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产业调查报告4篇

2021年01月02日12:57: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们深入信息产业有关部门、企业,了解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现 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历史

聊城市电子工业始于1968年。1973年,全市有电子企业35家、产品20种。1974—1977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盲目上马的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渐次被淘汰,电子企业减少到13家。

二、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xx年以来,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明显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46家,比xx 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7亿元, 同比增长40.1%。其中通信业11.9亿元,同比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27.9亿元,同比增长43%;计算机服务业7900万元,同比增长 32%;软件业2800万元,同比增长12%。随着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汽车行驶记录仪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成,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产业规模迅速膨 胀,全市信息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实现了“xxx”良好开局。

(二)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信光缆 2100公里,线路总长度达27452公里,城域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缆;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总用户 达145.2万;移动电话总用户达225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入户率达3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家家通电话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互联网出口总带宽 超过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20万,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增长。

(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聊城政务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八 个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绝大部分市直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电子公文传输。今年7月1日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启动以来,实现了公文及时发送,缩短了公文运转周期,提高了公文运行效率;规范了政府工作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丢文、漏文现象,也有效地避 免了越级行文、逆行文,使文件处理日益规范;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无纸化办公,预计当年可节约行政成本300多万元。

三是网站信息发布再上 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务网共发布各类图文信息5000多条,实现了xx市人大政协“两会”文、图片、视频直播,“五一”文化旅游节图文直播,“聊城 市双拥共建合唱汇演”图片、视频直播,在第二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比活动中荣获“特色与创新”提名奖。四是网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组织开展了网上招 商活动,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过网上洽谈,全市共落实项目202个,实际到位资金33.45亿元人民币。

(四)信息技术扩大应用不断深入

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进展顺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传统企业80%以上经过不同程度信息化改 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资金超过了9亿元,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产 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后发优势明显。信息技术现已普及到旅游、销售、住宿、金融、保 险、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为业者带来诸如市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便利。其中昌润大酒店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楼 宇自动控制系统,获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信息产业厅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现已施工完毕并投入使用。

(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稳步推进

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应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12个行业的“金”工程全面启 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各行业银行的金融网络实现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以及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点 覆盖率达90%以上;电力系统已建设了供电公司营销mis(管理信息系统)。“金盾工程”进展顺利,市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金盾工程”项目建设, 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报警三台合一,大大提高了多警种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

(六)信息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加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加强了政策规章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信息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对全市信息化培训机构进行了评审、登记和备案;四是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及时有效地监控了影响我市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当前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为了推进“1142”(即力推“数聊城”建设;夯实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抓好信息化带动文化旅游业,信息化带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带动服务业,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发展战略,促进全市信 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国内还没有成 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是 对信息资源从技术、经济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资源整合中,我们 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或物理层面,还要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全过程,包括对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 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通过统筹和全面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问题 简单地看成一个专业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下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内容保障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改进网站设计,加快信息更新,增强互动功能。扩大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应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上连省政 府,下连各县(市、区)政府,横连市直各部门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并连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大力推进网上办公,提高党政机关办公 效率。

二是进一步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实现跨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

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加 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四是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服务业、科技、卫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三)创新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当前的监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对全市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

一是加快对监管部门监管活动的分类。监管部门对信息市场的监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资质信用、公众权益保护、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领 域,复杂的市场监管活动,使得要建立职责明确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必须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进行清晰分类。

二是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性。监管手段的创新性 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探索。一是技术的创新性,即在寻求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手段的时候,努力研究应用新技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目标。

三是机制体制的创新, 即在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新型监管机制与体制。

(四)转变理念,促进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提高和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职能,完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加大指导力度,制定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等一系列措施。这样将会促进全市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是加强与先进地市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先进地市及国际间的技术、资金、信息交流合作的增多,对全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培育全市信 息消费市场。信息消费市场的成长、成熟有利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方向的调整,改变目前制造业强,软件业和信息应用服务业弱的格局。四是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增 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信息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高淑华 王建威)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似乎正在应验,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国家应关注大豆产业战略安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我国市场美国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美国邦基公司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新加坡来宝集团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说,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现在我国大豆产业的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这些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加工业或独资或参股经营,参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豆企业不可能因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而做大做强。 

