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成都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成委发[2002]28号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一项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办[2001]9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0]48号)精神,发挥成都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成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政府主导,保护第一,合理开发,以塑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以强化市场营销为突破口,以开发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强依法治旅、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为保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加强成都口岸旅游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在四川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便捷的中转口岸优势。经过5年努力,把成都建成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入境旅游快速增长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再经过5-10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旅游城市。
(三)经济增长目标。以2000年为基础,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15%,到2005年突破50万人次,外汇收入力争达到2亿美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增长15%,到2005年翻一番,超过26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从现在的22%提高到26%,占全市GDP的比例,从现在的10%提高到12%以上。
(四)产业发展相关目标。到2005年,创建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l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组建2家合资(独资)旅行社和10家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家。
二、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成都旅游主体形象
(五)树立一个形象,突出五大特色。树立'天府之都、古蜀文明、熊猫之乡'的成都旅游主体形象,突出'古蜀文明、三国文化、成都美食、熊猫保护和天府风光'五大特色。
(六)推出都江堰--青城山,打好世界遗产品牌。加强对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形成集观光、度假、养生、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与国际接轨的成熟的世界级旅游精品。兴建都江堰水利博物馆,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加快道教文化和青城后山的开发,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景区容量。加强境外促销,打响'北有长城、南有都江堰'的品牌。
(七)包装西岭雪山,打好度假旅游品牌。整合、包装西岭雪山滑雪场、花水湾温泉区和刘氏庄园,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成世界级精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办好'南国冰雪节',加强花水湾温泉的后续开发,搞好刘氏庄园的规划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八)开发大熊猫资源,打好熊猫品牌。加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第三期工程建设,形成集科研、观赏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精品。做好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开发大熊猫系列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把'成都国际熊猫节'办成树立成都旅游形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三、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发挥成都旅游产品的组合优势
(九)优化市内文化观光产品。扩大规模,丰富内容,努力把武侯祠建成全国最大最完整的三国文化博物馆。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突出唐诗文化,加快建设包括文化公园、青羊宫、百花潭公园、送仙桥艺术城等在内的杜甫草堂文化旅游区。加快永陵的保护性开发,提高其知名度并形成较强的接待能力。规划、建设金沙遗址和古蜀船棺博物馆,把它建成展示古蜀文化的精品。结合环境整治,在府南河、沙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造型美观、文化内涵丰富并与环境协调的景观,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观光带。望江楼公园、人民公园、文殊院、大慈寺等景点要突出个性,增强吸引力。在城市规划、改造和建设中突出旅游功能,抓好城市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向城市建设花园化、设施建设景观化的方向发展,突出成都旅游城市的个性。
(十)加快市郊旅游资源的上档升级。以市郊旅游资源的升级促进软硬环境的改善,提高资源的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在有利于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鼓励景区部分项目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大力招商引资,增加投入,加快开发。搞好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行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评定,提高综合接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龙门山、天台山、九龙沟--鸡冠山、龙泉花果山等景区要逐步规划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AAAA旅游区,带动一批AAA、AA景区的建设。
(十一)积极发展会展和商务旅游。加强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设,扩展规模,完善设施,努力建成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会展,形成成都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十二)突出抓好购物旅游。坚持推出成都名牌产品同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继承传统工艺同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政府主导同鼓励调动企业积极性相结合,扶持蜀绣、蜀锦等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和蜀绣、蜀锦博物馆,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者最喜爱商品'评选等活动,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
(十三)大力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成都美食旅游。推选1000种川菜名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推荐100家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形成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美的旅游餐饮中心区。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建设能体现成都民俗的茶文化休闲中心。挖掘和弘扬酒文化,以水井街全兴烧坊遗址博物馆建设为载体,建设集参观、品尝和购物为一体的酒文化广场。组织川菜和成都名小吃的展示、烹任技艺表演和品评等活动,打造成都美食品牌。
(十四)积极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康体等专项旅游。发挥龙泉兴龙镇、郫县农科村、温江汪家湾生态园等观光农业示范点的作用,推动农业旅游规范发展。以成都高新区为基础,创造条件,形成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区。利用市内博物馆、艺术中心(馆)、展览馆,推出一条文化旅游专线;发掘川剧等传统艺术,推出一台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好戏;围绕塑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唱响一首宣传成都的好歌。借助成都体育场馆及牧马山和青城山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设施,发展康体旅游。依托成都周边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引导自驾车、攀岩、漂流等探险旅游。
四、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十五)强化旅游主体形象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宣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成都旅游形象的总体策划和包装。新闻单位要与旅游部门密切配合,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对旅游主体形象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外宣、外事、旅游、文化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利用自身优势,共同向外推出成都旅游主体形象。
(十六)加强旅游市场调研。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确定市场营销的方向与重点,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不断改进营销方式与手段。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开发旅游产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档次、不同消费兴趣的旅游者的需求,不断推出有吸引力、有卖点的新产品。
(十七)完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把国际旅游同国内旅游结合起来;在手段运用上,把现代科技和传统形式结合起来;在方式选择上,把主动出击同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加强与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和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的联系,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和友好城市设立旅游促销'窗口';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和展销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区域联动促销机制;密切与航空部门的合作,把促销工作做到开通的所有航线;调动和发挥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对外促销的积极性,在境外广泛建立旅游促销网点,对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
