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十五”规划

2020年07月19日14:54:47
发布部门: 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改革开放以来,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我国钢产量已连续五年超过1亿吨。冶金工业在历经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成本、服务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这不仅是我国冶金工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冶金工业发展的趋势。
二十一世纪,钢铁产品仍将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材料。世界冶金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的重心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我国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冶金工业现状
我国冶金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形成了包括由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以及相应的铁合金、耐火材料、炭素制品和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科学研究等部门构成的完整工业体系。到2000年底,全国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冶金企业4376家,从业人员约261万人。其中钢铁企业2506家,总资产8252亿元,从业人员约127万人;独立矿山537家、铁合金企业515家、炭素制品企业157家、耐火材料企业661家。
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分别为:钢1.34亿吨、生铁1.2亿吨、成品钢材1.38亿吨。2000年钢产量1.27亿吨、生铁1.31亿吨、钢材1.31亿吨,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88亿元。
(一)“九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品种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1995年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6%,2000年达90%。品种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急需的一些钢材品种,如重轨、轻轨、造船板、集装箱板、桥梁钢板、管线用钢板、矿用钢丝绳等已可立足国内解决。
2.工艺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与国产化程度明显提高。
我国冶金工业坚持以老企业改造为重点,在加快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同时,通过对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邯钢集团、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产线,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工艺装备,2000年底全行业基本淘汰平炉。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如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已实现国产化。
3.依靠科技进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取得明显进步。
通过以喷煤、连铸和连轧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有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2000年达到0.92吨标准煤/吨钢,比1995年降低了22%;连铸比,2000年达到82%,比1995年增长36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4.深化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2000年底,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化改组的大中型冶金企业已占70%以上,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邯钢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吉林炭素厂、钢铁研究总院等52家企业实行了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共募集资金约4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冶金工业的发展。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邯钢集团兼并舞阳钢铁公司、湖南冶金企业组建华菱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使我国冶金工业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方面。
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同实际消费还有较大差距。2000年我国钢材消费的板带比为40%左右,而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只有34%。2000年进口板带材共1410万吨,占当年钢材进口总量的88%。
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这部分产品每年仍需进口解决,其中数量较大的品种有厚度小于1mm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mm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
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Ⅱ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属于限期淘汰范围的叠轧薄板、落后的热轧窄带钢,2000年产量超过700万吨,仍呈增长趋势。
钢铁产品标准制(修)定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到目前为止,冶金产品标准总数为1562个,其中1989年以前制定的标准689个(占44.1%),1990~1994制定的标准578个(占37%)。现行标准中的80%以上急需修订。
2.工艺及技术装备结构方面。
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很多企业精料基础还未建立,一些大企业仍采用热烧结矿工艺;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处理技术普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品种质量提高的要求;落后的小高炉、小炼钢、小轧钢仍有一定比重。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主要原因是铁钢比高,高炉余压发电、干熄焦等大型有效的节能环保装置配备率低,高炉、转炉煤气等余能余热回收利用率低。
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科研开发与技术改造衔接不紧密,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转化应用不够,42家国家重点联系的冶金企业,只有19家企业的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认定。
重大冶金技术装备国产化率低。国内钢铁生产所需的一些重要、大型冶金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重要的备品、备件由于国内不能供应,也长期依靠进口。重复引进现象仍十分严重。
3.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基本上都是“万能型”工厂,其产品几乎包括了所有钢材品种。我国的特殊钢厂本来产品是有所分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新上项目几乎选择同样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大纲,各自的特色和专长逐步消失,产品出现严重趋同化。
