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山东省
发布文号: 鲁政办发[2003]85号
鲁政办发[2003]8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科技厅《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指导意见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管理、研发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转变。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部署,结合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制定本意见。
一、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只有正确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我省是制造业大省,2002年全省134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占了12554家,制造业增加值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6%,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纺织、造纸、家电等行业的产值规模、经济效益均名列全国前列。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制造业在装备和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五”后3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入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省制造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的建设紧密结合,集成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学研结合,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为基础,以培育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基地为重点,以构造专业化的技术平台与服务体系为支撑,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与装备水平,推进我省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
(二)工作目标。到200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在全省培育50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力争60%示范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机械制造行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70%,产品数据管理(PDM)应用率达到40%;流程工业中的示范企业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生产过程主要环节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控制。二是围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培育5个优势制造业产业基地。以建设网络化技术支撑平台、应用异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为重点,提高胶东半岛汽车及交通运输装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轻工、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整体提高我省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开发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等应用软件系统产品,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十五”末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软件、服务产业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四是重点培育10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监理、服务的骨干机构,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中介服务网络。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示范企业群,培育优势产业制造基地。在示范市、示范县(区)、示范行业、示范企业4个层面上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散控制系统(DCS)、物流及电子商务等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示范。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等国家和省级示范市突出抓重点示范县(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以产业链、增值链为纽带,创建优势产业制造基地。其他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作为工作重点。
以机械装备、造纸轻工、医药化工、纺织化纤、建材、家电等支柱行业为重点,选择龙头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集成,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研究开发和生产装备的总体水平。支持离散行业推广应用大批量定制的管理技术和开发工具,支持流程工业推广现场实时控制、综合自动化优化控制平台的推广应用,实现高质、低耗、绿色、高效生产。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中开展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技术的应用示范,逐步建立起敏捷供应链、协同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相结合的网络化制造系统,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奠定基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成熟单元技术,实现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和产品数据管理数字化。有针对性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指导,开展大型应用软件的租赁服务,提高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与内资企业的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生产模式,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数控关键技术与装备。以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虚拟样机技术,以中档精切类数控机床装备产业化为目标,提高相关的数控关键部件、配套工具等核心技术档次和水平,研制开发制造行业需要的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装备,建立机械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
2.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以重汽集团、东岳汽车、山东渤海活塞集团、潍坊柴油机厂、时风集团、天润曲轴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全面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集成技术,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和面向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等因素设计(DFX)等技术的应用水平,采用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建立胶东半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工密集区。
3.工程机械。以山东工程机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逐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将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故障诊断等自动化技术移植到传统工程机械中,提升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
4.化工、医药行业。以山东海化集团、兖矿鲁南化肥厂、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集团等企业为重点,重点开发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与自动排产、生产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关键技术与产品,在关键生产工段全面推广使用集散控制系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
5.纺织化纤行业。以山东德棉集团、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围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织机改造、关键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系统、企业物流等技术,逐步完善企业资源计划(ERP),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整体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
6.建材行业。以山水集团、山东宝山生态建材集团、淄博齐银水泥集团等水泥生产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水泥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综合集成系统模型、企业的工艺模拟与优化控制、水泥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控制和管理集成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为实现水泥生产的综合自动化提供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新型建材及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提高新型建材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7.造纸轻工行业。以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华泰纸业、晨鸣纸业、山东陶瓷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开展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示范,构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8.家电行业。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制造企业和三联集团等家电零售企业为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数字化家电三维造型与集成设计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系统,研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信息家电和智能化家电产品,提高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发挥胶东半岛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制造业特色产业园。通过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装备水平高、产品具有竞争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制造业产业群。以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为主要手段,利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技术支撑平台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以市场运作方式,组建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快速成型技术等数字化设计、制造中心,为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围绕产业链、增值链的建设,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针对相关企业生产组织、物流交易,推广应用异地设计制造、电子商务与物流、动态联盟等技术,建立企业动态联盟,发挥制造业产业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优势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胶东半岛汽车及交通运输装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群。
