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鲁政发〔2009〕6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当前,我省现代物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制定实施《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统筹协调、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优化布局、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我省现代物流业振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规划》还筛选确定了一批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印发,请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一并抓好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七日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1年)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政策与发展环境的改善给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近期,国家和我省为拉动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利于推动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促进工商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省内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及海港四通八达,北部与河北、天津渤海湾经济发展区对接,是直达京津的门户,东部通过渤海湾烟大轮渡与东北三省相连,西部连接河南、山西、陕西等重点能源储备省,南部连接江浙皖沪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半岛港口群通过海上通道,国内与东部沿海各港口连接,国际上与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北亚各国沿海港口连接,是东部沿海与世界航运周转的港群基地之一,物流辐射面大,发展腹地广阔。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作为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规划建设的十大物流通道有6条与山东密切相关,济南、青岛被列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我省区域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将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邮电、通信、管道运输等物流体系的作用,统筹规划,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品牌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搞好规划引导,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物流,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
2.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用标准化和信息化综合集成运输、仓储、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提高物流效率。
3.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建立节能环保型绿色物流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打破分割封锁,打通瓶颈制约。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间、城乡间及省与省之间的地域封锁,突破部门间、行业间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条块分割,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引导促进城乡商贸物流配送发展,采用物流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扩大网络和城乡覆盖率。
5.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发展。依据全国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区域位置、行业特色、物流基础设施实际,兼顾国际与国内、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物流协调发展,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形成全省统筹规划、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状况,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建立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相结合,联运联通、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交通与大物流运行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快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各行各业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制造企业针对市场需要和企业实际,实施流程再造,积极参与供应链管理,推进物流外包,主动寻求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加速周转。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涉农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统一配送。
(二)大力扶持龙头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今后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放开物流市场,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省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到2011年,全省重点培育发展100户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大型物流企业、20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物流名牌企业,积极推广银座、家家悦商贸连锁经营模式,重点培育35家流通物流餐饮企业和3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系统:一是多种运输方式联运、联通的物流通道工程系统。以23个重点港口、8个机场为节点,海运、铁路、公路相配合,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和高时效、高附加值的国际物流,为我省及周边地区建立出海通道和空港快速货运口岸。二是快速物流系统。利用国际、国内航线,建立航空物流联盟,与卡货车之间建立一体化物流体系,为快捷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发挥快速高效优势,承担物流网络节点之间、港站之间、城市之间的快货运输。三是城市物流配送系统。承担物流网络节点到客户的货物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城市污染。
1.提升公路运输能力。公路运输业要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积极推进运输设备标准化,发展箱式货车和集装箱车,重型货车在普通货车中的比重达到25%。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物流网络,物流企业车辆实载率提升到85%以上。
2.整合铁路运输资源。铁路运输业应依托铁路运输网和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重组和整合,实施业务主辅分离,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完善铁路运输战略装车点建设,向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现代化物流运作方式发展。实施物流节点“五定班列”(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和物流班列,增加集装箱运量,充分发挥铁路在物流业中的骨干作用。
3.搞好港航运输。港航运输要发挥运价低、运量大、运距长及陆路港联运节点作用的优势,积极推进物流多式联运,建立港口群业务联盟,形成快捷便利、与国内外物流相连通的通关、通港货物运输服务体系,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山东半岛港口群打造成东北亚航运中心。
4.扩大航空货运份额。航空运输要积极开拓国内外航运市场,打造法国夏斗湖机场与济南国际机场双向全货机直飞特色型的国际航线和中心机场,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专业企业进港,建立航空物流联盟,向集约化、一体化运作发展。
5.提升仓储周转能力。各地区要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设备,结合当地物流园区建设和制造业行业特点的需求,完善、提升仓储周转能力,满足物流供应链中分销、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推广使用现代物流装备和技术,努力向仓储立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6.拓展邮政物流服务。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邮政服务网络和现有涉农重点物流企业资源为基础的,城市与农村、商贸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和城市物流配送市场,努力向城乡双向物流综合配送方向发展,满足社会物流服务需求。
(三)积极推动重点行业物流和专业物流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相关行业的物流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和功能,设立统一的企业物流管理中心;建立以大型商贸企业为核心,专业性物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连锁超市为补充的农村物流体系。