(十八)建立营销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落实专项促销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旅游企业要强化营销意识,加大促销投入,积极参加旅游整体促销。外事、公安、海关、边防等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对赴海外促销人员简化审批程序。涉外旅游企业要用好用足成都口岸落地签证政策。
五、实施优化环境战略,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十九)实行旅游标准化工程。旅游区(点)实行国家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旅游企业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等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城市和旅游区(点)按照《公共信息标志图形符号》标准,设置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志牌。
(二十)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争取民航、铁路部门的支持,增开国际国内航线和旅游专列。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规范交通标志,加速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并在旅游区(点)增(扩)建停车场(站)。加快成都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成都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各上路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要为旅游车辆出入城提供方便。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
(二十一)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配合国家'金旅工程',以成都旅游网站为载体,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形成集旅游信息咨询、信息预测预报、市场促销和旅游行业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在机场、火车站、旅游汽车站和其他口岸以及主要旅游区(点),设置电脑触摸屏或咨询服务点。完善通信设施,保证全市所有旅游区(点)通信畅通。
(二十二)抓好语言环境营造工程。在旅游'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普通话服务,普及英语常用语100句。成都电视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要开办英语专题节目。宾馆、饭店要在客房摆放《成都日报》英文版和介绍成都的外语宣传品。城市和旅游区(点)要设立中英文对照的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等。
(二十三)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中,要把厕所改造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统一规划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区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主要旅游区(点)、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和通往主要旅游区(点)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厕所,并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厕所。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区(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环境秩序、'三废'排放、垃圾处理及燃烧柴煤等突出问题,为旅游者营造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实施依法治旅战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十四)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适应WTO有关规则,对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行业管理法规、规章。探索旅行社、'农家乐'、度假村和各类定点单位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监督办法,加强旅游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二十五)加强旅游法制教育和培训。把依法治市战略落实到旅游行业,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抓好法律、法规和WTO规则的学习培训,增强旅游行业的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经营意识。
(二十六)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贯彻国家有关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成都市旅游管理条例》。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解决旅游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二十七)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制定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聘请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形成强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网络,搞好旅游投诉工作,将行业管理行为和旅游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二十八)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做好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点)、旅游设施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卫生防疫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和减少旅游交通事故和其他事故。建立旅游紧急救援机构,制定预案,及时做好事故救援处理工作。
七、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
(二十九)加强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旅游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发挥好旅游培训中心的作用。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抓好旅游业发展急需的行政领导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的培养。
(三十)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派遣旅游从业人员到沿海地区和境外学习,通过'东西交流'和'中外交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十一)创新用人机制。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改善人才结构。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信息交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三十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态度、技能、作风和纪律培训。开展'三优一满意'(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让旅游者满意),争创'青年文明号'、'文明导游员'、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行业等活动,推进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八、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加大对旅游业的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成都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旅游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创优工作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假日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三十四)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2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市场促销、重点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人才培训、黄金周旅游信息预报等项目,并以此为基数逐年有所增加。各区(市)县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拓宽融资渠道,整合、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通过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
(三十五)加大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意识,通力协作,支持旅游业发展。计划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交通、林业、水利、园林、文化、宗教等部门要抓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公安、交通、安全、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十六)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综合协调管理职能,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点)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加强旅游接待单位的行业管理。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业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