(三)作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坚持集成开放的原则,整合与制造业信息化密切相关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紧紧围绕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管理和集成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立知识产权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软件、平台及工具集。支持在虚拟样机、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协同设计制造技术、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商业智能应用、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加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与国内外制造业软件企业的合作,组织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应用联盟。每年安排一批重点攻关课题,开发、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增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支撑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强与国家863计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计划的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成科学、高效的制造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省科技厅与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衔接,共同做好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调整充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国家和省级示范市要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或咨询顾问组。各市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专题调研,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建立重点示范企业联系制度,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及时与示范企业沟通信息,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逐步建立完善科技行政部门、专家组和中介服务机构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系。
(二)加强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体系。省科技厅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软件发展基金等其他信息化工程的专项资金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倾斜。各示范市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配套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软件开发企业和示范企业。对列入国家863计划和省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各市、县(市、区)要安排配套资金。企业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要分别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和3%,重点用于企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市场化运作,建立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技术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省内外优秀的软件供应商联合,围绕优秀软件产品、系统的推介、咨询、培训、二次开发、集成、监理等各环节,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促进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省科技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择优选择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业正在向我省转移,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承接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支持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加工业与我省企业联合创建产品研发中心或加工基地。要加强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软件开发机构或企业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专业软件开发平台的技术档次和水平。
(五)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把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强化软件企业的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实施与认证和示范企业的ISO系列标准认证,在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以人为本,将培训工作贯穿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全过程。“十五”期间,省科技厅设立奖学金,与山东大学联合开设2期面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硕士班,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全省建立2-3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各市和有关行业要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知识培训,每年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实施课题负责人制度,重大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聚集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支研发、管理、应用、服务相配套的专业人才梯队。
(六)加强落实,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年度采样调查制度,统计评定各地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以此作为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全省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激励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定期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
省科技厅
二○○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发布文号: 鲁政办发[2003]85号
鲁政办发[2003]8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科技厅《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指导意见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管理、研发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转变。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部署,结合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制定本意见。
一、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只有正确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我省是制造业大省,2002年全省134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占了12554家,制造业增加值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6%,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纺织、造纸、家电等行业的产值规模、经济效益均名列全国前列。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制造业在装备和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五”后3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入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省制造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的建设紧密结合,集成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学研结合,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为基础,以培育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基地为重点,以构造专业化的技术平台与服务体系为支撑,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与装备水平,推进我省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
(二)工作目标。到200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在全省培育50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力争60%示范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机械制造行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70%,产品数据管理(PDM)应用率达到40%;流程工业中的示范企业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生产过程主要环节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控制。二是围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培育5个优势制造业产业基地。以建设网络化技术支撑平台、应用异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为重点,提高胶东半岛汽车及交通运输装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轻工、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整体提高我省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开发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等应用软件系统产品,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十五”末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软件、服务产业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四是重点培育10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监理、服务的骨干机构,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中介服务网络。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示范企业群,培育优势产业制造基地。在示范市、示范县(区)、示范行业、示范企业4个层面上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散控制系统(DCS)、物流及电子商务等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示范。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等国家和省级示范市突出抓重点示范县(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以产业链、增值链为纽带,创建优势产业制造基地。其他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作为工作重点。
以机械装备、造纸轻工、医药化工、纺织化纤、建材、家电等支柱行业为重点,选择龙头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集成,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研究开发和生产装备的总体水平。支持离散行业推广应用大批量定制的管理技术和开发工具,支持流程工业推广现场实时控制、综合自动化优化控制平台的推广应用,实现高质、低耗、绿色、高效生产。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中开展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技术的应用示范,逐步建立起敏捷供应链、协同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相结合的网络化制造系统,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奠定基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成熟单元技术,实现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和产品数据管理数字化。有针对性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指导,开展大型应用软件的租赁服务,提高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与内资企业的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生产模式,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数控关键技术与装备。以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虚拟样机技术,以中档精切类数控机床装备产业化为目标,提高相关的数控关键部件、配套工具等核心技术档次和水平,研制开发制造行业需要的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装备,建立机械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