1.加快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点,建设石油管线,发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
2.建立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煤炭、重要矿产品和大宗商品物流,在重点城市和消费市场建立木材、煤炭等加工、配送中心,抓紧建设龙口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市场保障能力。
3.加快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装运输,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连锁经营网络。
4.大力发展建筑材料、汽车和零部件、机械、轻工、纺织、医药等行业物流。在产业聚集区和重要生产基地建设物流中心,完善仓储、交易、配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结合。
5.加快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蔬菜、食品、食盐、药品、烟草和出版物等物流配送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持连锁经营发展。
6.加强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7.推进国际港口、机场、集装箱中转站等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采购、转口贸易及进出口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推进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型国际物流港的建设。
(四)搞好物流发展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各地经济规模、物流发展水平、产业构成、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全省重点发展五大物流区域,重点建设2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6个省级节点城市,9个地区性节点城市,28个县级节点城市。
1.五大物流区域:
(1)港口群物流区域:以青岛为核心,以日照、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辐射型物流,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国际、国内贸易发展服务。
(2)鲁中物流区域: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莱芜为重点,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中转物流,形成辐射全国的物流中转基地。
(3)鲁南商贸物流区域:以临沂为核心,以日照为重点。临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努力发展成为连接南北商贸流通的区域枢纽和通道;日照重点发展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港口物流,实现港口向内地、内地向港口物资快速疏运。
(4)鲁北物流区域:以德州为核心,以聊城、滨州、东营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转物流、农产品物流及专业物流。
(5)鲁西南物流区域:以济宁为核心,以枣庄、菏泽为重点,利用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水运物流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建设和完善以煤炭、矿石、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
2.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2个):
(1)济南:发挥济南省会城市和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连接南北、辐射东西、承接国家物流通道功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交汇的陆路中转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商贸、机电、汽车、建材为主的国家级物流园区。
(2)青岛:以建设国际、国内重点港口城市和东北亚航运中心为目标,发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口群带动作用,建设成国际、国内重点航线和港口的物流节点城市,形成服务全国、服务山东多式联运结合的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
3.省级物流节点城市(6个):
(1)东营:依托胜利油田和中海油,重点建设和发展辐射全省的石油管道和化工物流,形成连接环渤海湾经济区和河北、沧州及黄骅港,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2)烟台: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区域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承接山东与东三省铁路轮渡、连接日韩航空及港口的节点城市的作用,重点发展汽车甩挂、车载物流、煤炭海上物流配送基地和保税物流,服务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
(3)潍坊:充分发挥作为山东半岛物流枢纽城市作用,综合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交通条件,建立综合物流园区和农业、纺织物流特色园区,连接青岛、烟台、威海港口和内地贯通,提供物流综合配套服务。
(4)济宁:利用京航运河“黄金水道”,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通过运河连接长江三角洲,发展建立以煤炭、建材、粮食、工程机械为主的专业化综合型物流园区,为全省西进东出、南北内河通道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5)临沂:利用商贸市场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大物流促进商贸流通发展为目标,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联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
(6)德州: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连接京津塘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承接国家贯通南北物流通道节点的任务,建立以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为主的物流园区,服务于山东经济发展。
4.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9个):
(1)淄博:充分发挥石化产业聚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纺织(丝绸)服装、陶瓷等特色物流,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枣庄:充分发挥京沪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交通运输的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物流、建材物流,形成连接徐州等周边城市的物流节点,大力推进省际物流建设。
(3)泰安:充分发挥省内东西南北交通的聚集点及临近济南和莱芜区域位置优势,打造汽车配件、煤炭、钢铁加工、石膏等制造行业物流园区。
(4)威海: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航空、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于区域内橡胶轮胎、造船修船、纺织、海洋食品等行业物流发展。
(5)日照: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煤炭、矿石、钢铁、木浆、大宗货物商品及进出口物流基地,服务于国家东西通道的集疏运。
(6)莱芜:依托钢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生产、储存、加工、配送一体化工程。
(7)聊城: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建设煤炭周转、有色金属、汽车、农用车和粮食等综合园区,形成辐射河北衡水、河南濮阳周边地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8)滨州:充分发挥纺织产业、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小型通用飞机产业的优势,重点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建设圈、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9)菏泽:发挥新兖石铁路、京九铁路以及日东高速以及辐射江苏、安徽、河南周边地区和省际商贸流通的优势,建设粮食、煤炭、农林工商贸综合物流园区。
5.县级物流节点城市(28个):章丘市、胶州市、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莱阳市、青州市、寿光市、兖州市、嘉祥县、新泰市、肥城市、文登市、荣成市、日照市岚山区、莱芜市钢城区、郯城县、禹城市、齐河县、临清市、茌平县、博兴县、邹平县、曹县、单县、东明县。
(五)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主要货物流向及全国物流网络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深水码头、内河航道、机场、输油管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后3年重点建设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实现“无缝对接”。在重点铁路货站、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使铁路、港口、机场货物与公路运输有效衔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方便快捷,运转高效。在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增强货物集聚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
