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咸政发[2007]6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突出工业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经市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创新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机制
1、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各县市区经济发展部门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能职责,加强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重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等项工作。
2、加大考核力度。加大对全市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技术进步、规模企业培育、循环经济、规模工业发展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实行领导包抓,定期考核,严格奖惩。成立咸阳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赵庆明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杨劝林和市工业办主任田晓东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业办副主任吴旺成担任。
3、建立重点企业台帐。建立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台帐,随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建立顺畅科学的统计机制,确保真实反映全市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每月20日前后召开13县市区经济运行预测分析会并形成长效机制,提前预警预测。每月25日前后编发《工业经济运行动态》,通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坚持分析调度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全市共性问题,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6、加强综合协调。重点掌握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动态,从资金、电力、煤炭、运输、油气等方面,加强综合协调,积极搞好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使工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7、适时推荐干部。依据市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向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提出工业企业干部使用调整意见。
二、鼓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基金,市本级财政列支1500万元,县市区财政列支不少于500万元,设立财政专户,逐年递增,滚动使用。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8、技术创新。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工业项目,对新获得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的单位,新获得国家、省科技创业园称号的单位,分别给予表彰,促进企业把技术创新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9、循环经济。一是市县企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二是对通过市级清洁生产验收项目的企业,视项目大小给予扶持;三是对获得市级以上循环经济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扶持。
10、名牌战略。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或“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陕西省名牌产品”或“陕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扶持。
三、推动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
11、注重招商引资工业项目。重点围绕“三大产业带”和“七大支柱产业”建设,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企业,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尤其是要招商选资,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大、产出高、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与台资企业在电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进行对接,多方引进台资,全力打造第三大台资企业聚集区。对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实行重点包抓、重点跟踪、重点协调、重点服务、重点督查,并在项目立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2、支持驻咸企业发展。在支持驻咸中、省企业的生产经营、招商引资和联合协作等方面,创新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中、省企业责任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驻咸中、省企业联席会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业强市的政策能够在驻咸中、省企业中得到响应和执行,充分发挥中、省企业在工业强市中的重大推动作用。
13、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按照“一地两区四园”(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泾三渭产业密集区、沣河新区,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空港产业园、武功台资工业园、兴平装备制造产业园)战略规划,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迁移步伐,推动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物流业的整合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各县市区也要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工业发展平台,以此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4、实施走出去战略。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予以资金奖励,鼓励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参加市政府确定的本年度重点国际展(博)览会的企业给予补助。加大利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对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外贸出口企业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办加工贸易企业,带动外贸出口。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反倾销应诉,对企业参加商务部统一组织的对进口国的反倾销应诉及复审过程发生的费用给予补助,出口奖励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四、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15、培育大企业集团。要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打破条块分割,加强产业整合,利用上市资源扩张,依托技术进步壮大等途径,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制造业企业聚集,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制造基地。到2010年,力争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0户以上、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户以上、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
16、搞好行业规划指导。及时编报全市工业分行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行业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府对各个产业发展指导工作。做好工业规划布局指导,加强三大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17、加强企业减负工作。调整充实咸阳市企业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企业减负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分解企业减负工作目标任务,扩展调整企业负担监测点,完善企业负担监测体系。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进行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检查,防止企业负担反弹。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后劲
18、用经济手段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按照上年度部门整体利税总额为基数,用本年度增加部分的1一5%进行奖励。
19、提供有力的组织人事保障。一是各县市区主管工业的副县市区长分工应与工业直接相关,为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有关问题提供便利;二是各县市区要充实经济发展局职能,为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提供最直接的工作途径;三是组织部门在晋升、晋级方面对工业战线绩效突出的工作者予以倾斜,真正形成人人关注工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氛围。
20、抓好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重大工业项目的筛选、策划、包装和推介,形成“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提早征集下年度工业投资项目,并做好项目初审工作,及时衔接各类工业扶持资金,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推进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做好市级新产品鉴定和省级新产品申报工作,为调整优化我市工业产品结构奠定基础。积极协调职能部门,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咸阳。
21、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强与中科院、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办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对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支持。
22、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科技投入。用足用好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列入市级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的项目,分别给予扶持。
2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在工业强市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企业进行奖励。每年按税收贡献率,对财税贡献大的20名优秀企业家和前10强企业实行重奖,计划在每年上半年举办1期“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研讨班”,下半年举办1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同时每年适时举办1一2期适应性短训班。
六、鼓励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
24、研究提出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按照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第17号令)和《陕西省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基金对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重点支持实施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小的新型工业项目环境工程。对企业的COD、二氧化硫排放严格控制,并作为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推动高危行业行政许可证制度。每半年对全市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促使企业查找隐患,及时整改,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七年九月四日
