认真做好厦门、泉州两大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形成。积极推进海峡西岸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有效利用既有铁路和新建城际轨道交通相结合,率先启动建设厦漳泉等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提高城际轨道交通辐射覆盖能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同城化发展。到2015年,力争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200公里,福州、厦门部分线路建成投入运营,福建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图5:福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理顺地方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发展的投入,加快建立以快速公交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功能层次分明、网络布局合理、衔接换乘方便的高品质城乡公交客运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服务。
“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和场站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道路资源,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密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加大公交场站和停靠站建设改造力度,推进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积极发展上学、旅游、购物等特色公交服务,鼓励大型商场、企事业单位发展通勤交通,丰富公共交通服务形式。加快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调度、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公交,不断提高lng、cng等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比重。加快城乡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重点抓好中心城市至各县市短途客运公交化运营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到2015年,全省城市公交汽车达到1.5万辆,其中清洁能源车辆达3000辆以上,力争福州、厦门两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40%,其他各设区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30%。
七、改革发展现代邮政。适应社会信息化加快发展新要求,深化邮政改革,强化发展动力,拓展邮政服务领域,完善邮政监管体系,切实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实施产业联动发展工程,推动邮政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快邮政、快递网络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务。实施邮政服务民生建设工程,加快村邮户箱工程建设,完成我省79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整合“三农”服务站、邮政便民服务站功能,满足农村用邮、信息服务、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等多方面需求。实施快递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枢纽附近建设快递物流产业园区,支持快递企业建设和完善速递物流网络,筹建快递企业处理中心或分拨中心。加快建设福州长乐航站对台航空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和厦门东渡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筹建福州对台水陆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建立闽台邮政绿色通道。到2015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均增幅18%,快递服务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幅25%。
八、培育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坚持统筹规划、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城市中心场站为重点,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其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建立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换乘。“十二五”期间,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枢纽纳入城乡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其他区域性交通枢纽,在若干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好、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城市规划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实施交通枢纽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示范枢纽。客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等的一体化高效接驳换乘;货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路的有机衔接。各交通枢纽建设与物流业发展紧密结合,优先保证物流发展用地。加快智能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着力优化运输组织,强化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努力实现各主要客运枢纽和城市核心区、货运场站和物流园区、产业聚集区的快速衔接。
九、大力发展管道运输。充分发挥管道运输安全、均衡、快速和低成本的优势,完善我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系统,建设连接全省油气生产、储备、中转和重大用户的管网系统,构筑功能配套、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现代综合能源运输网络。输气方面,按照多气源、双管网、保安全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实施lng管网二期工程,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入闽工程,推进主干管线延伸至内陆地区,扩建秀屿接收站5、6#储罐,建设宁德lng接收站﹑福州至福鼎对接温州管网,以及漳州至龙岩、漳州至诏安、福州经南平至三明以及龙岩至三明、龙岩至长汀、泉州至德化、宁德至霞浦等管线,开展漳州lng接收站前期工作,增强气源保障能力。开展海峡油气管道规划研究,为两岸能源合作创造条件。到2015年,新增输气管线1443公里,输气管线达1800公里左右,形成覆盖全省9个设区市主城区和覆盖50%以上县市的输气管网,90%以上县城用上天然气。
图6:福建省“十二五”输气主管线规划布局示意图(略)
输油方面,以福建炼化一体化成品油管道规划为基础,抓紧开展全省输油管网规划,建设福建沿海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其南线为厦门经漳州至闽粤交界连接珠三角二期线路(曲溪油库),北线为福州经宁德至闽浙交界连接甬温台线路。争取建设福建山海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由厦门东孚经龙岩大同连接到江西瑞金乐和油库,形成我省服务中西部石油运输的首条大能力通道。积极推进连接各中心城市、各主要工业集中区的输油管线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输油管线运输网络。
十、全面拓展闽台交通合作。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着力建设闽台海运合作大通道,加快构建两岸航空重要枢纽,积极规划研究对台陆路交通走廊,整合优化对台口岸功能,健全完善两岸大通关合作机制,力争闽台港口、民航、口岸、物流、邮政等方面合作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基本形成厦门、福州两大港对台滚装运输系统,建成两岸空中直航中转枢纽。
(一)建设闽台海运合作通道。重点建设厦门、福州两条对台滚装通道,实现对台滚装运输常态化。推进厦门、福州马尾、平潭、江阴、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等地港口货运直航,增开两岸间集装箱班轮航线、滚装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南线开通厦门至基隆、台中、高雄、客滚航线,北线开通福州(平潭)至基隆、台中、高雄客滚航线,形成福建沿海与台湾北部、中部、南部相对应的海峡客运走廊。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开展与台湾方面机动车牌互认试点,推动闽台两地机动车辆通过滚装船舶互通。继续办好“小三通”。
(二)构建两岸航空重要枢纽。以闽台航空企业航线航班合作为重点扩大闽台航空合作领域,完善闽台直航设施,增加闽台直航航班配额,增开新开闽台空中直航的泉州、武夷山客运航点,积极打造两地空中快线,形成闽台空中巴士运输。完善航线网络结构,增辟闽台间的新航路。办好闽台航空邮件、快递物流,拓展两岸及国际航空客货运输。深化两岸航空、临空产业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两岸民航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
(三)规划研究对台陆路交通走廊。加强与台湾业界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海峡通道的论证、技术攻关,积极开展京台、厦金、泉金等对台通道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启动建设厦金、泉金高速公路通道。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
(一)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田占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其中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以及土石方开挖、填筑、堆弃和桥梁桩基施工过程散落的泥沙;营运期对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施工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场地的扬尘,以及汽车及机械排出的尾气;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是:在施工路段及料场等施工作业区周围200m左右的距离内,其中大量挖填方地段受影响比较明显。此外,港口建设施工及运营期间,将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机场建成后运营期间,将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噪声影响。
(二)社会环境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需要征用大量的房屋、土地和海域,将会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机场建设将对周边地区净空条件形成约束。
二、环境保护要求
