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报告论文范文

2020年10月08日04:36:55

XX年7月13日至7月22日,浙江科技学院灯峰造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以“青春共筑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的各位成员从全省各地来到仙居县,调研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发展现状。并且结合实际,运用自身力量探讨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转向商业化的可能,进一步挖掘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背后的文化价值。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通过看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访仙居县各大职能部门、参观花灯展览、学习制作花灯、到皤滩古镇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进行调研,同时将成果运用纪录片和摄影集的方式进行展示。整个活动为期十天,相信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能够很好的将其所学知识和促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脚踏实地的更好成长。

灯影摇弋,微弱的光芒通过一个个细小却错落有致的针孔投射出来。几十盏形状大小各异的针刺无骨花灯汇集与一起,仿若宇宙中的星辰大海。它们就这样安静的悬挂于仙居县皤滩古镇的花灯展厅内,等待那些能够懂得它们的人跨越山河大海,来欣赏它的美丽。而灯峰造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就是这其中之一。

探访非遗传人 对接仙居团委

7月13日,全体成员背上行装从全省各地来到仙居县,带来了他们之前准备好的队旗、队服和资料,以最充分的准备和最昂扬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7月14日,活动正式开始。在资料准备阶段,队员们在网络上搜索了大量关于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资料,发现所有的资料当中都离不开一个人。可以说,正是这个人的努力,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湘满老师。几经周折,队员们终于联系上李老师,却得知李老师因身体抱恙正在台州医院接受治疗。这不禁使队员们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但李老师却特地抽出了时间接受采访,令团队所有成员都深受感动。采访小分队立即决定驱车前往台州,李老师亲切而又热情的接待了队员们。李老师很高兴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这么关注国家的传统文化。并向队员们详细的介绍了仙居花灯的发展历史。在李老师虚弱的身体里传出的却是坚定的话语,队员们都被这份执着深深感染。时间孕育伟大。队员们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要做的事情又多了一些。

而另外一边的队员们却出现了困难。因为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从何做起。一座城那么大,一盏灯那么微弱,队员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捕捉到无骨花灯闪烁而过的灯影。最后大家一致决定首先赶赴共青团仙居县委完成对接,让团委的领导老师们给予一定的帮助。团委老师听完队员们的来意,马上表示队员们应该探访仙居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部门并且一定要去皤滩镇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团委老师帮助队员们联系了皤滩镇团委书记。在聊天中,团委老师对队员们保护仙居传统文化表示了支持,并且建议队员们可以到仙居残疾人艺术家陈军敏稻杆画展览现场做志愿者,为弘扬仙居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参加志愿活动 联络媒体记者

稻杆画是我国早已失传的隋朝宫廷艺术品。20世纪八十年代,中原画家发现了这一中华绝技,他们根据有关资料替心钻研,以中原稻杆为原料,利用其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借助现代技术把这一传统工艺推陈出新。而仙居县残疾人艺术家陈军敏通过自学,掌握了这门传统工艺,并且加入了他自己的理解。本着传统文化是一家的理念,实践团队决定来到展览现场充当志愿者,为弘扬传统文化出一份力。同时,队员们也希望可以借鉴稻秆画发展的经验,运用于保护和开发针刺无骨花灯之中。7月15日一早,穿戴整齐的队员们赶到仙居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帮助维护现场秩序并且向来参观的游人进行讲解介绍。天气炎热,但是队员们的热情没有丝毫的减退。汗水流下,但是队员们的笑容没有丝毫懈怠。活动过半,仙居县淡竹乡党委书记马敏娅对队员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对实践团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表示了支持。随后,活动现场赶来了许多地、市级的媒体。在采访完陈军敏先生后,他们也发现了队员们默默努力的身影。媒体们纷纷鼓励实践团队将实践资料汇集整理,进行投稿。实践团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鼓励,暗下决心,不辱使命。