生产力分散,区域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我国现有钢铁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中小并举,基本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由于管理体制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了很多落后的生产能力,如土焦、土烧结、小高炉、小电炉、小轧钢等;有的企业还引进了一些落后的二手设备。大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扩大规模、不断填平补齐的倾向。
劳动生产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7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实物劳动生产率,美国541吨钢/人·年、日本740吨钢/人·年、德国412吨钢/人·年、法国462吨钢/人·年、韩国662吨钢/人·年。2000年我国钢铁主业劳动生产率约100吨钢/人·年。
4.铁矿石资源方面。
我国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的鞍本地区、川西的攀西地区和河北的冀东地区等。在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中,97.5%为贫矿,平均含铁量为32.7%。大部分铁矿储量已被开发利用。近十多年来,国内铁矿石产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增长的需要,进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铁矿石原矿产量2.4亿吨,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用进口矿生产的生铁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1/3。
二、国内外钢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钢材市场分析与预测
1.钢材需求总量预测及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已成为最大的钢材消费国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钢材消费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质量稳步提高以及各种材料的替代性增强,钢材的消费强度趋于减弱;同时,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钢材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预测2005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总量达14000万吨以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钢材需求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多层次、多样性,并逐步向高层次演化。板带材的消费量及比例将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长材的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但消费量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预计到2005年消费板带比由2000年的40%提高到44%。
我国钢材市场容量很大,仍有许多领域需进一步开发:
●农业和建筑业等所需要的新型钢材。
●汽车、机械、家电及电力、石油、交通等产业升级换代所需要的高档钢材。
●西部开发用钢材品种,如西气东输用管线钢、西部油气田开采用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石油钢管。
●国防建设、军工生产所需的钢材新品种。
2.分地区钢材消费量预测。
近年来我国钢材消费的重心已明显转向东南沿海地区,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保持这一趋势。华东、中南地区钢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从1990年的28.1%和21.9%,上升到2000年的31.4%和22.3%,2005年仍维持这一消费比例。同期华北地区钢材消费占全国的比例由17.1%减少到16.8%,东北地区由16.5%下降到13.8%,“十五”期间消费比例还会略有下降。随着西部地区的大开发,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钢材消费量将有一定增长,近期增加幅度较大的品种有管线钢、重轨、大型材(包括H型钢)及建筑用中小型材、线材等。
3.关键钢材品种需求及预测。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钢材平均在1500万吨左右,其中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或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目前还必须进口的约700万吨。主要品种有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不锈钢板带材、轿车用板、家电用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优质高碳盘条、石油管、优质合金钢长材等。
(二)国际钢材市场变化趋势
目前全世界钢的生产能力约10亿吨,近十多年世界钢产量在波动中呈缓慢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7.2~8.3亿吨水平。2000年世界钢产量达到8.24亿吨。
1.世界冶金工业结构调整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主要产钢国先后进入了新一轮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阶段,其主要特点:一是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压缩生产规模,集中精力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在向外输出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本的输出,通过在钢材市场所在地合资、独资建厂(主要是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以回避贸易壁垒,扩大市场份额。
2.世界钢材贸易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1986年世界钢材贸易量为1.6亿吨,1999年达到2.7亿吨,年均增长约4.1%,同期世界钢产量的增长幅度仅为0.76%,贸易增长幅度超过同期钢产量增长幅度。从钢材贸易结构看,板管材占贸易量的65%,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其出口钢材中板管比高达75%以上。从钢材价格变化趋势看,普通长材价格近二十年来基本维持在300美元/吨水平;板材价格波动的幅度高达40%。
3.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上。
从世界范围看,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远远大于需求,如不锈钢、镀锡板、镀锌板等设备开工率只有40~70%,使得国际上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竞争白热化。一些世界著名的钢铁企业不惜耗费巨额投资对现有企业的先进生产线进行超前性的技术改造,以确保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冶金工业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钢铁产品扩大出口,对企业管理层转变经营意识,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间资本流通与合资合作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钢铁产品进口平均关税将进一步下调,但平均降幅不大。国产小型材(包括螺纹钢筋)、线材、中板等钢材品种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同进口钢材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受冲击较为突出的钢材品种主要是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石油管、优质合金钢等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但非关税措施取消(如进口限额、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等)的影响,将大于关税减让的影响。
