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

2020年07月25日11:30:21
发布部门: 无锡市政府
发布文号: 锡政办发[2011]116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信电局、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

(市信电局、市发改委2011年4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一)“十一五”信息化回顾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三化齐进”,软件和信息外包业、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三业并举”,信息化发展环境理性有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1.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无线无锡”初步建成

全市城域网光纤皮长达到2万5千公里,光纤网络实现了“村村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50gbps,各运营商城域网网间速率小于50毫秒,国内最高标准的中国(无锡)国际数据中心落成投运。基本完成了“无线无锡”的建设目标, 8000个无线接入点覆盖了全市所有重要公共区域,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2010年全市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超过70%,电脑普及率达到83.5%。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取得圆满成果,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0万户,移动数字电视覆盖我市主城区。

2.信息产品制造业稳步增长,产业集聚态势良好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无锡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801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省15.1%,产值位居全省第2。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处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010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3.9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完成销售收入46.6亿元,排名全国第4位,江苏省第1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形成产业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3.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规模质量长足发展

依托“530”计划、“千人计划”,结合 “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大量软件中高端技术人才。软件载体从2005年面积不足40万平方米发展到446万平方米,拥有20多个特色化专业软件园区,形成别具一格的“park经济”模式,2010年全市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国内软件外包“十强”企业无锡市引进了其中8家。“十一五”期间,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数量从57家增加到349家, 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数量从275件增长到1154件,通过cmmi-3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数量从1家增加到89家,开展iso27001认证的软件企业从无到有,已通过4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58.2%,是国内重点软件城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软件产业排名也从2005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全国前10名。

4.物联网产业资源快速汇聚,工程示范效果明显

建设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是无锡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打造高科技产业城和现代服务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我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发展规划和一系列物联网发展政策,建立了物联网研发应用平台与物联网“四园一中心”等专业载体,进一步优化了物联网发展环境。合力打造物联网创新高地,力推物联网应用示范,初步具备了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基础。目前,一批科研机构云集无锡,一批高等院校汇集无锡,一批重点企业聚集无锡,一批示范工程助推无锡,一批高层次人才投身无锡。201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链企业259家,实现销售收入365.2亿元,企业数和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感知水利”、“感知环保”等示范工程已经初步显示示范引领作用。

5.企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电子商务逐步开展

我市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依靠信息化大幅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市企业上网率达到90%,其中大中型企业上网率为100%;近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均建立独立的网站;近50%的企业开始了电子商务工作。
6.政务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应用引领成绩斐然

电子政务处于融合发展阶段。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权力网上运行”信息系统后,已有53个市级行政职能部门公开静态行政权力6670项,动态运行各类行政权力130余万件,实现了“行政机关全覆盖、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电子监察全覆盖”,其接入规模、应用系统和信息流量名列省内第一。政务外网覆盖了市县镇村四级,市级近70个单位、9个市(县)区和642个社区(村)接入政务外网。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身份认证中心,目前已发放党政机关身份认证单位证书200个,企业身份认证单位证书12万个,党政机关电子公章近500个。

政府部门业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无锡政府网站通过整合、优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级评测中屡获殊荣。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了我市政府行政效能。民政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包含“一库五平台”的无锡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运行,已有8个部门710多万人口个案信息汇总入库,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全国应用典型。

7.社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便民惠民初显成效

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为代表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网上粮店、当家e网超为代表的面向市民服务的服务网站运行良好;无锡市民学习中心正式成立,为市民提供公共的数字化服务,初步构建市民终身教育数字化平台;客源地系统已在无锡和镇江两地实现落地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游;以“江南农网?全国百强网站”、“12316三农热线”、“农信通”为主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的“绿色通道”。

无锡市民卡工程荣获“2009年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初步实现了“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全面提升了无锡市的社会信息化和为民服务水平。社区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将下沉到社区的民政、劳动、计生、残联等业务信息系统全部整合到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形成了统一的社区工作门户,方便了社区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办事效率。无锡市便民服务平台依托“96158”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便民服务站,利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覆盖全市、服务全民。