(三十七)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帮助解决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对列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重点旅游设施项目,精心包装和大力宣传,争取国家资金和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比照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奖励办法,对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的创汇实行奖励。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行为。鼓励经济实力强的企业集团特别是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投资旅游业,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布文号: 成委发[2002]28号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一项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办[2001]9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0]48号)精神,发挥成都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成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政府主导,保护第一,合理开发,以塑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以强化市场营销为突破口,以开发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强依法治旅、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为保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加强成都口岸旅游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在四川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便捷的中转口岸优势。经过5年努力,把成都建成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入境旅游快速增长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再经过5-10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旅游城市。
(三)经济增长目标。以2000年为基础,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15%,到2005年突破50万人次,外汇收入力争达到2亿美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增长15%,到2005年翻一番,超过26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从现在的22%提高到26%,占全市GDP的比例,从现在的10%提高到12%以上。
(四)产业发展相关目标。到2005年,创建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l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组建2家合资(独资)旅行社和10家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家。
二、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成都旅游主体形象
(五)树立一个形象,突出五大特色。树立'天府之都、古蜀文明、熊猫之乡'的成都旅游主体形象,突出'古蜀文明、三国文化、成都美食、熊猫保护和天府风光'五大特色。
(六)推出都江堰--青城山,打好世界遗产品牌。加强对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形成集观光、度假、养生、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与国际接轨的成熟的世界级旅游精品。兴建都江堰水利博物馆,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加快道教文化和青城后山的开发,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景区容量。加强境外促销,打响'北有长城、南有都江堰'的品牌。
(七)包装西岭雪山,打好度假旅游品牌。整合、包装西岭雪山滑雪场、花水湾温泉区和刘氏庄园,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成世界级精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办好'南国冰雪节',加强花水湾温泉的后续开发,搞好刘氏庄园的规划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八)开发大熊猫资源,打好熊猫品牌。加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第三期工程建设,形成集科研、观赏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精品。做好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开发大熊猫系列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把'成都国际熊猫节'办成树立成都旅游形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三、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发挥成都旅游产品的组合优势
(九)优化市内文化观光产品。扩大规模,丰富内容,努力把武侯祠建成全国最大最完整的三国文化博物馆。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突出唐诗文化,加快建设包括文化公园、青羊宫、百花潭公园、送仙桥艺术城等在内的杜甫草堂文化旅游区。加快永陵的保护性开发,提高其知名度并形成较强的接待能力。规划、建设金沙遗址和古蜀船棺博物馆,把它建成展示古蜀文化的精品。结合环境整治,在府南河、沙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造型美观、文化内涵丰富并与环境协调的景观,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观光带。望江楼公园、人民公园、文殊院、大慈寺等景点要突出个性,增强吸引力。在城市规划、改造和建设中突出旅游功能,抓好城市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向城市建设花园化、设施建设景观化的方向发展,突出成都旅游城市的个性。
(十)加快市郊旅游资源的上档升级。以市郊旅游资源的升级促进软硬环境的改善,提高资源的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在有利于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鼓励景区部分项目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大力招商引资,增加投入,加快开发。搞好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行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评定,提高综合接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龙门山、天台山、九龙沟--鸡冠山、龙泉花果山等景区要逐步规划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AAAA旅游区,带动一批AAA、AA景区的建设。
(十一)积极发展会展和商务旅游。加强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设,扩展规模,完善设施,努力建成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会展,形成成都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十二)突出抓好购物旅游。坚持推出成都名牌产品同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继承传统工艺同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政府主导同鼓励调动企业积极性相结合,扶持蜀绣、蜀锦等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和蜀绣、蜀锦博物馆,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者最喜爱商品'评选等活动,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
(十三)大力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成都美食旅游。推选1000种川菜名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推荐100家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形成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美的旅游餐饮中心区。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建设能体现成都民俗的茶文化休闲中心。挖掘和弘扬酒文化,以水井街全兴烧坊遗址博物馆建设为载体,建设集参观、品尝和购物为一体的酒文化广场。组织川菜和成都名小吃的展示、烹任技艺表演和品评等活动,打造成都美食品牌。
(十四)积极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康体等专项旅游。发挥龙泉兴龙镇、郫县农科村、温江汪家湾生态园等观光农业示范点的作用,推动农业旅游规范发展。以成都高新区为基础,创造条件,形成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区。利用市内博物馆、艺术中心(馆)、展览馆,推出一条文化旅游专线;发掘川剧等传统艺术,推出一台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好戏;围绕塑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唱响一首宣传成都的好歌。借助成都体育场馆及牧马山和青城山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设施,发展康体旅游。依托成都周边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引导自驾车、攀岩、漂流等探险旅游。
四、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十五)强化旅游主体形象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宣传成都旅游主体形象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成都旅游形象的总体策划和包装。新闻单位要与旅游部门密切配合,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对旅游主体形象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外宣、外事、旅游、文化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利用自身优势,共同向外推出成都旅游主体形象。
(十六)加强旅游市场调研。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确定市场营销的方向与重点,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不断改进营销方式与手段。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开发旅游产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档次、不同消费兴趣的旅游者的需求,不断推出有吸引力、有卖点的新产品。
(十七)完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把国际旅游同国内旅游结合起来;在手段运用上,把现代科技和传统形式结合起来;在方式选择上,把主动出击同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加强与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和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的联系,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和友好城市设立旅游促销'窗口';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和展销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区域联动促销机制;密切与航空部门的合作,把促销工作做到开通的所有航线;调动和发挥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对外促销的积极性,在境外广泛建立旅游促销网点,对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