(六)建立城乡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物流资源,创新商贸物流发展模式,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农产品进城快捷通道,形成基地生产超市化、超市经营连锁化、企业加工链条化。发挥农产品深加工龙头带动作用,再建和改造3万家农家店。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以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为主体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城市超市连锁经营体系,以城市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信息技术和网络体系完整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用现代物流新技术,整合、提升传统商贸流通市场,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条件,各级政府和物流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构筑行业物流信息网,并逐步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联网。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确保信息量。行业、企业信息系统要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尽快建成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八)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加强物流技术标准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在制定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标准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加快制定、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建立能源计量中心等物流服务类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与质检体系。对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标准,加快推广步伐,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
(九)加强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货物散装运输方式,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积极采用托盘装载运输方式。支持物流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新型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新型物流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支持物流科技企业利用系统软件技术对物流设备进行集成,提升物流系统操作的现代化水平。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条码、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等先进适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装备要向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回程配载运输等组织方式,提高实载率,降低物流成本。
(十)抓紧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英才职业学院、青岛职业学院、山东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专科、本科教育,积极培养物流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建立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人才梯队。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推广物流从业人员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重点港口和铁路、公路网络及货运场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附近,建设22个铁路战略装车点,20个甩挂运输及集装箱中转站,20个临港、空港联运转运中心,重点解决陆路港重点枢纽、物流园区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问题,提高物流效率。
(二)物流园区(中心)工程。按照全省物流区域划分,在国家级、省级、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附近,有选择性地建设30个重点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货代、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规划建设10个邮政、航空等特色物流园区;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煤炭、建材、冶金、石化、汽车和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立28个物流配送中心,重点乡镇结合涉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立300个物流配送站点,形成全省统筹规划、城乡结合的省、市、县、乡镇四级物流运营网络。
(三)城市配送工程。以济南、青岛为核心,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产业聚集,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工程项目,大力推广银座超市、金德利早餐等连锁经营模式,建立综合配套的早餐、食品、食盐、蔬菜、医药等生活日用品及成品钢筋配送、电子网上购物配送等城市配送工程,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30个蔬菜、食品、药品、家电等城市配送中心,支持网上购物配送服务,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煤炭、油气物流通道建设,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和油气物流系统,提高煤电油运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促进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发展,今后3年将选择3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搞好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充分发挥邮政、供销和品牌流通龙头力量的带动作用,推动家电下乡工程,有选择地建设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标准化改造。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重点鼓励制造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钢铁、煤炭、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广海尔物流一体化管理、潍柴动力供应商管理库存、青岛啤酒“主辅分离”物流外包、高密天药业依靠邮政物流网络配送产品等30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扶持建立50个省级重点企业物流管理中心,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软件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选择20家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开展托盘等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我省物流信息化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建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信息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信息,建立运输信息、货运跟踪、服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为社会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建立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查询、发布及网上交易、电子报税、报检等物流信息服务,汇集有效的车源、货源、仓储、交易等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三是建立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扶持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网上购物电子平台系统建设,推进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连接政府服务、综合运输及公共物流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化系统。
(八)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山东省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9号)的要求,完善全省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制度,充分发挥由省经贸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交通与物流处),统一协调全省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现代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对有关部门进行分工,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二)制定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