8.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无锡模式”基本建立

经过多年探索,无锡形成了一套“整合、优化、共享、外包”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建立了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在全市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把cio纳入重要环节,充分发挥cio在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和完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和制度,优化信息化项目管理程序,制定并发布了《无锡市信息化专家管理办法》和《财政性资金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细则》等制度,无锡信息化发展走上了快速有序、信息善治之路,2010年无锡成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信息化就在你身边,信息化改变你生活”的“无锡模式”初步形成。

但是,我市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发展目标与要求相比,仍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交换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关键和核心技术,同质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资金还缺乏长效机制予以保障;尚未确立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特有环境优势,尚未形成“资本-制造-技术”的良性转移机制,存在产业发展和再次转移的不确定性。在新一轮以信息化为焦点的竞争中,必须以不进则退的忧患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创发展新优势。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巩固提升基本现代化成果、迈向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和谐宜居幸福城市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市重大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把握趋势中寻求突破,在实现突破中增创优势。

1.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基础支撑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手段日益成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信息产品日益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作条件。信息技术朝着智能、开放、集成、安全的方向持续创新,信息传输呈现全ip化、宽带化、无线化相融合的趋势,物联网技术逐渐普及,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化建设从粗放型建设向集约型建设与运维转变,从以分散应用建设为主向信息全面整合共享转变。传感器、泛在网络、云计算、地理信息等使能技术带来的契机和无锡在“感知中国”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促进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等的全面升级与创新,引领城市信息化。无锡只有把握这一趋势和特点,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加速信息技术在各类应用中的融合渗透,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功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信息产业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提升产业层级迫在眉睫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信息产业依旧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具活力和快速发展的产业。信息产品的加工生产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it企业加快由以制造为主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转型,离岸it外包成为高速成长的新的发展模式;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一趋势,一方面为无锡发挥在集成电路、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形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引进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信息产品制造业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掌握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对关键技术向国外转移依旧采取分类限制。无锡必须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自主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商用化、产业化,抓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才能真正做强信息产业,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无锡正处于推动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先进,则经济社会发达;信息化落后,则经济社会落后。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化条件下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客观要求。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造独特的发展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认清形势,看清路子,理清思路,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勇气和务实的态度去全力推进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形势新变化,围绕“四城”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惠及全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整合、优化、共享、外包”八字方针,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探索,加快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加快“四化”融合进程,大力提升优势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构建高效、智能、扁平、互动的信息化体系和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打造辐射全国的“物联网发展特区”,努力建设引领世界的“数据银行”发展体系,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开发利用,坚持以信息化便利市民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带动无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市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均等

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普及、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数字鸿沟,让民众普遍受益、长期受益,让社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真正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民众更便利地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普惠化。

2.感知聚集,信息善治

深入落实“感知中国”国家战略,把握无锡发展历史性重大机遇,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加大力度建设感知“特区”,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专利的汇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以感知信息的深度利用带动全市其它信息资源融合利用,以建设全国性“数据银行”引领国家信息善治模式的发展。
3.统筹规划,融合发展

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有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融合发展。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壮大规模与增强优势相结合,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和本市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瞄准信息产业高端、前沿技术,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标准制定、技术专利等领域掌握话语权,加快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调高、调优产业。

4.整合优化,共享外包

按照“整合、优化、共享、外包”的发展方针,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推动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确保信息资源的规范性、时效性、准确性。

5.合作创新,层级提升

紧密跟踪世界信息化潮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外部引进与内部联合相结合,加强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对接并融入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区,构建独特的发展竞争力。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激活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动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强化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层级提升。

6.政府主导,多元运维

加大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

(三)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5年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到“十二五”期末,无锡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前3,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地区)同等规模城市先进水平。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先进完善,信息要素配置合理,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技术深度渗透,信息服务高效便捷,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建成具有“电子皮肤、全面感知”、“数据银行、融合共享”、“精细管理、精益运行”、“信息善治、高效决策”为特征的“感知特区”。打造产能内需增长、产业结构层级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信息产业集群,把无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重要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制造和产品出口基地、技术研发高地、优势产业聚集地,形成创新引领、集约高效、信息福利、普惠全民的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1.基础设施先进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形成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和业务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在无锡全面现代化建设中支撑作用显著,城乡数字差距明显缩小。人均拥有移动信息终端超过2台(部),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超过90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 %,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兆比特每秒以上,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8兆比特每秒以上,商业楼宇、园区、小区全面实现100兆以上的接入能力。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信息采集与传感设备的部署合理有效,能满足“感知无锡”建设的要求。