目前,外资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盘使行业产能远超需求,加工设备一半闲置。由外资控制的大型油脂企业,正迅速挤占市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锐减,利润总额从2003年的21.8亿元减到2004年的3.7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还在继续,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向黑龙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资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条件是九三油脂要把在大豆产区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分离出去。一旦九三油脂与之合作,我国大豆市场90%以上都将受制于国外。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企业加工进口大豆具有仓储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证结算、质量均一、运距短等优势,而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却有以下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成本高。在大豆产区黑龙江,企业要达产,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大豆,按现行贷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吨大豆约需支付银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国产大豆20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40多亿元。

二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大豆,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的起跑线在沿海,黑龙江大豆运到沿海地区每吨要增加约70元的运输成本。 

同时,企业目前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难题。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在黑龙江收购大豆半径一般是200公里,多数农民只能通过粮食经销商把大豆交到工厂。但税务部门不能把粮商视为“农民”,企业若上门收购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若收粮商的大豆则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还有偷税嫌疑。在沿海,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非常方便。这样,谁还愿意加工国产大豆呢?

--“洋大豆”打压国产大豆 部分豆农弃种大豆

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员介绍,由于种大豆比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豆农弃种大豆的现象。据了解,由于豆价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水稻,但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种植面积没有替代作物,这里的40余万户豆农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不仅会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豆粕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

大豆加工业作为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上游4000多万豆农的利益,关系大豆产业链上1亿多名从业人员的生计,还关系到我国粮食战略安全。为此,大豆主产区干部、农民、大豆加工企业和有关专家一致呼吁,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首先,有关部门应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考虑,加强宏观调控,联合制定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战略,将大豆加工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从国家战略规划、产业政策上,重新调整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重点。同时加强对进口大豆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切实维护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和豆农的利益。 

其次,尽快成立涵盖大豆种植、加工、流通、进出口贸易在内的非盈利性的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改变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话语权。

第三,加快出台反垄断法,全面评估外资垄断对就业、市场和产业安全的影响。完善外资并购政策,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外商并购投资项目导向政策和核准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机制,严格大豆压榨项目的审批。同时,限制跨国粮商进入期货市场。

第四,建立对外联合采购机制。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豆采购同盟,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

第五,出台政策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可按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比例确定其进口总量,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同时,对中小粮商交到加工企业的粮食视为农民销售,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

第六,实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支持政策,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充分发挥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与高蛋白质优势,采取产品差别战略,从生产者补贴、市场价格等方面支持国内大豆生产。

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XX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 ,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五)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超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并且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货源渠道不畅,大量外调,既影响了养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立足我市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积极宣传肉羊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切实增强农

户发展肉羊养殖业的信心;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扶持肉羊品种改良、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畜牧合作社发展;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肉羊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落实肉羊生产用水用电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产业规划,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产区规划,以阳谷、东阿、莘县、冠县四县为主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存关系。实施肉羊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肉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工促发展带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原则,鼓励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村),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准入要求标准。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优质肉羊品种普及率,带动产业升级。小尾寒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长快、产肉多、肉味好、裘用价值高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被誉为“国宝”,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国外大型肉用绵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非常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和经济实体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业各个环节搞好服务,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产销对接。组织肉羊饲养场(户)、饲料生产企业、种羊繁育场、羔羊生产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网络体系,架起饲养户、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进一步推动肉羊产业化发展。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对肉羊产业化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场(区)设计、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导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尽快建立起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促进肉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五)开发本地饲草料资源,筛选合理利用方案。与本地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厂签订长期包销合同,成立饲草料专业调运合作组织,定期送到各养殖户并指导贮存加工使用。构建饲草料供、销网络,随时联络、均衡供应、及时调剂、送货上门,使规模养羊户既能保持日粮稳定供应,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采购费用,使厂家、养羊户双方受益。定期公布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价格、采购方向、加工保存技术、饲喂注意事项等,推广玉米秸青贮和麦秸氨化饲喂技术等。