(一)设计阶段。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可能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做好衔接,明确路基、施工场地和取土区占地情况,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耕植土、熟土方案,路基、桥涵、排水沟设计,必须满足排洪、泄洪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基本农田保护方面,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设计时应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如采用避让或收缩公路边坡等措施。水污染防治方面,尽量减少桥下构筑物对江河及其支流的水质影响,项目部分路段如经过水源保护区,各种排水沟应设沉淀池,尽量避免进入或直接进入该水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充分考虑避开敏感位置,尽量减少交通建设的环境空气对敏感点的影响。噪声控制方面,设计施工时应尽可能绕过声环境敏感目标,经过集镇路段应保持路基有足够的宽度,保证机动车道与周围建筑的距离,并要求在绿化设计时采用吸尘减噪的树种,对声环境敏感目标路段,设计时应考虑减噪措施。
(二)施工阶段。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避开降雨集中及干热大风天气,对先期完成的路段做好水土流失防护工程,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弃土做到随挖、随运,覆土做到随铺、随压,工地(包括取土场)设置雨水沟,填方区外侧宜设挡墙。水污染防治方面,设置沉淀池简易处理施工机械废水,设置化粪池,处理施工生活污水,沿河岸、洪道路段,须设置围堰或围墙和专门的排水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施工场地洒水,装车过程对渣土进行洒水,采取遮盖或密闭式运输,限速行驶,严禁抛、撒、漏,严格限制居民区200米半径内布设料场、灰土拌合站。
此外,噪声控制上,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固体废物处置上,对施工垃圾进行分类,没有利用价值的将及时清运处置,施工垃圾临时堆放需选择适当地点,堆放有序,工地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到垃圾中转站处置。基本农田保护上,按设计堆放废方,严格采取必要环保措施,尽量结合废方造地,保证基本农田的灌溉系统畅通。
(三)营运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噪声控制方面,车辆经过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车速应限制在设计范围内,减少汽车刹车次数,经过密集居民区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隔声屏障。此外,要对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采取应急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对策。
三、环境保护措施
(一)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公路生态保护,优化建设路线,合理避绕生态敏感区,尽量拟合原地形,减少高填深挖,采取水土保持、动物通道设置、植物和湿地保护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化港口航道工程生态保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湿地破坏、海岸非正常侵蚀等问题,开展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等措施。
(二)加强污染治理。开展公路施工期的污染治理,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技术,对营运期超标的路段实施声屏障、隔声窗等噪声治理工程,推广应用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等环保技术。推进港口污水回用系统建设,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加强对周边居民密集的集装箱作业区噪声治理。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严格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实现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100%。
(三)节约利用资源。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在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等环节集约节约土地、线位、岸线、空域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提高枢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因地制宜控制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对临时用地恢复管理。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保障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展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港口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节能环保监管。研究建立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完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改进用能管理和技术,督促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和管理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环保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和节能环保评价监测机制,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执行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工程环保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和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监测,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和评估项目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建设绿色景观通道。按照省委、省政府“四绿”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提高国省县乡公路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有条件地段全面建成绿色通道,道路两侧建绿化带,沿线种植乔、灌木等成活率高的树木,在陡坡外侧种植粗大的乔木,路基边坡以及取弃土场上植树种草,并考虑景观美化,达到水土保持和绿化环境的双重效果。同时在海空港进出口、内河航运以及省际、城际、市际、城乡结合部等重点突出部位,建设景观示范通道,全面体现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和资源特色。
第五章 保障政策措施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通过采取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完善体制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强化规划对交通运输体系健康持续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一、强化规划实施。加大规划组织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广泛开展规划宣传,让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交通工作者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抓紧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搞好年度计划,加快修编完善港口、普通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各交通领域子规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具体发展政策措施上。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及时掌握和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加强重大课题调研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研究,及时分析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施项目带动。强化项目策划生成,重点研究策划生成一批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综合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增选平台和机制,提升项目策划生成水平,健全项目储备管理制度。加大项目前期投入,落实项目前期工作责任,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推行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推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估和社会公示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公益性和基础性重大交通科研项目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交通科技研究和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路基建设技术、路面建设与改造技术、桥梁建设与加固技术、高速公路改扩建成套技术、公路灾害防治技术、长大隧道建设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修复技术、港口油改电技术、海运电子数据交换、综合交通枢纽运管管理和诱导系统技术、交通设施建设节约型评估技术和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城市智能公共交通及交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五大交通信息化体系,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信息、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及综合运输枢纽信息服务能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国土、水利、林业、环保、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积极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项服务,统筹安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综合运输枢纽、邮政、管道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用林;要落实责任,认真履职,抓紧抓好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海预审、项目环评、通航论证、安全评价、节能评估和项目审批(核准)和转报等各环节工作。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局、审批(核准)、投资安排等方面大力支持,力争有更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和投资计划盘子,保障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