三、冶金工业“十五”规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贯彻中央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入学习邯钢经验,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效益。搞好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迎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2.基本原则。
(1)坚持搞好总量调控。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搞好区域钢铁工业布局和总量调控。通过资产重组,大部分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现有大型先进生产设备的作用。鼓励部分企业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并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方式。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钢质和全面提高产品实物质量为重点,推动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
(3)坚持科技进步。以现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改造为重点,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高效益的改造方针,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结构。跟踪并加大对熔融还原、薄带坯连铸连轧、洁净钢生产等重大前沿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带动冶金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
(4)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广余能、余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
(5)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开拓“两个市场”,把稳定扩大钢铁产品出口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6)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把有限资金用于调整结构。企业的发展和重大建设改造项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资金等外部条件,强化投资风险分析,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二)目标
冶金工业“十五”规划总的目标是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企业的联合重组,搞好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切实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等企业,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一批年产400万吨钢以上的大型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形成完整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并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1.市场占有率:2000年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0%,2005年提高到95%。
2.产品质量:2000年按世界主要产钢国实物质量水平生产的钢材比例为30%,2005年达到70%以上。
3.吨钢综合能耗:2000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为0.92吨标煤/吨钢,2005年下降到0.8吨标煤/吨钢以下。
4.环境保护:2000年钢铁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并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再削减10%。
5.节水:2000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量约30立方米,2005年降到16立方米以下。
6.劳动生产率:2000年钢铁主业劳动生产率约100吨钢/人·年,2005年达到250吨钢/人·年。
7.生产集中度:2000年前10位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总量的50%,2005年提高到80%以上。
(三)实施要点
冶金工业“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品种结构、工艺技术装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1.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
我国冶金工业布局正处在从资源型向资源市场型转变的过渡阶段。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作用和规划的指导作用,搞好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冶金工业发展应逐步向钢材市场容量逐渐增多的地区转移。
●我国冶金工业利用进口矿的比例逐年增加,冶金工业应逐步向利用进口矿条件较好的沿江、沿海地区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运输费用对企业成本影响较大。普通钢材品种的发展,应尽可能考虑本地市场容量。
●华北、西北等地区严重缺水,钢铁企业不宜继续扩大规模。
●地处首都、大城市以及重要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地区的钢铁企业,应严格控制生产规模,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减生产能力。
●大型钢铁企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重组,组建跨国、跨地区或区域性、专业性(如不锈钢、无缝管、特殊钢)的企业集团。联合、重组的形式可以是资产一体化的兼并型模式;市场分配型、投资分工型的战略联盟;地处生态工业带的钢铁企业(主要在某些港口地区、资源富集地区),与其它类型企业联合组建综合性企业集团等。
●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联合、重组和专业化分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发展成有特色产品、有竞争能力的企业。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钢材总的生产能力略大于需求,供需基本平衡。在建和计划拟建的重大项目完成后,产品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冶金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铁矿石、辅助原料)基本可以立足本地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板带材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落后的工艺与装备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企业老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环保欠帐较多,能源消耗高;特殊钢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缺少各自的拳头产品。东北地区冶金工业发展应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逐步推动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为核心的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以及汽车、机械、军工发展所需的高质量特殊钢材品种。积极采用冷烧结矿、干熄焦、无料钟炉顶、精炼等先进工艺技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搞好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到2005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年出口钢材达到150万吨以上。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突出问题是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长材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板带材生产能力不足,铁矿石资源、水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华北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总量,压缩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适当发展优质冷轧、热轧、不锈钢薄板、涂镀层板,以及高质量石油用管、金属制品等。加快淘汰落后的小钢铁厂,尤其是河北唐山地区的小钢铁、武安地区小炼铁,山西的土焦和小炼铁。加快企业联合与重组,遵循积极稳妥、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及专业化分工。首钢集团要在压缩现有生产规模和减少型线材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冷轧、热轧板生产机组的建设。到2005年,首钢集团年出口钢材达到150万吨以上。