2.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以重汽集团、东岳汽车、山东渤海活塞集团、潍坊柴油机厂、时风集团、天润曲轴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全面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集成技术,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和面向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等因素设计(DFX)等技术的应用水平,采用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建立胶东半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工密集区。
3.工程机械。以山东工程机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逐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将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故障诊断等自动化技术移植到传统工程机械中,提升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
4.化工、医药行业。以山东海化集团、兖矿鲁南化肥厂、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集团等企业为重点,重点开发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与自动排产、生产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关键技术与产品,在关键生产工段全面推广使用集散控制系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
5.纺织化纤行业。以山东德棉集团、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围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织机改造、关键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系统、企业物流等技术,逐步完善企业资源计划(ERP),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整体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
6.建材行业。以山水集团、山东宝山生态建材集团、淄博齐银水泥集团等水泥生产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水泥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综合集成系统模型、企业的工艺模拟与优化控制、水泥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控制和管理集成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为实现水泥生产的综合自动化提供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新型建材及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提高新型建材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7.造纸轻工行业。以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华泰纸业、晨鸣纸业、山东陶瓷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开展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示范,构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8.家电行业。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制造企业和三联集团等家电零售企业为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数字化家电三维造型与集成设计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系统,研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信息家电和智能化家电产品,提高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发挥胶东半岛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制造业特色产业园。通过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装备水平高、产品具有竞争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制造业产业群。以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为主要手段,利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技术支撑平台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以市场运作方式,组建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快速成型技术等数字化设计、制造中心,为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围绕产业链、增值链的建设,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针对相关企业生产组织、物流交易,推广应用异地设计制造、电子商务与物流、动态联盟等技术,建立企业动态联盟,发挥制造业产业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优势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胶东半岛汽车及交通运输装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群。
(三)作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坚持集成开放的原则,整合与制造业信息化密切相关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紧紧围绕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管理和集成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立知识产权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软件、平台及工具集。支持在虚拟样机、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协同设计制造技术、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商业智能应用、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加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与国内外制造业软件企业的合作,组织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应用联盟。每年安排一批重点攻关课题,开发、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增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支撑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强与国家863计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计划的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成科学、高效的制造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省科技厅与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衔接,共同做好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调整充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国家和省级示范市要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或咨询顾问组。各市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专题调研,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建立重点示范企业联系制度,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及时与示范企业沟通信息,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逐步建立完善科技行政部门、专家组和中介服务机构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系。
(二)加强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体系。省科技厅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软件发展基金等其他信息化工程的专项资金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倾斜。各示范市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配套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软件开发企业和示范企业。对列入国家863计划和省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各市、县(市、区)要安排配套资金。企业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要分别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和3%,重点用于企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市场化运作,建立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技术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省内外优秀的软件供应商联合,围绕优秀软件产品、系统的推介、咨询、培训、二次开发、集成、监理等各环节,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促进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省科技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择优选择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业正在向我省转移,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承接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支持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加工业与我省企业联合创建产品研发中心或加工基地。要加强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软件开发机构或企业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专业软件开发平台的技术档次和水平。
(五)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把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强化软件企业的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实施与认证和示范企业的ISO系列标准认证,在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以人为本,将培训工作贯穿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全过程。“十五”期间,省科技厅设立奖学金,与山东大学联合开设2期面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硕士班,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全省建立2-3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各市和有关行业要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知识培训,每年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实施课题负责人制度,重大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聚集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支研发、管理、应用、服务相配套的专业人才梯队。
(六)加强落实,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年度采样调查制度,统计评定各地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以此作为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全省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激励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定期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
省科技厅
二○○三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