2.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产业集群取得实效

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坚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战略性新兴电子产业与调整优化现有电子产业“双轮齐转”,以打造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下一代战略性新兴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基础元器件等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信息品牌和企业,形成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到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信息设备和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技术能级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3.信息资源深度融合,共享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数据银行基本建成,信息采集手段全面、实时、有效,信息资源共享和有偿服务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数据融合与交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与社会运行、企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和行业领域专用数据库满足政务业务应用和管理决策需求。多态势感知数据库初步建立,数据银行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成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支撑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经济社会应用效益明显。电子政务成为各级政府实现业务处理、事务受理、服务办理的基本手段,100%的行政许可事项可网上办理和网上查询,100%的政府行政事项网上实时公开,构建起“可用、可亲、可信、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方式,8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基本建立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服务和监管体系。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应用,“感知交通”、“感知医疗”等示范项目全面建成,城市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4.信息化环境优化完善,“无锡模式”引领发展

全市信息化建设治理体系优化完善,以信息善治、机制创新为特征的无锡信息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无锡市信息化促进条例”颁布施行,首席信息主管制度(cio)和信息化绩效评价制度等在政府、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投入相结合的信息化投资模式和建维模式基本形成,信息化服务外包全面推广,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得到有效完善和健全。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感知无锡”提供支撑

1.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并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入户,持续提高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的普及率,努力拓展农村基础管线资源,增加光纤敷设长度,提高宽带覆盖范围和使用普及率,降低农村网络使用成本,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无线电管理,完善“无线无锡”建设

在无线无锡工程基础上,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不断增强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实现无时不在的信息化服务,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继续加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

建立和完善无锡数字集群专用通信系统,形成完备的政府应急调度共用平台。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科学规划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等传输设施,推进基站集约化和景观化建设,逐步建立对频率占用状况和使用效率的评估系统,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频普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无线电监测和管理能力。

3.加速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持续推进和提高有线电视数字网络的覆盖范围、承载能力和综合业务支撑能力,完成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整体转换。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探索与发展推动新的业务模式如手机电视等,积极丰富和加强内容提供。

研究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参与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探索和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进行物联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与广电总局的联合力量,推进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积极组织加载内容,稳妥推进iptv示范工程。

4.积极稳妥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部署。在加快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力争率先在无锡示范性部署传感器网络用于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测,形成城市“电子皮肤”,建成“感知无锡”。

5.逐步推进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融入上海的战略,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满足支撑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公众服务均等和政府实时决策的需要。

(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融合,努力构建智能化电子政府

1.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要求,在调研全市信息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构架,按照“整合共享、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构建适合无锡实际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全市信息数据库备案、注册、运行、更新、注销管理制度,实现全市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和统一共享。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制定信息采集、登记、维护、交换、公开的基本制度,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确保数据唯一性和时效性。

从信息化治理的视角,参照国内外标准与实践经验,从业务域、流程域等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与共享分散于各部门的业务基础数据,统筹建设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等全市基础信息数据库、感知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构建高时空分辨率、多维度的无锡市数据银行,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同化融合和信息增值,支撑全市各业务系统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2. 着力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着眼于提高党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按照“统筹规划、业务导向、整合共享、协调推进”的思路,统筹建设完善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绿色办公、业务管理应用和电子文件中心,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运维机制,逐步推行跨部门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积极推进党政办公、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财政、监察审计、税收、民政、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国有资产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园林、市场监管、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政府投资管理、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产、市政、综合治理等领域业务系统的集约化。

着眼于经济改革、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的重点需求,按照“目标导向、理顺流程、整合共享、集约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优化与整合。围绕增强经济调节职能,加强财政管理、政府采购、税收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业务的协同;围绕增强市场监管职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土地房屋综合监管、社会信用管理等业务的协同;围绕增强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人口管理、综合治理等业务的协同。