1.税收方面: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纳入试点名单的物流企业及所属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实行差额纳税;对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物流企业,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法及有关政策规定落实跨区域经营企业汇总缴纳所得税、增值税的政策;进口物流设备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要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等税收政策。
2.土地方面:坚持节约用地原则。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重点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用地,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鼓励在原市区内的物流企业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土地实行置换,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定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新建物流中心。
3.通关方面:减化通关手续,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提倡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链式服务,并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4.其他方面: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扩大物流市场社会化需求,制定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剥离外包的扶持政策。
(三)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财政和金融支持。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对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新技术工程等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规划给予扶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
(四)制定专项物流发展规划和意见。由省经贸委牵头,出台建筑材料物流、石油管道物流发展意见。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汽车、医药、煤炭、粮食、农产品等专项物流发展意见。省财政厅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省交通厅、济南铁路局、山东民航局、省邮政局、省农业厅等部门,结合部门实际,抓紧制定本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省质监局、省信息产业厅分别制定物流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市政府根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物流发展规划。
(五)加快物流基础性工作建设。由统计部门牵头,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整合多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省级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安监、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监管等部门要重视物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物流业标准,加快物流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步伐。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内外合作。加强与日本、韩国、东北亚国家及外省市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积极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与技术合作,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促进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提高物流国际化和区域化程度。
(七)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建立物流协会组织,发挥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为行业服务、监督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协会应在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推广新技术、建立省级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认定管理制度、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引导现有中介组织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发布文号: 鲁政发〔2009〕6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当前,我省现代物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制定实施《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统筹协调、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优化布局、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我省现代物流业振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规划》还筛选确定了一批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印发,请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一并抓好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七日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1年)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政策与发展环境的改善给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近期,国家和我省为拉动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利于推动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促进工商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省内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及海港四通八达,北部与河北、天津渤海湾经济发展区对接,是直达京津的门户,东部通过渤海湾烟大轮渡与东北三省相连,西部连接河南、山西、陕西等重点能源储备省,南部连接江浙皖沪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半岛港口群通过海上通道,国内与东部沿海各港口连接,国际上与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北亚各国沿海港口连接,是东部沿海与世界航运周转的港群基地之一,物流辐射面大,发展腹地广阔。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作为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规划建设的十大物流通道有6条与山东密切相关,济南、青岛被列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我省区域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将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邮电、通信、管道运输等物流体系的作用,统筹规划,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品牌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搞好规划引导,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物流,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
2.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用标准化和信息化综合集成运输、仓储、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提高物流效率。
3.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建立节能环保型绿色物流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打破分割封锁,打通瓶颈制约。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间、城乡间及省与省之间的地域封锁,突破部门间、行业间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条块分割,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引导促进城乡商贸物流配送发展,采用物流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扩大网络和城乡覆盖率。