梦里皤滩古镇 大美无骨花灯

每个人的梦里都有那么一座古镇。它仿佛被世界遗忘,让时间静静的留在过往。初探皤滩,每个队员都被它所震撼,仿佛轮回倒转,时空置换。李湘满老师的爱徒刘红娟女士亲自到古镇门口迎接团队的到来,带队员们穿过蜿蜒石板小路,走进梦里古镇皤滩。皤滩的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它和花灯的故事。屋檐上雕刻着各色的花灯,是古时大户人家的象征。花灯展厅,更是凝聚着几代民间艺人的心血。参加过各地展出的花灯精品,最后都会回到它的故里皤滩,静静的诉述着它的故事。荔枝灯、龙凤八卦灯、绣球灯、圆球灯、小宫灯、十二生肖灯······每一盏灯都是一个传说。而街边不起眼的一个老人,也许都是制作花灯的一把好手,都是这一个个传说的缔造者。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这句孩子口中的古谚语,伴随着队员们,走完了皤滩镇。队员们带着憧憬和心中的疑问,和刘红娟女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针对一些问题对刘老师进行了采访。刘老师敞开心扉,和队员们吐露了目前无骨花灯发展的难处。队员们则耐心倾听了刘老师的故事,并且做了详细的记录。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改变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现状出一份微薄之力。与此同时,仙居县电视台也全力支持团队的活动,对团队参观皤滩古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拍摄。希望向社会传达出大学生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青春正能量。

亲手制作花灯 实地参观基地

一张纸片,一根细针,一双巧手,幻化了一盏花灯。老人年纪已大,眼睛也有些昏花,而手头的活却从不落下。老人的家中还有一盏巨型的花灯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还挂着许多小灯。打开开关,大花灯的内部还会随着光影的变化而转动。这间小屋,既是老人的家,也是老人日常工作的地方。这位老人,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汝兰老师。王老师制作着花灯,让队员们看着心痒痒。队员们便向王老师讨教起花灯制作的方法并开始亲手操作。穿孔、打洞、压纸,队员们学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但王老师说,这些都只是花灯制作的一些皮毛,要想真正把这门手艺学精,需要长年的累积。这也是花灯传承出现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很多年轻人安不下心,不想窝在这个小镇里学艺,纷纷出门谋出路。花灯的传承便出现了很大的断层。一边做花灯,一边听王老师讲花灯的故事,一个上午的时间很欢快就过去了。在此期间,实践团队还意外的偶遇了兄弟学校—中国美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王老师之后,又来到花灯展厅,采访了展厅的管理人员,也是王老师的爱徒方秀珍女士。方女士作为新一代的学艺人,希望能够吸收各位前辈的精华,坚持学艺,为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方女士还给队员们观看了自己在家制作的花灯雏形并且谦虚的表示自己学艺不精,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下午,队员们来到皤滩镇中心小学,参观了一个也许是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的特色社团—花灯社团。刚走近教学区,队员们就看到了一排花灯长廊。上面详细的介绍了花灯的历史、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花灯社团所在教室中挂满了各色各样由同学们制作而成的花灯,虽然略显稚气,但花灯社团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之地。也许,一个未来的花灯制作大师将从这间小小的教室走出。花灯长廊和花灯社团共同组成了皤滩中心小学的花灯实践基地。为花灯人才的培养,贡献了一份力量。

采访职能部门 发放调查问卷

16日清晨,队员们起了个大早,乘坐中巴车返回仙居县城。经过4天的实践,队员们的体力也在一点点消退,趁着赶路的间隙打起了盹,养精蓄锐。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天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在等待着他们去完成。刚一回到县城,实践团队便马不停蹄的赶往仙居县文化馆。在馆长助理金霓女士的指导下,队员们又辗转来到了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办公室的王世良主任热情的接待了队员们,并且给他们分发了关于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队员们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向王主任了解了有关无骨花灯未来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在采访中,队员们着重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商品化这一问题和王主任进行了探讨。王主任表示,政府愿意支持在不破坏针刺无骨花灯的情况下开展合理的商品化行为,并鼓励队员们利用自身所学,将这一想法付诸实际。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皤滩旅游有限公司,与其宣传部长陈慧燕有关皤滩古镇商业化开发的问题进行交谈。陈部长表示目前皤滩古镇的客流量还不大,正在处于开发完善阶段。公司也意识到花灯是整个古镇的文化象征,希望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将花灯元素融入到古镇旅游当中去。实践团队还和总经理蒋总对有关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事情进行商榷。随后,实践团队在仙居县街头,发放了关于花灯的调查问卷,在了解民意的同时也为花灯知名度的扩展做出了一份努力。

总结实践资料 共话花灯未来

五天的时间,呈现出巨大的信息量需要队员们的分类整理与总结。后期,实践团队还将运用纪录片和摄影集的方式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花灯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青春共筑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相信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能够很好的将其所学知识和促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脚踏实地的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