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查报告4篇

2020年12月17日21:13:43

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呼喊了解、需求关心、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弱势群体

20世纪90年月的中国乡村基层任务情况可谓“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划扩张占用了乡村大片的良田,乡村青丁壮劳动力多量外流,特殊是1994年执行“分税制”今后,县、乡两级财务收入只占全国的21%,而财务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71%,以致于形成大大都乡镇根本处于一种“有政无财”的为难境地。那时,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天长日久的中间任务就是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要粮”(收取“三项提留”、“五项统筹”)、“要命”(抓方案生育、刮宫流产)、“要人”(组织农人群众义务投工修公路、大搞农田水利根本建立工程),此外还要应付上级项目繁复的“晋级达标”评选运动等等,他们从岁首繁忙到年尾所支付的一切辛勤和汗水都属于“出力不奉迎”和“冒犯人”的活儿。但是,即便在那样一个“大情况顺应不良症”的非凡期间,人们也很少听到全国有哪个当地的村庄干部被农人群众在青天白日之下殴打致死的奇闻。却是目前,悉数作废农业税后,乡村基层任务情况逐步变得比早年宽松多了、平稳多了、轻易多了,相反却在一些当地接连发作农人暴力抗争的群体性事情,以致于让不少村庄基层干部患上了“自杀性流行症”。这种违背常理的恶性事情背面终究埋没着何种机密和行为逻辑呢?

重复考虑的后果是悟出了一个事理:昔时村庄基层干部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的时分,凡间饰演“双重人物”——既是国度和当地当局的“署理人”,又是全体村民的“当家人”。他们作为“署理人”往往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作为“当家人”行事时,他们又必需妥帖处置“讨取”与“报答”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使两边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谅解、相互支撑、相互容纳、最终宽和的结果,然后完成“社会风险最小化”。这是长时间从事乡村实践任务的基层干部的一种指导艺术。不然,一旦当乡镇、村与农人之间的好处链条发作断裂,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中小学教员、离退休人员等等几百号人就会呈现“断粮断炊”的景象,更不要说维持村庄基层政权正常的运转了。所以,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干部白昼黑夜都泡在农户家里做思维疏浚任务,对各家各户的经济进出情况、出产生涯坚苦、邻里矛盾胶葛和家庭内部状况等等都一目了然。用他们本人的话说,村庄基层干部就仿佛懂得全科医术24小时价班的医生——“白昼上门诊,晚上出急诊,深夜再会诊”,一天到晚根本没有一点儿偷闲时间,从岁首忙到年尾也顾不上照顾本人一家老少和几亩责任田。他们常常以静静贡献、委曲求全的扎实任务,舍小家、顾人人,一起支撑起党在广阔乡村地域的在朝根底,与共和国一同渡过了乡村公共产物供应极端缺少的非凡期间。从这个意义说,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富有乡村基层任务经历和战役力的乡土精英群体,是一个相同呼喊了解和需求关心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亟待“去妖魔化”、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重大群体。

XX年笔者分开镇时,对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任务留下两点深入记忆:一是村干部平常只记得“夏历”而不晓得“公历”,乡镇干部平常只记得“阳历”而不晓得“周末”和“礼拜天”,只要在县级党政机关任务人员才干过上正常人的生涯。二是村庄乡村基层干部终年从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儿、累活儿,却只能获得10%的报答;而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任务人员平常习气于“一杯清茶、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落拓任务情况,却可以获得高工资、高津贴、高福利。比方,从1992年6月-XX年12月,笔者在镇担任党委书记时期的月工资由102元(根本工资89元+工龄工资7元+下乡津贴6元)进步到536元,快要XX年工夫才添加434元(由镇财务付出)。而当笔者XX年12月调任信阳市播送电视大学副校长后,月工资从536元猛涨到1200元(由市财务付出),XX年1月正式转入信阳师范学院任务后,月工资规范又从1200元翻倍添加到2400多元(由省财务付出)。为何相同一个国度公事员,“屁股挪一挪窝儿”待遇居然发作大相径庭。

在推进乡村税费变革进程中,存在着“政策破绽”