中国产业经济调查报告: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

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掌握及时、可靠的数据。我们相信,这样的数据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调查才能够获取。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个季度针对XX多家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期间包含XX年二季度到四季度。

调查覆盖了不同行业、地区(省份)和规模的企业。我们基于调查数据构建的产业经济景气指数是目前为止最全面、可靠地反映产业经济整体状况的指数。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设计力图揭示经济表现好坏的内在机制。

四季度的调查包含了关于企业未来前景、科技创新以及制度环境的年度问题。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回顾XX年中国产业经济的状况,并对XX年及以后作出展望。

四季度调查回收的企业样本为XX家,其中1571家来自三季度调查过的企业。调查的起始样本为通过对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即销售额大于5百万人民币)的48.8万家企业进行以行业、地区及规模分层的随机抽样产生。我们的样本在行业、地区、规模及企业财务指标各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以下是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

XX:产业经济小幅收缩

XX年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来说是困难的一年。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产业景气指数(businesssentimentindex,bsi)分别为46和48,显示经济趋向小幅收缩。

我们构造的产业景气指数是经营状况、预期经营状况以及投资时机这三个扩散指数的平均。该指数的构造方法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 (consumersentimentindex)类似。它不仅反映企业较上季度相对的运营状况,还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经济绝对景气程度的投资指标。

我们的调查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在XX年稳步提升,相应的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为55,58和60。

然而,企业对于投资的热情很低。

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较好的绝对指标。当经济向好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乐观,从而更倾向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扩大产能。

在四季度调查中,当被问到当前是否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好时机时,只有8%的企业认为"是",40%的企业回答"不是",对应的扩散指数仅有34,远低于荣枯点50。而上季度的情况更糟,有55%的企业回答"不是",扩散指数仅27。

与此相应,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比例在XX年持续降低,在过去的三个季度该比例分别只有16%,12%和6%。

而这些企业投资的规模也较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投资规模高于其总资产的3%(这个投资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旧),结果是XX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实际上只有大约7%和2%的企业真正在进行扩张。

与疲软的投资相对应,企业的库存水平稳中有降,其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稳定在47和48之间。企业生产量和用工情况在XX年一直相对稳定,扩散指数保持在49到54之间。

XX年整体来看,不同产权企业间的经营状况差异最大: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集体和民营企业。

我们进一步分行业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行业分类采用国家统计局的35个两位数行业。调研发现,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产业景气指数最高为68,最低为21。

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产业景气指数为68),文教用品制造业(64),供水(64),电热力(64)和印刷业(60)。经营状况最令人担忧的行业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属冶炼(35)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8)。除了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都是上游产业。

在最令人担忧的行业中,煤炭从XX年二季度开始就一直榜上有名;而黑色金属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现良好的企业集中在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上,而表现糟糕的企业集中在中间品的生产上。

需求不足是最大挑战

我们请企业列出制约下一季度及XX年生产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

产业经济XX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需求不足。58%的企业认为订单不足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业回答"劳动力成本",13%的企业回答"原材料成本"。而融资不是瓶颈,仅有2%的企业将之列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对于制约下季度生产的因素,企业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供大于求仍是最大挑战

在XX年,供大于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45%、49%和36%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国内或海外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市场的情况比国际市场更糟糕。

由于投资持续收缩,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逐渐缓解。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企业的数目下降了9个百分点。而且,产能过剩超过10%的企业在逐渐减少,其比例从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产能过剩超过20%的企业也从8%、5%下降到3%。