(3)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旺盛,具有使用进口铁矿石的便利条件,中小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多。目前钢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基本平衡。“十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企业改制、改造和重组力度。搞好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大企业的热轧、冷轧及涂镀机组、宽厚板轧机、不锈钢冶炼、热轧生产线、特殊钢生产线、金属制品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集中精力解决铁钢材各工序环节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问题。产品除满足本地区需求外,面向全国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使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到2005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年出口钢材达到300万吨以上。
(4)中南地区。
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快,钢材市场容量较大,中部地区靠近长江水道,运输方便,南部沿海地区有利用进口矿的良好条件,但冶金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适度发展。积极推进组建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搞好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二热轧、二冷轧建设项目和其它大型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设成我国另一大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到2005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年出口钢材达到150万吨以上。
(5)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冶金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可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品种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加大现有企业高速铁路用重轨、优质无缝钢管、优质合金钢材和精密合金钢材生产线的配套改造和国家已批准板带生产线的建设力度,提高产品实物质量。西部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应以本地区资源为主,对开采条件较好的铁矿、锰矿应加快开发建设,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国外的废钢、氧化球团资源。进一步做好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企业重组,逐步建立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
2.产品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集中精力发展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通过完善工艺、提高钢质,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1)加快发展的主要钢材品种。
●冷轧薄板
加快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特别是解决冷轧薄板延伸产品(如镀锌板、镀锡板、涂塑板、硅钢片等)生产所需的高质量的原料,是“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品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必须坚持技术高起点,依托能提供高质量冷轧薄板原料、管理水平高、资金条件好的特大型企业进行布局。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软件,尽快缩小高质量冷轧薄板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镀锌板和涂镀层板
在靠近市场的地区和原料落实的企业,增建高质量镀锌板和涂镀层板生产线,除1~2条生产线主要针对汽车、家电产品需要外,其余主要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
●不锈钢薄板
按冶炼和热轧相对集中,冷轧、深加工适度分散的方针。重点建设好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钢一厂)两个不锈钢冶炼、热轧中心。在搞好现有冷轧不锈钢薄板机组改造的同时,在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较大的地区,建设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线。
●冷轧硅钢片
采用冷轧硅钢片较使用热轧硅钢片节能效果显著,每1万吨冷轧硅钢片年可节电1亿kWh,加快建设新的冷轧硅钢生产线,尽快淘汰落后的热轧硅钢片生产工艺。
●热轧薄板
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建设热轧宽带钢机组(或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改造和新建的热轧机组,应从质量上能够保证为冷轧提供合格原料,尤其是要解决厚度小于3mm供冷轧使用的高质量热轧薄板。新建设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要多生产厚度小于2mm的热轧薄板,替代部分冷轧板。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和部分热轧窄带钢生产能力。
(2)目前能力已满足需求,重点要增加竞争力的品种。
●小型材和线材
小型材和线材发展的重点是严格控制总量,加速淘汰落后的多火成材轧机,发展以400MPaⅢ级热轧带肋螺纹钢筋为标志的新一代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逐步以连续式小型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取代横列式小型轧机、复二重线材轧机。到2005年,实现小型连轧比90%左右和高线比95%以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2500万吨/年。
●无缝钢管
无缝钢管现有能力基本满足需要。应充分发挥现有机组的能力,搞好后部精整工序的配套完善,发展高强度等级、抗压溃、抗腐蚀的石油管和高压锅炉管等产品。
●重轨
我国现有轨梁轧机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需要。重点是对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重轨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全长淬火钢轨生产能力,以适应铁路提速和建设高速铁路的要求。
●中厚板
中厚板生产基本上可满足社会需求。但高质量的专用板材如管线钢板、高强度造船板、压力容器板、桥梁用板等生产的比例很低,实物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在条件好的企业,从炼钢开始进行系统改造,打通一批专业化中(厚)板生产线,淘汰一批落后的中板轧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根据我国对4米宽以上中厚板的需求现状,以及“西气东输”工程和国防、军工发展的需要,建设一套5米级宽厚板轧机。
●合金钢长材