从1999-XX年,我国乡村税费变革的总体历程是由“减轻、标准、不变”的过渡性目的转向最终作废农业税。在这一期间,中心和省级当地财务转移付出的重点是保证乡镇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兑现,而没有思索若何处理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待遇问题。如许就使本来曾经享用村集体经济补助的人在资金筹集渠道上呈现了“断流”和“空挡”的景象。由于,这局部人在乡村税费变革以前享用经济补助的筹资渠道是“乡镇企业补一点、村级集体经济出一点、当地财务拨一点。”但在乡村税费变革试点进程中,农人除交纳7%的农业税和1.4%的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当其他任何项目的“乱收费、乱分摊、乱罚款、乱集资”。在“人多粥少”的状况下,村庄基层干部对辛辛劳苦征收上来8.4%的农业税费天然会接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支配权,而只得把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放置不议”。特殊是在农业税作废后,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悉数归入县级财务预算处理,而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却酿成了“没娘管的弃儿”。于是,我国乡村基层任务中长时间构成的“一致阵线”开端呈现了裂痕和敌对。比方,镇党委于1993年3月制订出台《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对中国成立以来在“土改”、“四清”、“农业学大寨”、“大包干”等等各个分歧前史期间参与乡村集体任务、且长时间据守在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任村干部,依据他们任职工夫长短和奉献巨细,辨别赐与一次性津贴或享用分歧比例的定额补助。这充沛表现了上级党组织对离退职村干部的关心和保护,还也充沛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任务积极性,维护了基层干部在农人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开展。所以,那时镇身体尚好且有必然影响力的离退职村干部都自动出来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但凡在职村干部在群众任务中处理不了的难题,普通都是依托老支书、老村长出头“说和、解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一些严重节日,常常组织慰劳运动,仔细听取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的定见和建议,协助他们排忧解难,一朝一夕天然构成了一种尊敬和关喜欢老干部、老党员的优越风气。可以说,阿谁期间的在职村干部真正把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当做“宝物疙瘩”对待,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应用曩昔的“余威”和在群众中留下的影响力而成为在职村干部任务上的“靠山”,他们在平常的任务中交往非常频频,小我情绪和私交也相当融洽。但是,目前的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庄干部与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简直落空了一切联络和沟通,有的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甚至由于结伴越级集体上访而成为“不受欢送的人”,就连他们曩昔亲手培育生长起来的“接棒人”也把本人当做“仇敌”对待,平常在村子里碰头时也不搭嘴措辞,两边长时间“内讧互斗”的最终后果是同归于尽。

当下,镇不少农人一提起某个村支书的名,随口就会说:“村支书算个!”(本地老庶民骂人的话)。在镇最典型的人物是陈高山村党支部原书记陈登峰,该同志在1950年搞“土改”时参与任务,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出产大队管帐、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自1973年起开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8年冬天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农田水利的建立工地,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静静贡献了快要半个世纪。他任陈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时期,在全村党员干部和农人群众中享有“一呼百诺”的高尚声威,是县198个村党支部书记中的“一面旌旗”,曾经延续中选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90年3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侯宗宾在大别山区观察任务时,特地到陈高山村旁听和体验陈登峰给农人党员上党课的场景。就是如许一位阅历资深、颇具声威、身份非凡的村支书,在1999年春季退休后,对照镇党委制订的《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的前提和规范,也只享用到相当于在职村干部全年待遇60%的经济补助,每年大约为1800元左右。XX年河南省进行乡村税费变革试点后,他仅仅享用了3年离任生涯补助。现在,陈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医疗费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两人正常的生涯费用开支,均匀每年最少需求上万元的经济起原。这关于一位年近80岁且半身不遂的退休白叟来说,简直是一个“地理数”。XX年开春后,他只好“变卖祖屋”作为成本,和老伴一同搬进县城与小儿子一家人一起生涯。当前,在镇14个村,相似陈登峰如许的离退职村干部还有20多位,有的做小贩沿街叫卖,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捡褴褛,有的投亲靠后代生涯……这些长时间辛勤劳累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退职村干部体弱多病,生涯窘迫,老景苍凉,处境困难,“走在村里抬不起头,站在人前没体面,回抵家里尽受气,想找组织没人搭理”,他们往日留在农人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威信曾经荡然无存。总之,农业税作废后把上百万离任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长时间“晾晒”起来,这不只仅是他们小我的悲痛和无法,更是对党和国度长时间以来扶植的乡村基层社会“政治代言人”和“当局署理人”形象的极大挖苦和精力损害。