发布文号: 咸政发[2007]6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突出工业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经市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创新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机制
1、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各县市区经济发展部门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能职责,加强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重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等项工作。
2、加大考核力度。加大对全市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技术进步、规模企业培育、循环经济、规模工业发展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实行领导包抓,定期考核,严格奖惩。成立咸阳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赵庆明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杨劝林和市工业办主任田晓东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业办副主任吴旺成担任。
3、建立重点企业台帐。建立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台帐,随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建立顺畅科学的统计机制,确保真实反映全市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每月20日前后召开13县市区经济运行预测分析会并形成长效机制,提前预警预测。每月25日前后编发《工业经济运行动态》,通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坚持分析调度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全市共性问题,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6、加强综合协调。重点掌握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动态,从资金、电力、煤炭、运输、油气等方面,加强综合协调,积极搞好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使工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7、适时推荐干部。依据市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向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提出工业企业干部使用调整意见。
二、鼓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基金,市本级财政列支1500万元,县市区财政列支不少于500万元,设立财政专户,逐年递增,滚动使用。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8、技术创新。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工业项目,对新获得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的单位,新获得国家、省科技创业园称号的单位,分别给予表彰,促进企业把技术创新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9、循环经济。一是市县企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二是对通过市级清洁生产验收项目的企业,视项目大小给予扶持;三是对获得市级以上循环经济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扶持。
10、名牌战略。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或“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陕西省名牌产品”或“陕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扶持。
三、推动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
11、注重招商引资工业项目。重点围绕“三大产业带”和“七大支柱产业”建设,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企业,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尤其是要招商选资,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大、产出高、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与台资企业在电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进行对接,多方引进台资,全力打造第三大台资企业聚集区。对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实行重点包抓、重点跟踪、重点协调、重点服务、重点督查,并在项目立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2、支持驻咸企业发展。在支持驻咸中、省企业的生产经营、招商引资和联合协作等方面,创新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中、省企业责任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驻咸中、省企业联席会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业强市的政策能够在驻咸中、省企业中得到响应和执行,充分发挥中、省企业在工业强市中的重大推动作用。
13、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按照“一地两区四园”(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泾三渭产业密集区、沣河新区,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空港产业园、武功台资工业园、兴平装备制造产业园)战略规划,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迁移步伐,推动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物流业的整合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各县市区也要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工业发展平台,以此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4、实施走出去战略。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予以资金奖励,鼓励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参加市政府确定的本年度重点国际展(博)览会的企业给予补助。加大利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对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外贸出口企业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办加工贸易企业,带动外贸出口。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反倾销应诉,对企业参加商务部统一组织的对进口国的反倾销应诉及复审过程发生的费用给予补助,出口奖励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四、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15、培育大企业集团。要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打破条块分割,加强产业整合,利用上市资源扩张,依托技术进步壮大等途径,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制造业企业聚集,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制造基地。到2010年,力争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0户以上、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户以上、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
16、搞好行业规划指导。及时编报全市工业分行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行业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府对各个产业发展指导工作。做好工业规划布局指导,加强三大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17、加强企业减负工作。调整充实咸阳市企业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企业减负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分解企业减负工作目标任务,扩展调整企业负担监测点,完善企业负担监测体系。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进行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检查,防止企业负担反弹。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后劲
18、用经济手段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按照上年度部门整体利税总额为基数,用本年度增加部分的1一5%进行奖励。
19、提供有力的组织人事保障。一是各县市区主管工业的副县市区长分工应与工业直接相关,为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有关问题提供便利;二是各县市区要充实经济发展局职能,为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提供最直接的工作途径;三是组织部门在晋升、晋级方面对工业战线绩效突出的工作者予以倾斜,真正形成人人关注工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氛围。
20、抓好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重大工业项目的筛选、策划、包装和推介,形成“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提早征集下年度工业投资项目,并做好项目初审工作,及时衔接各类工业扶持资金,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推进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做好市级新产品鉴定和省级新产品申报工作,为调整优化我市工业产品结构奠定基础。积极协调职能部门,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咸阳。
21、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强与中科院、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办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对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支持。
22、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科技投入。用足用好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列入市级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的项目,分别给予扶持。
2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在工业强市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企业进行奖励。每年按税收贡献率,对财税贡献大的20名优秀企业家和前10强企业实行重奖,计划在每年上半年举办1期“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研讨班”,下半年举办1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同时每年适时举办1一2期适应性短训班。
六、鼓励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
24、研究提出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按照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第17号令)和《陕西省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基金对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重点支持实施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小的新型工业项目环境工程。对企业的COD、二氧化硫排放严格控制,并作为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推动高危行业行政许可证制度。每半年对全市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促使企业查找隐患,及时整改,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七年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