(十八)建立营销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落实专项促销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旅游企业要强化营销意识,加大促销投入,积极参加旅游整体促销。外事、公安、海关、边防等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对赴海外促销人员简化审批程序。涉外旅游企业要用好用足成都口岸落地签证政策。
五、实施优化环境战略,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十九)实行旅游标准化工程。旅游区(点)实行国家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旅游企业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等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城市和旅游区(点)按照《公共信息标志图形符号》标准,设置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志牌。
(二十)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争取民航、铁路部门的支持,增开国际国内航线和旅游专列。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规范交通标志,加速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并在旅游区(点)增(扩)建停车场(站)。加快成都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成都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各上路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要为旅游车辆出入城提供方便。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
(二十一)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配合国家'金旅工程',以成都旅游网站为载体,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形成集旅游信息咨询、信息预测预报、市场促销和旅游行业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在机场、火车站、旅游汽车站和其他口岸以及主要旅游区(点),设置电脑触摸屏或咨询服务点。完善通信设施,保证全市所有旅游区(点)通信畅通。
(二十二)抓好语言环境营造工程。在旅游'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普通话服务,普及英语常用语100句。成都电视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要开办英语专题节目。宾馆、饭店要在客房摆放《成都日报》英文版和介绍成都的外语宣传品。城市和旅游区(点)要设立中英文对照的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等。
(二十三)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中,要把厕所改造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统一规划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区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主要旅游区(点)、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和通往主要旅游区(点)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厕所,并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厕所。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区(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环境秩序、'三废'排放、垃圾处理及燃烧柴煤等突出问题,为旅游者营造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实施依法治旅战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十四)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适应WTO有关规则,对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行业管理法规、规章。探索旅行社、'农家乐'、度假村和各类定点单位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监督办法,加强旅游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二十五)加强旅游法制教育和培训。把依法治市战略落实到旅游行业,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抓好法律、法规和WTO规则的学习培训,增强旅游行业的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经营意识。
(二十六)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贯彻国家有关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成都市旅游管理条例》。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解决旅游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二十七)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制定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聘请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形成强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网络,搞好旅游投诉工作,将行业管理行为和旅游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二十八)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做好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点)、旅游设施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卫生防疫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和减少旅游交通事故和其他事故。建立旅游紧急救援机构,制定预案,及时做好事故救援处理工作。
七、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
(二十九)加强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旅游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发挥好旅游培训中心的作用。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抓好旅游业发展急需的行政领导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的培养。
(三十)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派遣旅游从业人员到沿海地区和境外学习,通过'东西交流'和'中外交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十一)创新用人机制。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改善人才结构。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信息交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三十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态度、技能、作风和纪律培训。开展'三优一满意'(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让旅游者满意),争创'青年文明号'、'文明导游员'、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行业等活动,推进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八、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加大对旅游业的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成都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旅游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创优工作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假日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三十四)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2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市场促销、重点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人才培训、黄金周旅游信息预报等项目,并以此为基数逐年有所增加。各区(市)县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拓宽融资渠道,整合、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通过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
(三十五)加大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意识,通力协作,支持旅游业发展。计划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交通、林业、水利、园林、文化、宗教等部门要抓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公安、交通、安全、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十六)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综合协调管理职能,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点)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加强旅游接待单位的行业管理。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业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
(三十七)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帮助解决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对列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重点旅游设施项目,精心包装和大力宣传,争取国家资金和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比照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奖励办法,对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的创汇实行奖励。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行为。鼓励经济实力强的企业集团特别是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投资旅游业,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