5.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发展。依据全国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区域位置、行业特色、物流基础设施实际,兼顾国际与国内、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物流协调发展,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形成全省统筹规划、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状况,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建立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相结合,联运联通、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交通与大物流运行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快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各行各业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制造企业针对市场需要和企业实际,实施流程再造,积极参与供应链管理,推进物流外包,主动寻求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加速周转。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涉农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统一配送。
(二)大力扶持龙头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今后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放开物流市场,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省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到2011年,全省重点培育发展100户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大型物流企业、20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物流名牌企业,积极推广银座、家家悦商贸连锁经营模式,重点培育35家流通物流餐饮企业和3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系统:一是多种运输方式联运、联通的物流通道工程系统。以23个重点港口、8个机场为节点,海运、铁路、公路相配合,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和高时效、高附加值的国际物流,为我省及周边地区建立出海通道和空港快速货运口岸。二是快速物流系统。利用国际、国内航线,建立航空物流联盟,与卡货车之间建立一体化物流体系,为快捷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发挥快速高效优势,承担物流网络节点之间、港站之间、城市之间的快货运输。三是城市物流配送系统。承担物流网络节点到客户的货物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城市污染。
1.提升公路运输能力。公路运输业要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积极推进运输设备标准化,发展箱式货车和集装箱车,重型货车在普通货车中的比重达到25%。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物流网络,物流企业车辆实载率提升到85%以上。
2.整合铁路运输资源。铁路运输业应依托铁路运输网和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重组和整合,实施业务主辅分离,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完善铁路运输战略装车点建设,向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现代化物流运作方式发展。实施物流节点“五定班列”(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和物流班列,增加集装箱运量,充分发挥铁路在物流业中的骨干作用。
3.搞好港航运输。港航运输要发挥运价低、运量大、运距长及陆路港联运节点作用的优势,积极推进物流多式联运,建立港口群业务联盟,形成快捷便利、与国内外物流相连通的通关、通港货物运输服务体系,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山东半岛港口群打造成东北亚航运中心。
4.扩大航空货运份额。航空运输要积极开拓国内外航运市场,打造法国夏斗湖机场与济南国际机场双向全货机直飞特色型的国际航线和中心机场,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专业企业进港,建立航空物流联盟,向集约化、一体化运作发展。
5.提升仓储周转能力。各地区要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设备,结合当地物流园区建设和制造业行业特点的需求,完善、提升仓储周转能力,满足物流供应链中分销、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推广使用现代物流装备和技术,努力向仓储立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6.拓展邮政物流服务。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邮政服务网络和现有涉农重点物流企业资源为基础的,城市与农村、商贸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和城市物流配送市场,努力向城乡双向物流综合配送方向发展,满足社会物流服务需求。
(三)积极推动重点行业物流和专业物流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相关行业的物流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和功能,设立统一的企业物流管理中心;建立以大型商贸企业为核心,专业性物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连锁超市为补充的农村物流体系。
1.加快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点,建设石油管线,发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
2.建立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煤炭、重要矿产品和大宗商品物流,在重点城市和消费市场建立木材、煤炭等加工、配送中心,抓紧建设龙口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市场保障能力。
3.加快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装运输,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连锁经营网络。
4.大力发展建筑材料、汽车和零部件、机械、轻工、纺织、医药等行业物流。在产业聚集区和重要生产基地建设物流中心,完善仓储、交易、配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结合。
5.加快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蔬菜、食品、食盐、药品、烟草和出版物等物流配送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持连锁经营发展。
6.加强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7.推进国际港口、机场、集装箱中转站等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采购、转口贸易及进出口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推进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型国际物流港的建设。
(四)搞好物流发展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各地经济规模、物流发展水平、产业构成、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全省重点发展五大物流区域,重点建设2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6个省级节点城市,9个地区性节点城市,28个县级节点城市。
1.五大物流区域:
(1)港口群物流区域:以青岛为核心,以日照、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辐射型物流,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国际、国内贸易发展服务。
(2)鲁中物流区域: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莱芜为重点,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中转物流,形成辐射全国的物流中转基地。
(3)鲁南商贸物流区域:以临沂为核心,以日照为重点。临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努力发展成为连接南北商贸流通的区域枢纽和通道;日照重点发展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港口物流,实现港口向内地、内地向港口物资快速疏运。
(4)鲁北物流区域:以德州为核心,以聊城、滨州、东营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转物流、农产品物流及专业物流。
(5)鲁西南物流区域:以济宁为核心,以枣庄、菏泽为重点,利用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水运物流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建设和完善以煤炭、矿石、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
2.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2个):
(1)济南:发挥济南省会城市和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连接南北、辐射东西、承接国家物流通道功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交汇的陆路中转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商贸、机电、汽车、建材为主的国家级物流园区。
(2)青岛:以建设国际、国内重点港口城市和东北亚航运中心为目标,发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口群带动作用,建设成国际、国内重点航线和港口的物流节点城市,形成服务全国、服务山东多式联运结合的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
3.省级物流节点城市(6个):
(1)东营:依托胜利油田和中海油,重点建设和发展辐射全省的石油管道和化工物流,形成连接环渤海湾经济区和河北、沧州及黄骅港,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2)烟台: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区域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承接山东与东三省铁路轮渡、连接日韩航空及港口的节点城市的作用,重点发展汽车甩挂、车载物流、煤炭海上物流配送基地和保税物流,服务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