作废农业税后,基层干部与农人群众的好处链条中缀,的体系体例还在寻觅之中

从XX年1月1日起至今,我国正式进入了所谓“后农业税时代”。比来几年,我国进行乡村综合变革的中心内容是乡镇当局机构变革、当地财务体系体例变革和乡村义务教育体系体例变革,变革的首要目的是构建“行为标准、运转协调、公平通明、清廉高效”的乡镇当局,使其由曩昔的“管治型当局”向“效劳型当局”改变。但在实践操作进程中,全国大大都省份首要基于减轻当地财务压力的思索,热衷于“撤乡并镇”、“兼并村组”和“减人、减事、减支”,而对若何包管乡镇机构变革后“高效运转”却迟迟没有树立响应的鼓励约束机制。还,不少当地在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政治风暴”中接纳“无情变革、不得迁延、不留过渡期”的强硬办法,对乡镇暂时借谐和暂时聘用人员执行“一概清退,不予赔偿”的政策,对乡镇分流人员辨别赐与30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贴,对“集中处置失落”的村干部不予赔偿;而关于乡镇、村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办公经费则由县级财务全额供应。如许就使“被排斥出局的人”与“挤进编制内的人”在心思上发生了宏大的反差。特殊是此次被清退失落的村干部曩昔承当税费征收义务重,支付劳动和汗水多,蒙受非难和辱没大,获得了解和报答少,但在离任后却背负一身的“三角债”(农户拖欠税费不交,村干部本人垫资完成乡镇义务,村集体再给离任村干部打白条),他们天然就成了在职村干部的的“敌对面”。比方,河南省在XX年下半年仅用3个多月工夫就撤并乡镇236个,兼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指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暂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仅此一项均匀每年可为省级当地财务支出削减20亿元左右(昔时的农业税作废后,村庄基层组织缺口资金29亿元,除中心财务转移付出18个亿外,尚需省级当地财务本身消化10.8亿元)。还,全省一致规则:较大的村的干部职数由本来的7-9人减为5人,较小的村由5-7人减为3人。变革中固然也强调“要把乡镇任务从曩昔直接手企业、抓出产运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烦琐事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指导、供应政策效劳、营建开展情况和维护社会不变上来”,但因为缺乏响应的配套办法和鼓励约束机制,目前的村庄干部居然不晓得本人“应该干什么”。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心、国务院把处理好“三农”问题提拔到国度微观层面来思索,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的严重计谋决议计划。当前,乡村公共物品的供应体系体例由曩昔首要依托农人本身处理转向以国度投入为主,全国约有1.5亿乡村中小学生享用免费义务教育,8.15亿农人参与型乡村协作医疗,4534万乡村坚苦群众享用最低生涯保证,乡村水、电、路、气等根底设备前提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党中心和国务院之所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首要目标就是经过调整国度与农人之间的好处分派关系,一方面让9亿多农人“疗养生息”,一方面试图缓解乡村基层党群干群“高度严重”的关系。但是,当时乡村一些当地面对的严肃实际是“乡村原有的基层组织系统收集毁坏了,村庄基层干军队伍闭幕了,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党员心灰意懒了”,乡镇当局酿成“守摊型当局”,村干部退步成“跑腿型干部”,村庄基层政权演化成了“一座孤岛”。由于,所谓的“乡土经济精英”,即那些在变革初期先敷裕起来并对本地经济开展有着必然影响力的人物,当前早已分开故乡走向城市开展和寓居,与同乡们落空了联络;所谓的“乡土社会精英”,即一些乡村文明人和宗族首领人物,曾充任过民间交流的中介人人物,现在要么体弱多病,要么不受村庄基层组织注重,再也不热衷于村庄内部的琐事了;所谓的“乡土政治精英”即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成员,在乡村基层社区治理和群众生涯中发扬指导、决议计划、组织、协调、整合的功用和效果的人也所剩无几。如当前河南省乡镇一级如许的人只剩下几十号人,村一级只剩下三五小我,单靠这些人去管理好中国重大的乡村社会可谓是“爱莫能助”的。在作废农业税后,我国乡镇基层当局、村级集体组织与农人群众之间的好处链条中缀了,彼此相互牵制、相互约束、主动调理的平衡机制掉灵了,的机制、体系体例是什么呢?我们当前还没有找到。