合金钢长材生产能力可以满足需要。国内用量最大的品种有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模具钢、不锈钢长材,同国外先进厂家实物质量相比差距很大。特钢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调整,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配套完善,逐步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
(3)能力大于需求,应严格控制发展的品种。
●大中型材
大中型轧机生产能力与2005年国内需求量相比已有较大富余,重点是提高钢材质量,进一步开拓H型钢市场,淘汰φ650开坯轧机(不宜再进行改造生产中型材)。
●焊管
焊管能力已大大富余,应严格限制新建焊管机组,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的高频焊管机组。为适应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需要,可建设1~2套大口径直缝焊管机组,主要用于油气输送管道。
●热轧窄带钢
窄带钢主要用于焊管原料,随着焊管标准的提高,今后发展的趋势是用热轧宽带钢加以替代,基本淘汰热轧窄带钢。
●镀锡板
镀锡板(包括镀铬板)现有和在建能力已有富余,应限制建设新的镀锡线。目前国产镀锡板只能用于干态食品包装,对部分生产线进行改造,以便能生产食品包装市场用高档镀锡板产品(罐头、饮料用板),满足湿态食品包装的需求。
(4)炭素制品、铁合金、耐火材料。
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炭素制品、铁合金和耐火材料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炭素制品
我国炭素制品数量可满足冶金工业的需求,但一些高档次产品(如大直径超高功率电极)尚需进口。搞好大直径超高功率电极技术改造工程。压缩普通功率电极、炭糊类制品,增加超高功率电极和特种石墨、微孔炭砖、炭纤维的产量。
●铁合金
我国铁合金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总体上供大于求,但钢铁冶炼高质量产品所需的一些特殊铁合金能力不足。搞好几个特殊铁合金基地的技术改造,重点是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增加铬系、锰系的低碳、低硫、低磷等精炼产品,发展我国富有资源的铁合金品种及各种合金粉剂,开发硅铝钡、硅钙钒、硅锰铬、硅钙铝等复合铁合金品种。进一步压缩硅系、锰系普通铁合金产量。
●耐火材料
国内耐火材料市场供大于求,而炉外精炼、板坯连铸以及建材、轻工、有色等行业所需的高质量耐火材料尚需引进。搞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增加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所需的优质、节能、长寿、绿色型耐火材料,以满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3.工艺技术装备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成本,从总体上提高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1)大力普及先进成熟技术。
重点推广普及球团和球团烧结、干熄焦、高炉顶压压差发电(TRT)及高炉长寿、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高效连铸和高精度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采用烧结余热回收、热风炉余热利用、焦炉煤气脱硫脱氰、高炉富氧喷煤、溅渣护炉、连铸连轧、连铸坯热装热送、一火成材、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电炉综合节能以及冶金过程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成熟技术,以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应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要使冶金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冶金工业改造成为无公害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具体实施中,重点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节能
①现有连铸机高效化改造和一批大板坯、大方坯和薄板坯连铸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连铸比,2005年达到95%。
②高炉喷煤重点改造制粉及输、喷煤系统,提高综合喷煤能力。适宜的高炉应全部采用喷煤技术,2005年全国高炉喷煤量达到1800万吨以上。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铁喷煤量达150千克以上。
③建设干熄焦装置,年产钢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干熄焦普及率达到60%以上。
④1000m3以上高炉全部配建TRT装置。
⑤转炉煤气全部实现回收利用,吨钢煤气回收量平均达到70m3以上。推广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烧结余热回收、入炉煤调湿等节能技术,利用副产煤气替代燃煤发电。
⑥对各种燃油式加热炉、锅炉等工业炉窑进行改造。
⑦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应用计算机对能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调度,实行能源优化配置。
●环境保护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生产源头做起,控制污染的产生,解决老污染源治理问题。保证新、改、扩建工程中的环保技术、资金的到位,使环保“三同时”高水平配套。搞好钢铁企业总排水处理、钢铁渣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脱硫脱氰,以及低浓度SO2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
①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的焦炉应全部配备焦炉煤气脱硫脱氰装置。
②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节水技术,缺水地区的钢铁企业尽快建设一批总污水处理工程。
③采取精料方针,优化原料结构,降低消耗,改善环境。
●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把资源的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广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四闭路”经验,实现钢铁厂排放的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加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稀土和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钒钛磁铁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钢铁综合利用产品、稀土产品和钒、钛产品等。
●“清洁生产”试点
搞好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天津钢管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清洁生产”示范试点企业的改造与建设。
(3)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冶金新技术产业化。
从机制和体系上抓好技术创新,发挥技术中心在超前开发、技术储备、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设计、大专院校、设备制造等单位与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强洁净钢生产、高精度轧制、热轧薄规格带钢生产、热轧带钢直接镀锌及冷轧硅钢片生产等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注意跟踪国际冶金工业的前沿技术。对标准、规范的修改工作做出统一规划,以引导和促进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
(4)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设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的通知要求,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主要有土焦生产、18m2及以下烧结机和土烧结、热烧结矿的烧结设备、100m3及以下小高炉、15吨及以下小转炉、侧吹转炉、10吨及以下小电炉、横列式小型和线材轧机。取缔生产“地条钢”和开口锭用的工频炉。