(3)潍坊:充分发挥作为山东半岛物流枢纽城市作用,综合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交通条件,建立综合物流园区和农业、纺织物流特色园区,连接青岛、烟台、威海港口和内地贯通,提供物流综合配套服务。
(4)济宁:利用京航运河“黄金水道”,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通过运河连接长江三角洲,发展建立以煤炭、建材、粮食、工程机械为主的专业化综合型物流园区,为全省西进东出、南北内河通道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5)临沂:利用商贸市场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大物流促进商贸流通发展为目标,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联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
(6)德州: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连接京津塘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承接国家贯通南北物流通道节点的任务,建立以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为主的物流园区,服务于山东经济发展。
4.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9个):
(1)淄博:充分发挥石化产业聚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纺织(丝绸)服装、陶瓷等特色物流,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枣庄:充分发挥京沪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交通运输的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物流、建材物流,形成连接徐州等周边城市的物流节点,大力推进省际物流建设。
(3)泰安:充分发挥省内东西南北交通的聚集点及临近济南和莱芜区域位置优势,打造汽车配件、煤炭、钢铁加工、石膏等制造行业物流园区。
(4)威海: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航空、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于区域内橡胶轮胎、造船修船、纺织、海洋食品等行业物流发展。
(5)日照: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煤炭、矿石、钢铁、木浆、大宗货物商品及进出口物流基地,服务于国家东西通道的集疏运。
(6)莱芜:依托钢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生产、储存、加工、配送一体化工程。
(7)聊城: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建设煤炭周转、有色金属、汽车、农用车和粮食等综合园区,形成辐射河北衡水、河南濮阳周边地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8)滨州:充分发挥纺织产业、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小型通用飞机产业的优势,重点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建设圈、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9)菏泽:发挥新兖石铁路、京九铁路以及日东高速以及辐射江苏、安徽、河南周边地区和省际商贸流通的优势,建设粮食、煤炭、农林工商贸综合物流园区。
5.县级物流节点城市(28个):章丘市、胶州市、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莱阳市、青州市、寿光市、兖州市、嘉祥县、新泰市、肥城市、文登市、荣成市、日照市岚山区、莱芜市钢城区、郯城县、禹城市、齐河县、临清市、茌平县、博兴县、邹平县、曹县、单县、东明县。
(五)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主要货物流向及全国物流网络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深水码头、内河航道、机场、输油管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后3年重点建设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实现“无缝对接”。在重点铁路货站、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使铁路、港口、机场货物与公路运输有效衔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方便快捷,运转高效。在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增强货物集聚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
(六)建立城乡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物流资源,创新商贸物流发展模式,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农产品进城快捷通道,形成基地生产超市化、超市经营连锁化、企业加工链条化。发挥农产品深加工龙头带动作用,再建和改造3万家农家店。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以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为主体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城市超市连锁经营体系,以城市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信息技术和网络体系完整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用现代物流新技术,整合、提升传统商贸流通市场,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条件,各级政府和物流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构筑行业物流信息网,并逐步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联网。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确保信息量。行业、企业信息系统要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尽快建成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八)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加强物流技术标准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在制定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标准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加快制定、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建立能源计量中心等物流服务类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与质检体系。对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标准,加快推广步伐,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
(九)加强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货物散装运输方式,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积极采用托盘装载运输方式。支持物流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新型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新型物流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支持物流科技企业利用系统软件技术对物流设备进行集成,提升物流系统操作的现代化水平。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条码、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等先进适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装备要向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回程配载运输等组织方式,提高实载率,降低物流成本。
(十)抓紧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英才职业学院、青岛职业学院、山东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专科、本科教育,积极培养物流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建立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人才梯队。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推广物流从业人员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重点港口和铁路、公路网络及货运场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附近,建设22个铁路战略装车点,20个甩挂运输及集装箱中转站,20个临港、空港联运转运中心,重点解决陆路港重点枢纽、物流园区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问题,提高物流效率。
(二)物流园区(中心)工程。按照全省物流区域划分,在国家级、省级、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附近,有选择性地建设30个重点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货代、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规划建设10个邮政、航空等特色物流园区;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煤炭、建材、冶金、石化、汽车和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立28个物流配送中心,重点乡镇结合涉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立300个物流配送站点,形成全省统筹规划、城乡结合的省、市、县、乡镇四级物流运营网络。