中国乡村教育调查报告

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乡村教育调查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 “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带着这一课题,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报两名记者走访了我省陕北、关中、陕南的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与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个层面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和调查。

这里为读者呈现的相关调查报告和个案解剖报道中反映出的问题,其症结就在于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期待。

空壳学校的典型性“样本” 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县城的教学质量好,家住红旗小学隔壁的白永霞将儿子转到了县城上学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涧县下二十里铺乡红旗小学只剩下了4个学生。

和很多西部县城的乡村小学一样,下二十里铺乡的书所乡村小学也不得不面对“生源荒”的残酷现实。

当生源一点一点衰减的时候,经受考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迟早的事,红旗小学的老师几乎都这么认为。

这所距离榆林市清涧县城约15公里的山村小学正在走向空壳。尽管学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学生的辉煌历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个老师10个学生的凄凉。落寞的学校空荡荡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记者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本想从升国旗开始,拥有对这所学校最完整的印象。

红旗小学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边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窑洞正对着校门,门框窗棂清一色地刷成了浅蓝色;窗户上没有镶玻璃,而是用白纸糊着;久经风吹,有的白纸已七零八落,有的干脆已被撕掉。

可惜,还是“错过”了升旗时间。上午7时许,学校已经开始上课。后来,记者才得知: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城里不同,孩子们每天7时到校,半小时早读,接下来上两节课,9时放学回家吃早饭;中午12时到校,3时半放学。

一间窑洞里传来了讲课的声音。教室门开着,一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男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用特有的陕北普通话向孩子们讲授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紧贴着讲台的一角,放着两排两张课桌,坐着3个学生。这个至少容纳40个学生的教室里空荡荡的。

男老师叫白随宝,今年56岁,是数学老师。5年前,他从沟口的梨家湾小学调到这里,就开始面对学生流失的残酷现实。5年间,学校的人数从起初的七八十个,减少到了如今的10个。眼看着一间间教室空了出来,白随宝的心也变得空荡荡的。

三年级教室里,3张课桌正对讲台中央竖着摆放着。11岁的任旭和比他小一岁的赵小宝在教室里坐着,有些不安。

这个班的3个学生那天少了一个。没来的学生叫贺贤,是数学老师刘祝兰的儿子。老师和她的儿子竟然都没来,任旭分析:“估计赶事儿去了。”“赶事儿”是当地人对参加红白喜丧事的称呼。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任旭较为安静,坐在那里东张西望,而赵小宝时不时走出教室看看,再转回来。

上午就这样过去。6个老师只来了1个,8个学生中的5个就像没了领头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访,这个学校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落寞。再后来,记者听说了一个更受打击的事情:上午并没有升旗。

学生没了学校秩序也没了

学生人数的锐减,打乱了这所学校本应有的秩序。就连上下课打铃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个14岁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贺露,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最大,他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其实,贺露应该读六年级。去年秋季开学时,本应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级的五六个同学都没来报名,只剩下了贺露一个。六年级这个班最终没有开起来,贺露只好回到五年级“重读”。对此,白随宝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绩太差”。

上午8时10分,正在教室里自习的贺露突然从教室里冲了出去,跑到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前,敲响了挂在树上的一个生锈的铁铃铛——下课了。“我是自己愿意打铃的。”贺露笑着,露出两颗兔牙。自从一个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块黑色电子表,他主动承担起了打铃的任务。“如果不打铃,就不知道啥时候上课,啥时候玩了。”贺露说。其实,学校以前有电铃,后来坏了,就再也没修好。

上午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没来,五年级的孩子只能回到教室里自习。另外两孔窑洞内,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几个孩子依然没有停止打闹。贺露似乎没法让自己静下来学习,隔一会儿就抬起手腕,看看几点了。

