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

2020年07月23日17:55:19
发布部门: 兰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兰政发[2010]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以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目标

1.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到2015年,通过实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和推广工程,力争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大幅度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市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80%以上;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有80%以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全面实施电子商务。

(2)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提高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技术自给率,形成以铁路信号处理、真空电子装备、数控机床、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等为主体的电子专用设备及特种电子制造产业集群。

(3)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到2015年末,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两化”融合对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4)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信息应用和监控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效率中的作用。

二、重点工作和任务

(一)组织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滚动计划

结合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需求,继续实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并进一步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使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现信息化。建立行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工程,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发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采取市与县区间联动方式,促进“两化”融合的协调发展。从2010年到2015年,每年培育6家示范企业和10个以上示范项目,培养“两化”融合百强企业。

(二)把握行业特点,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节能降耗。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控制、检测、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中,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生产过程控制(PPC)、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及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1.IT行业。振兴信息产品制造业,在网络及通信、软件等领域,产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建立吸引、稳定优秀软件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软件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大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软件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发和利用最新通信与信息科技成果,组织科研、教育、工业、通信运营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化网络布局,促进电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市场规范条件下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IT产业的发展。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支持金融、财税、海关、科研、教育、文卫等各类公共部门和政府机构,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建立和完善面向专业应用的高效可靠的运行管理及社会服务信息系统;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把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加速技术创新以及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装备制造业。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汽车制造企业按照现代企业信息化集成模式进行改造,实现装配生产线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机械制造企业重点提升机械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创新能力,重点研究数控改造技术、模块化控制技术、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控制技术。广泛采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实现清洁文明生产。以集成开发和推广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应用在线检测技术、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以及推广实施流程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要目标,重点搞好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化肥等领域的流程控制与优化技术、化工故障诊断技术、监控与安全系统技术、工程设计技术等应用。以提高企业自动控制水平为突破口,推进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4.冶金有色行业。全面提高冶金有色行业自动化水平。重点发展以冶金流程在线连续检测和监控系统、关键变量的高性能闭环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过程控制系统,以冶金流程的全息集成、计算机全流程模拟、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以管控一体化、实现实时性能管理、知识管理和商业智能管理。

5.能源电力行业。通过全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并通过集成实现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实现客户、企业和供应商的无缝集成,实现人、技术、经营目标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均衡发展。

6.农产品加工行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资生产流通管理系统、农业节水信息系统等应用技术和系统,加快农业机械的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电子标签技术(RFID)在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

7.轻工行业。轻工行业实现精益生产。加快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轻工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轻工制造业的高技术化;突出生产过程数字化,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轻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轻工业转型升级;通过现代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8.商贸流通和物流行业。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等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有机结合。依托区位优势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三)以信息技术促进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将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物资、财务、计划、生产、销售、库存、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及时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应用,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理念、方式、手段和实践经验,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实施业务流程重组(BPR)、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应用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开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支付系统(EPS)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EC或EB)等应用。

(四)大力扶持面向行业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借助于大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应用形成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推进重点行业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通过电子商务整合资源的新型供销模式;不断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B2B)和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即网络零售业(B2C)电子商务的应用;建立产品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能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开放型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实验室。

(五)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

根据我市传统产业的实际,在产品创新体系上下功夫,突出体现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高可靠性的特点,重点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环境协调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产品;同时注重在制造环节上加快信息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和引进高精度、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制造装备和系统。

三、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机构,负责全市“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加强行业协会、综合部门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统筹考虑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等“两化”融合的重点问题,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完善项目评价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要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项目的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要有计划的培育当地的示范企业和项目,对列入“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优先推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三)鼓励企业促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制定出台的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政策意见。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的企业,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企业在信息化改造中所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和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经认定享受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符合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的,予以优先认证。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四)加快培育各种相关中介服务机构

有效整合、配置优化社会资源,政府、社会、企业形成合力,培育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各类孵化器和研发基地。

(五)加强人才培训

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及信息化管理服务复合型人才,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各类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强专业人才的终身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