着眼于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和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办事业务和公用事业服务,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服务体系。深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全面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重点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深化网上办事功能,形成并深化公共服务事项“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格局。加强网上政民互动,推行网上咨询、网上调查、网上交流、网上评议。整合政府服务热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市民卡等便民服务渠道,建设全市非紧急事务呼叫平台。逐步推行“手机政务”和“信息无障碍建设”等为民服务新模式。

3. 完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与服务外包制度

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经进入整合、协同、资源开发与共享等深化应用阶段,全面综合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组织和管理;开展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标准的研究,将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以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和发展。

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体系。围绕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项目建设全过程,推动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中的运行,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改善预算管理,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规范,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预算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三)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示范应用
以应用为牵引,以示范为带动,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打造全面感知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推动城市运行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全局、从管理到运营、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运营的转变。

2. 全面梳理整合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

梳理、完善与整合规划、国土等部门地理信息资源,构 建以4d数据和遥感数据为核心,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全市统一、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使其成为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的空间信息载体和城市各行业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与决策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

围绕城市部件管理和事件处理,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市、区县两级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综合管理数据库,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整合各种专题信息资源,实现市,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3. 切实加快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

按照“平战结合、以平备战、以战督平”的原则,集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现代化的应急管理手段,结合公共安全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整合优化视频、网络通信、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加强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装备建设,建立一套集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应急值守、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现场支援、资源保障、评估统计、模拟演练、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努力实现对突发紧急事务的分层管理、分级处置、综合防范、预警监控和紧急处置,不断提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 加快三位一体的智能交通平台建设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步伐。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现代感知技术的应用开发,加快拥堵信息、事件信息、气象信息、客流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和加工,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交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形成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推进城市交通管理、监控、调度、服务与应急处理等业务的整合与协同。

(四)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1. 加快电子商务建设,转变流通领域增长方式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当前仍然面临许多变数,完全走出低谷还需要相当长时间。加强国际合作,保持贸易渠道的便捷畅通,将有助于推动我市经济走上全面、持续、平衡发展的轨道。同时,我市信息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不断创新也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流通领域增长方式转变。

2. 推进智能家居,建设电子家务

大力推进智能家居和电子家务建设,利用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frid等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家电的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家庭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3. 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化,促进物流企业绿色增长

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网络化发展要求,从无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发展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形成立足苏锡常、面向长三角、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格局。

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利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gis、gps、物联网、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传统物流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完善无锡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交通物流的管理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和基础设施运行信息,为公众提供包括行业综合咨询、物流供需信息、市场预警信息、运输保险服务、货物跟踪服务、经营资质查询等在内的一揽子物流信息服务;实现大型货站的信息共享,优化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入信息租用管理模式,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建设;构建物流服务品牌,进行物流服务创新,增强物流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4. 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化,促进国际化建设步伐

围绕建设“旅游城”、“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的目标,发挥信息技术在整合旅游资源中的支撑作用和助推力量,以“中国益游网”为基础平台,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和“客源地工程”建设,开拓旅游产品宣传、推广、营销一体化、不受时空限制的长效通道,实现新形势下无锡旅游营销模式的转型,促进无锡旅游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拉动无锡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政府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投入,做大做强旅游数据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呼叫中心,进一步提高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水平。

5. 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助力“三农”包容性增长

加强对涉农网站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力度,推进以“无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网”、“江南农网”等涉农网站的为农服务能力,提升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水平,丰富信息资源,加强交流互动,提高信息服务效果。扩大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宽带光纤网络向农村社区的延伸,发挥电脑、电话、电视等信息载体的优势,拓展信息服务覆盖面。

统一建立全市农业科技、市场、政策、气象、水文、资源、环境、病虫害等专业数据库,积极推进农业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使信息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6.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化运作,组织协调信息化服务商和运营商,开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服务。针对我市数万家中小企业用户,为他们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化知识、具体产品以及解决方案,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与应用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等。