如果一个行业(地区)里有10%的企业认为其产能过剩超过20%,我们就将这个行业(地区)归类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地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和地区也在逐渐减少,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11、6和4个产能过剩严重行业(行业总数:35);以及10、4和1个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地区总数:31)。

在XX年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属和橡胶制品。供水和橡胶制品从二季度开始一直榜上有名。有色金属、化纤、饮料和皮革制品在XX年曾上榜2次。以同样的划分标准,甘肃省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陕西,内蒙古,河南和云南在XX年曾上榜2次。

由于企业减少投资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需求不足没有带来库存问题。数据显示成品库存稳中有降。42%的企业以销定产,所以无库存。对于有库存的企业,74%认为其库存可以在3个月内消化,17%会在3-6个月内消化。这意味着总体中仅有4%的企业需要6个月以上消化库存。

----成本及利润空间逐渐稳定

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二季度和三季度产业经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幸运的是,成本在四季度无显著上升。

半数企业在二季度回答单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这个百分比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单位成本上升的扩散指数是53,接近50的荣枯点,比二季度的75显著下降。对于劳动力成本,11%的企业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起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

XX年的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扩散指数处于48到51之间。这表明利润空间在二、三季度有下行压力,但在年末逐渐稳定。

----融资不是瓶颈

企业利润留存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94%的企业回答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银行贷款和企业创始人资金,分别有3%的企业使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润留存来说,84%的企业回答这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其融资总额的50%以上。

与疲软的投资相应,XX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发生新贷款,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别有24%、10%和4%的企业发生新贷款。新增贷款不成比例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没有新贷款的企业中,当问及原因时绝大多数企业(92%-98%)的回答是没有资金需求。

在XX年,企业认为银行的借贷态度总体宽松。在四季度,44%的企业回答贷款容易,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贷困难。反映借贷态度宽松的扩散指数为70。

企业的多数贷款(四季度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厂房(79%的企业用其作抵押)、机器设备(22%)。企业贷款成本稳中有降,反映利率上升的扩散指数为47。

企业从银行之外的借贷并不普遍,低利润空间使企业无法从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贷机构贷款。在四季度,仅有1家企业从其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于10%。

总体而言,融资不是现阶段瓶颈,源于产业经济在低水位运行这个大背景,投资需求疲软,企业只要还盈利,靠积累的利润留存就可运转,因此并不需要融资。即使需要贷款,也还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还需要强调的是,因为需求严重不足,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救不了产业。除非我们再来一个4万亿,但那不只是增加流动性,而是扩大了需求。最后,融资不是现阶段的瓶颈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

产业健康成长有赖体制创新

虽然目前经济较为困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其未来三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乐观(18%)或谨慎乐观(64%)。感到悲观的企业主要担心宏观经济(48%)、竞争(42%)和政治环境(9%)。仅有1%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应对供大于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我的调研显示,超过半数(55%)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任何投入,39%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占其销售额的0-5%,仅有6%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5%。似乎从研发投入上工业企业尚不足以应对产业升级的挑战。

在我们的样本中,有252家、占总体样本13%的企业从地方政府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取得税收优惠。

企业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必须(1)产品属于中央政府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和对研发投入超过其销售额5%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较好。

在四季度,这些企业中经营状况改善的企业比例更高(36%和43%,总体样本为27%)。而且,它们更倾向于进行固定投资(10%和14%,总体样本为6%),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也相对较少(27%和24%,总体样本为34%)。

结果是这些企业的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55和58(总体样本为48),处于温和扩张状态。高新技术企业对其未来三到五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更为乐观,其中30%的企业表示乐观,65%表示审慎乐观。

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业回答得到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22%的企业曾获得减税。其次是资助创新(5%)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3%)。毫无意外,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更多支持(55%)。

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此短期没有灵丹妙药。政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长远政策。一是坚持并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过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减少家庭储蓄;另一个解决需求不足和升本上升的方法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我们看来,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因此不利于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