其实,和同龄人相比,这个14岁的小男孩眼中的学校少了本该有的东西,广播操已经好久不做了,缺少的还有家长会、联欢会等本该有的活动。

不过,经常去县城的贺露比他的同学见识广、本事多一点:他会简单地用电脑,还会打、玩游戏。

学校“单纯”地只剩下了上课。虽然每天安排了六节课,但孩子们开设的课程却极为简单。除了语文、数学等县上统考的科目外,美术、音乐等课程一概没有。体育课倒是开的,因为人数少,只好将全校的学生集中起来上,发给篮球、排球,或者任由孩子们在校园里嬉戏。

和城里的小学生不同,他们不用参加英语考试。因为英语老师一直请不来,本该三年级就开始的这门课程一直没开,考试也就自然取消了。

对于外面的东西,“差生”贺露还是有一丝向往的。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放假一天。后来,贺露听转到城里上学的小伙伴儿说,他们的学校在“六一”节办晚会,表演节目,羡慕得不行。

一部乡村学校的衰亡史

上午9时,放学了。白随宝回到宿舍,打开电蒸汽炉,加热放在里面的两个馒头和一碗小米红豆稀饭。那是他的早饭。

早饭是他从家里带来的。自从到外村教书,白随宝的日子就变成了这样:每天早上,他会带上老伴儿准备好的早饭赶赴学校,早上上完课在学校里热热吃,下午放学回家再吃一顿现成的。

从老师、学生和村民们的讲述中,记者拼凑出了一段红旗小学不完整的历史。这所学校建于上世纪60年代,村子50多岁以下的村民大多在学校里读过书。1976年,学校还办过一年初中。90年代初,学生人数曾多达400人。

可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学生人数开始逐年下降。XX年,白随宝调到红旗小学时,虽然还有七八十个学生,但已经出现了在校生大幅下降的隐忧,七八十个学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低年级一个班才三四个。

另一个让他们担忧的事实是:优秀的学生不断地向县城学校流动。XX年年,学生中还能发现几个好苗子;,考过全乡第一;但从今年开始,剩下的这些学生已经让他没了信心,“好学生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要么是实在太差的,要么就是家里穷走不了的”。

期中考试,贺露的数学考了50多分,全班第一,其他几个才考了三四十分。“瞧瞧,最差的学生如今变成最好的了。”白随宝说。而今,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只能靠回忆,才能拾起当老师的那份荣耀。

白随宝的家在清涧县下十二里铺邓家沟村,骑摩托车到红旗小学需要半小时。1974年,村里有个小学,还有七八十个学生,但“老师请不来”。于是,村干部找到了刚刚高中毕业的白随宝,希望他去教孩子们。

他应了下来,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10个工分,“顶得上一个好劳力”。再后来,不挣工分了,每月工资是30块钱,直到1994年转成公办教师,他的工资均在百元以下。

提起当年“人丁”兴旺日子,白随宝眼里泛光,“学生多了,就容易发现好苗子,哪个老师不愿意教好学生?”

一直以来,全县最好的初中——昆山中学都面向全县招收“重点班”学生。白随宝带毕业班,几乎每年都能考上一两个。最多的一次,全乡总共考进去了6个,其中4个都是他的学生。考上县重点班的学生,家长会请老师到家里吃饭,炒菜、喝酒,最好的要算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白随宝家里,至今保存着那些见证了他辉煌教学业绩的凭证。“学习标兵”,全县第一、第三的荣誉证书,“县模范教师”。最近这些年,他已经换了三所学校。而如今的这所,也不知道能待多久。

乡村新变化社会调查报告

一、移民背景

当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后,在广西中北部偏西的地方———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半的人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顽强的都安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压力。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冥思苦想,决策者们也惮思极虑,最后上下达成共识。贫穷的根源在于缺乏土地,要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必须把一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出去。

于是,都安人把目光盯上了国土面积居广西第五、河池第一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那里有尚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有六七十年代从都安逃难出去的自发搬迁群众,这些自发移民已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生活水平居中偏上。都安人一看到希望,说干就干,决定采取政府行为移民环江。要搬迁成千上万的人,谈何容易,地、县、领导慎之又慎,为慎重起见,1993年第一次移民时只安排XX人。据统计,到XX年,在环江的都安人已达8万人之多,在他们当中,有经商定居的,有部队专业的,有大学毕业分配的,有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后就地安置的,有组织调动的,绝大多数则是从60年代至90年代自发和政府组织异地安置到环江安家落户的。