炭素制品行业,重点淘汰蒸气加热混捏、倒焰式焙烧炉、交流石墨炉、3340kVA直流石墨化炉或其并联机组、最大电流50000A以下石墨化炉等一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铁合金行业,重点淘汰3200kVA及以下的矿热电炉、3000kVA以下的半封闭式直流还原电炉和精炼电炉(钨铁、钒铁精炼电炉除外)、100m3以下的锰铁高炉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耐火材料行业,重点淘汰简易手工操作的土沥青焦油浸渍装置,矿石原料与固体燃料混烧、自然通风、手工操作的土竖窑,以煤为燃料、烟尘净化不能达标的倒焰窑。
4.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工业。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工业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十五”期间重点发展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我国冶金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推进冶金工业的现代化。
提高基础自动化水平,支持“现场总线”、“基于以太网的控制系统”等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降低基础自动化装备成本。
在过程控制自动化方面,结合国内钢铁生产原料成份波动大、工艺复杂的特点,重点搞好智能技术,对已有的或引进的工艺数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形成钢铁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推进“过程自动化工程软件开发工具”和“工程平台”等前沿高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强过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产业化研究,结合常规模型,应用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方法提高工艺精度和过程检测诊断水平;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钢铁材料成分设计、产品性能预报(如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推广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在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供应链管理(SCM)等现代管理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加强行业管理与引导,推动企业应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与国际交流并参与国际竞争。
四、冶金工业发展的资源及外部条件
冶金工业所需的铁矿石、废钢、能源、淡水等资源和运输,对冶金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铁矿资源
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世界矿业也出现了全球化市场的趋势。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必须从全球范围来考虑铁矿石资源的稳定供应,进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将是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要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实行多国别政策,并采取一般贸易、长期购矿合同等多种贸易方式,鼓励企业在国外合资办矿。不仅要从经济技术考虑,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而且还要从发展战略角度考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竞争局面。
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等航运便利而国内铁矿石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区,企业应多使用进口铁矿石;内地资源条件较好的钢铁企业主要依靠国产铁矿石,进口铁矿主要作为配矿;内地钢铁企业要以资源条件来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生产水平。
对国内现有生产的铁矿山,要有重点地择优进行技术改造,以增加产能,提高效益。同时采用新的建矿模式,对一些资源、建设条件较好的矿山,给予支持。
(二)废钢资源
我国钢积蓄量较少,废钢产出率相对又较低,全社会废钢年产出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尤其是电炉钢大发展的需要,电炉钢的发展应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搞好社会废钢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合理利用,加强对进口废钢的管理。合理使用进口直接还原铁。
(三)能源
冶金工业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1%左右。2000年我国冶金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为1.29亿吨标准煤,其中电力26.8%,煤炭70%(其中炼焦煤48%、燃料煤22%),重油3%,天然气0.2%。“十五”期间我国钢产量将保持适度增长,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深入,能源消耗总量将保持在目前水平并略有减少。能源消耗结构中电力消耗将有所增加,炼焦煤消耗呈减少趋势。
冶金工业发展新增电力用量不大,大部分可通过企业的节能和余热、余压、副产煤气的回收发电解决。2005年炼铁用焦6600万吨,加上其它用途使用焦炭,预计全国共需焦炭9000万吨,需炼焦洗精煤1.30亿吨,焦炭和洗精煤的生产能力均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四)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而且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从我国钢铁企业用水现状来看,吨钢耗新水量平均为30m3,只有极少数企业较先进,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首钢集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吨钢耗新水指标为10m3左右。要大力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五)交通运输
冶金工业发展总的铁路运输量增量较少,与同期铁路增加运力相比,增长幅度不大。2005年我国大型矿石码头的接卸能力可达8000万吨左右,基本可以满足进口铁矿石的要求,但北方接卸能力偏小,应建设一个深水矿石专用码头(大于15万吨级为宜)。
五、政策措施
(一)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科技进步的趋势,适时修订产业政策。
(二)加快现行标准、法规与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逐步形成以标准、法规和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执法力度,继续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反倾销工作,使反倾销立案、调查、取证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强化管理者责任。
(四)对联合企业矿山资源税降低到独立矿山水平,铁矿石进口关税减让,冶金产品出口实行全额退税,落后产品征收调节税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配合国家财税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五)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资、合作,特别是在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产品生产、开发方面的合作。
(六)支持冶金工业重大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对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渣、废水、废气处理形成的新兴产业和产品,实行优惠政策。
(七)对于资源枯竭的矿山,在转产资金和关闭破产政策上给予支持。
(八)为解决国内铁矿石、铬矿石等资源不足问题,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到国外合资、合作建矿。
(九)深化企业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支持、鼓励大企业集团海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