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库开发公司是1984年成立的市属水产养殖企业,生产项目集河蚌育珠、水库拦网养鱼和山地开发于一体,进行库区综合开发样板式经营,并建设库区综合开发示范基地,起带动和辐射的龙头作用。河蚌育珠生产为该公司主导产业,经近20年的生产、经营,形成一套科学的自繁、自育、自插、自养的生产体系,实行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较强的职工队伍,培育了近20个样式新颖、品质优良的珍珠产品,并总结出国内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解决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淡水育珠蚌源——三角帆蚌,因近年来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工繁殖、培育的育珠蚌源又因近亲繁殖,种质退化严重,致使育珠蚌抗病力下降,成活率低,培育出的珍珠产品规格小,质量较差,珍珠生产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淡水珍珠生产的发展等关键问题,为了提高养殖效益,该公司于1997年底引进世界优质淡水育珠蚌——日本池蝶蚌。多年来,在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实施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创立池蝶蚌品牌;发展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珍珠产业。使池蝶蚌产业成为市农业开发又一朝阳产业,也为我国淡水珍珠生产开辟了新的蚌源。公司现已建成以水库为基地,以池蝶蚌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库区群众并辐射周边市、县(区),进行以池蝶蚌养殖为主体,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畜牧业、林果业等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库区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公司发展成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省水产重点企业。
一、引进优质蚌源,调优品种结构
淡水珍珠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水产品,随着我国加入wto,贸易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这对我国珍珠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世界珍珠市场中,大规格、高档、优质珍珠饰品供不应求,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三角帆蚌由于种质退化严重,体形扁、体质瘦、育珠性能差,难以培育大规格、高档优质珍珠产品,致使我国的珍珠产量占世界95%,但产值仅占10%。这也长期困挠着该公司的生产发展。
池蝶蚌原产日本琵琶湖,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淡水珍珠育珠蚌,日本以该蚌培育的珍珠享誉世界。池蝶蚌具有个体大、双壳鼓,外套膜发达、厚实,贝壳珍珠层厚,珍珠分泌能力强,所育珍珠大而圆,质量优等特点。有专家认为,中国淡水珍珠质量落后日本20年,其中,育珠蚌的因素落后日本10多年。
1997年底,市水库开发公司通过合资的客商——台商吕梁鉴先生,在全国率先从日本引进池蝶蚌原种亲蚌,这也是省水产行业首次直接从境外引进的水产物种。池蝶蚌良种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可改变我国淡水育珠蚌品种单一的状况,调优养殖品种结构,替代三角帆蚌培育优质珍珠产品,使我国淡水珍珠的质量与日本缩短10多年的差距。同时,可让三角帆蚌自然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重建优势种群,两种优质育珠蚌可交替使用,确保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实施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
新物种的引进,仅仅是众多工作的开端。由于国家间技术的封锁及生物物种的特殊性,池蝶蚌对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生物特征、育珠性能等诸多方面都必须进行重新认定。该公司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选课题和申报课题途径,组织自身科技人员和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池蝶蚌1997年底引进,经过精心驯养、培育,1998年获得繁殖成功。自1998年开始,公司承担了省科技计划“池蝶蚌育珠性能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池蝶蚌与三角帆蚌的育珠性能比较研究,得出了池蝶蚌育珠性能大大地优于三角帆蚌,具体表现在:池蝶蚌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是三角帆蚌的2.08倍,闭壳肌大,晶杆体粗、长。池蝶蚌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分泌珍珠能力强,培育的珍珠产品颗粒大,质量优。通过5年的研究,在小蚌繁殖、培育,育珠蚌手术接种、管理,生态防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科技创新。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池蝶蚌繁育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制定了“池蝶蚌育珠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池蝶蚌种质标准(企业标准)”,为池蝶蚌在我国育珠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XX年2月,通过了由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任主任,上海水产大学首席教授、博导李思发教授和中科院动物所博导、中国贝类学会副理事长刘月英研究员任副主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博导桂建芳研究员及省内水产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省级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池蝶蚌是优良的育珠蚌,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研究的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