(三)城市配送工程。以济南、青岛为核心,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产业聚集,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工程项目,大力推广银座超市、金德利早餐等连锁经营模式,建立综合配套的早餐、食品、食盐、蔬菜、医药等生活日用品及成品钢筋配送、电子网上购物配送等城市配送工程,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30个蔬菜、食品、药品、家电等城市配送中心,支持网上购物配送服务,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煤炭、油气物流通道建设,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和油气物流系统,提高煤电油运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促进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发展,今后3年将选择3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搞好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充分发挥邮政、供销和品牌流通龙头力量的带动作用,推动家电下乡工程,有选择地建设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标准化改造。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重点鼓励制造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钢铁、煤炭、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广海尔物流一体化管理、潍柴动力供应商管理库存、青岛啤酒“主辅分离”物流外包、高密天药业依靠邮政物流网络配送产品等30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扶持建立50个省级重点企业物流管理中心,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软件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选择20家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开展托盘等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我省物流信息化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建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信息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信息,建立运输信息、货运跟踪、服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为社会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建立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查询、发布及网上交易、电子报税、报检等物流信息服务,汇集有效的车源、货源、仓储、交易等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三是建立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扶持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网上购物电子平台系统建设,推进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连接政府服务、综合运输及公共物流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化系统。
(八)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山东省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9号)的要求,完善全省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制度,充分发挥由省经贸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交通与物流处),统一协调全省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现代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对有关部门进行分工,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二)制定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
1.税收方面: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纳入试点名单的物流企业及所属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实行差额纳税;对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物流企业,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法及有关政策规定落实跨区域经营企业汇总缴纳所得税、增值税的政策;进口物流设备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要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等税收政策。
2.土地方面:坚持节约用地原则。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重点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用地,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鼓励在原市区内的物流企业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土地实行置换,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定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新建物流中心。
3.通关方面:减化通关手续,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提倡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链式服务,并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4.其他方面: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扩大物流市场社会化需求,制定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剥离外包的扶持政策。
(三)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财政和金融支持。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对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新技术工程等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规划给予扶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
(四)制定专项物流发展规划和意见。由省经贸委牵头,出台建筑材料物流、石油管道物流发展意见。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汽车、医药、煤炭、粮食、农产品等专项物流发展意见。省财政厅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省交通厅、济南铁路局、山东民航局、省邮政局、省农业厅等部门,结合部门实际,抓紧制定本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省质监局、省信息产业厅分别制定物流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市政府根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物流发展规划。
(五)加快物流基础性工作建设。由统计部门牵头,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整合多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省级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安监、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监管等部门要重视物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物流业标准,加快物流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步伐。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内外合作。加强与日本、韩国、东北亚国家及外省市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积极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与技术合作,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促进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提高物流国际化和区域化程度。
(七)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建立物流协会组织,发挥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为行业服务、监督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协会应在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推广新技术、建立省级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认定管理制度、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引导现有中介组织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