大力支持采用低成本国产化软件系统推进中小企业信息资源聚合、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中小企业内部订单的信息化管理,和外部营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五)加大力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形成,加强和推广物联网示范应用,以加快构建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使无锡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应用示范为牵引,集聚国内人才优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为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充分利用物联网产业爆发力强、关联度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和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密切关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机会,重点推进带动效应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及其它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

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建立健全物联网产业联盟,做大做强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市外优势企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

2.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提升产业能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主线,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力度,建设省级“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和示范区,组织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及应用推广项目,加快培育示范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无锡工业由大变强,确保无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融合。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技术和嵌入式软件、专用芯片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提升研发设计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

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的融合。积极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等技术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网络化制造和生产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工业精益化生产。

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融合。重点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等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信息技术与采购营销的融合。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广在线交易、电子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

促进信息技术与节能减排的融合。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对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挖潜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促进信息技术与流通管理的融合。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广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提升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

3. 着力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新兴技术研发,夯实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重点做好下一代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工作,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重点发展物联网、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

把培育新兴产业与打造特色基地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抓好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企业,构建完整新兴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高科技、专业化新兴产业特色集群,着力建设物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积极申报微电子、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良性互动的新兴产业大发展格局。

围绕打造“高端化、高新化、高智化”的产业结构,严格项目选择,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高端、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高和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和产业,加快我市产业高度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围绕“重大项目、终端产品、新兴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加强储备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一批新经济增长点项目、一批龙头基地型重大产业项目、一批能够提升工程成套能力的核心技术和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奠定无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后劲。

全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努力实现园区经济量增质升。全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按产业链配套凝练项目,推动产业链横向拉宽、纵向加深,做长做强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世界品牌。

4. 继续加快发展步伐,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推动以saas 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国家品牌、服务外包人才和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软件骨干企业向领军型、龙头型发展。鼓励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软件出口。开展软件订单加工、软件人员派遣及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做大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立足优势制造业,推动嵌入式软件向更高层次发展,重点发展嵌入式基础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重点发展空间信息处理软件、云计算软件和服务、移动计算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ic设计软件、物联网软件、文化创意支撑软件、电子商务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及软件产业配套服务业等产业集群。面向重点行业,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应用软件及管理软件,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行业咨询与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与技术服务支持、行业标准开发及认证测试、物联网标准与技术研发、ito设计与需求分析等优势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努力提升软件产业层级。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面向商贸、物流、交通、休闲娱乐等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物流、数字交通、数字娱乐、智能楼宇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中介等服务机构,完善和健全软件产业配套服务,使其成为无锡软件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紧saas 、paas 、iaas 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软件技术培训机构,促进无锡软件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和扶持人才中介和服务咨询机构,为软件企业提供政策、市场、行业、展会 ( 会议 ) 等信息服务,并组织参展;组织孵化企业相互交流;鼓励企业建设评测中心、数据中心等,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评测、监理和数据服务等。在发展中突破观念、技术、人才等各种制约,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新区国家软件园、山水城科教产业园(江苏基础软件园)、国家工业设计园、江阴软件园等重点软件园区。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软件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软件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配套化发展的格局。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核心软件原创城市、信息服务领先城市和ic设计领军城市。

5. 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改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

重点围绕机械制造、纺织、冶金、汽车配件、建材等领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力。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大力扶持电子标签(rfid)、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与信息服务、工业控制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研究。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低碳环保、结构调优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传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六)推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 进一步提升市民卡的服务能力

加快市民卡发放进程,扩大市民卡服务人群,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合并深化现有各行业的卡应用,逐步加载到市民卡上,同时积极拓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市民卡应用的集合度和便捷性。充分应用新技术,通过指纹识别、移动支付、综合服务网站、客服中心、自助终端等技术手段,丰富为民服务手段,大力提升服务品质。

市民卡在实现全市跨行业多领域应用的同时,积极拓展城际互通,为无锡市和周边城市范围内的人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互通业务主要包括与江阴、宜兴的上下互通,与周边省市的横向互通,从交通互通逐步过渡到社保等政务领域的互通。

2. 加快推进电子社区工程建设

实施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手段,促进民政、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业务系统和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移,不断简化、优化居民办事流程,让群众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和社区提供的各项低成本服务。

依托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便民服务站,利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梳理、规范各类服务,打造和完善“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

促进信息技术在楼宇、小区、家庭中的应用发展,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智能楼宇、现代小区的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信息化小区,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3. 推进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信息化
在继续巩固发展“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全市各类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进一步丰富多媒体课件库、视频资料库、教案库等教育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发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管理、区域网络管理、web资源管理、教师评估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普及中的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普资源信息服务。

大力开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搭建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加快建设无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好学校、博物院、图书馆和档案馆等资源,做好全社会信息化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其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促进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着力缩小“数字鸿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无锡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开发和创作适应市民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弘扬无锡优秀特色文化;不断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博物院、档案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逐步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正确引导广大市民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有序、公平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

以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推进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等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积极发展涵盖城乡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努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电子病历共享机制;加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卫生”事业发展。

按照“无锡数字卫生”工程总体要求,建设以电子病历、医院业务管理为核心的医疗数据中心,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社区业务管理为核心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建设以公共业务及管理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以此三个中心为基础,建立无锡数字卫生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居民、医疗机构与其他社会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三者互动。

加强“感知医疗”、“感知健康”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探索人体生理指标智能获取、加工和传输;结合“无锡数字卫生”工程建设,为实现以“主动、实时、协同”为特征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5. 推进人口计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人口综合信息汇总采集全覆盖,健全社区人口综合信息采集管理体系,加强人口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和应用工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口信息依据。

推动养老、医保、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大力推进各类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系统,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社会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整合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和管理等信息资源,促进“数字民政”建设。

6. 加快房地产领域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制度,提高市场监测分析能力。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逐步实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住房保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注重统一数据标准,注重基础数据共享。

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以城市个人住房登记信息为基础,推进房地产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完善住房基础数据库,推动市和市(县)、区系统的整合和信息共享,尽快建立市一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住房数据的集中统一和互联互通。
(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完善统一、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

1. 完善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机制及监管机制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产生、复制、流转、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做好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信息内容的安全保密工作。

加快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信息化密码保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降低网络脆弱性,显著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财政、税收、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社保等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针,统筹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有效防范、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类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和重大危害。

2.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与体系建设

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增强灾难备份与生存恢复能力。

加快整合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统一全市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容灾备份中心,集中实现各级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灾难恢复服务,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统一防护体系,加强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措施。

3. 推进国产软件与硬件在涉密系统中的使用

加强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与硬件的推广使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产系统在涉密部门使用。随着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复杂化和网络泛化 ,使得用户对涉密系统进行系统级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采用国产系统是确保涉密系统安全的根本保障,大力加快国产系统使用深度和广度,确保系统级的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信息社会的能力。继续推行并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和cio制度,促进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2.建立“三同时”制度

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自然开发项目,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建立集约共享机制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和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统筹规划利用物联网、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推进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逐步融合。开展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逐步形成跨部门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云”应用模式。建立区域间信息化交流合作机制,在更广范围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

4.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政府项目审理机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完善信息化发展水平绩效评估制度,积极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三方评估机制,重点组织开展对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评估和后评价。

(二)健全法规和标准

1.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

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加快研究、制订或修订无锡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信息市场、资源共享、信息产业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加速形成比较完善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

2.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实施信息化标准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在尚无国家标准的领域,研究制订迫切需要的地方性规范标准,并力争成为国家规范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和功能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展标准试用和符合性测试评估,参与国家统一代码标准的研制和试点。

3.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和核算体系

研究制订电子信息产业、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动态评估与评价工作,逐步将信息化纳入统计体系,以有效监控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三)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1.强化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激励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大力扶持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有所突破,尤其是在现代物联网与物联网应用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及时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二次创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科技人员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和开展软件著作权登记。坚持依法行政,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违法侵权行为的查处,努力做好信息化领域的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

3.完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面向行业的区域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四)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1.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包括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的多层次信息化人才队伍,满足信息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2.推进信息化人才规范化管理

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健全面向信息化相关专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鉴定制度,规范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和使用。

3.创新信息化人才工作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拓宽人才吸纳渠道,强化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体现“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4.普及信息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