二、移民安置场发展现状

(一)基本现状

从1993年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移民开始,都安人更加坚信异地安置是扶贫攻坚的一条重要途径。1996年便开始筹划大规模移民环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内完成4万到5万人的搬迁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得到广东省的对口帮扶下,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搬迁贫困群众3500人、11000人和30000人到环江安置,4万多移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当年就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第二、三年户户基本上建成砖瓦结构或钢混结构的稳固住房;第四、五年就全面完成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和坡改梯地的任务,且看下列一组数:

① 修建通往乡村道路76条,共320多公里,140多个居民点都通了路。

② 新建成水柜池1190个,总容量119556立方米,建成引水管道16公里,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③ 新建成学校35所,校舍为钢混结构或砖瓦结构,引进大批乡村教师,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④ 新建成卫生室25所,基本解决移民的看病问题。

⑤ 架通交压输电线路160公里,低压输电线路330公里,基本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用电。

⑥ 新建成沼气池1100多座,每2个农户当中就有1户拥有沼气池,且每年数量都在增加。

⑦ 坡地荒坡改为梯地5.3多万亩,人均拥有1.5亩以上的平台地。据研究人员对移民地的地质地貌分析:移民地地貌破碎,土地以坡地为主,但有相当量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土壤质地和结构尚可,有机质和氮含量相对丰富,但磷、钾缺乏,土壤酸度大;植被以先锋植物为主。最能吸引都安人的则是移民地拥有相当一大片的黑而薄的风化土壤,且很少含沙石,一坡缓着一坡,非常壮观。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的出都安移民之勤奋程度,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最令人动容的则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来自都安的各族人民,他们这种胸襟坦荡、海纳百川的精神,使环江民族团结形成良好的局面。

(二)已取得的成就

(1)以县党委、政府带头,落实好移民异地安置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大会战,其主要表现在:

① 征收当地多余的农田、牧场及荒地荒坡,分田分地,保证移民们的耕地需求。

② 修建通往各个乡镇的乡村公路70多条共320公里,保证村屯通路,并适当修好通往农田的道路。

③ 经过一系列的电改后,村民用电得到有效保障,并尽量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

④ 在安居建房方面,上级政府拨款给移民每户不少于XX元,主要用于建房买料,并提供大米、油盐、化肥等相当多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⑤ 在移民安置补贴方面力求到位,落到实处。

⑥ 林场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已建成爱山、黄冕等多个大规模林场,同时政府大力拨款为村民建起了沼气池,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农民们对水源林的用柴压力,又配合了上级政府的环保工作。

⑦ 从1997年到XX年等XX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坡改梯建设的任务,不断整治丘地,修建坡梯,有利于保持水土和肥力。

(2)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现状力求切合实际。

(3)牢牢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甘蔗、玉米、水稻等种植业,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同时加快长白猪的繁殖养殖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适当地发展水牛、菜牛、山羊、马等畜牧业。

(4)移民的迁入,带动本地,特别是激活了环江各乡镇企业的发展,拉动了乡镇市场经济,繁荣了交通沿线的各村庄。

(5)两种民俗地域文化趋向于融合。

(6)经过XX年的艰苦创业,都安人移民环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安人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化解了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局面。

(7)民族团结,在发展前进中巩固。

在环江境内,不管是毛南族,还是苗族、瑶族群众,他们除了会讲母语以外,大都会讲壮、汉语。长期以来,毛南族人民和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形同一家人。8万移民进来以后,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协调好当地农民与移民之间的关系。针对“移民小聚居,与当地农民大杂居”的特点,政府组织移民与当地村民共建家园,使他们形成了“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的利益共存关系,促进了团结。政府还帮助移民发展种蔗、种桑养蚕等家庭经济项目,组织他们劳务输出,使他们尽快富起来,从而消除因贫富悬殊而产生隔阂。同时,在处理问题时,公平公正,没有倾斜当地农民,使移民有如在家乡的感觉。据统计,从XX年到现在,环江当地农民与移民共同实施基础设施等合作项目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就有100多次(个),参加人员达10万余人次,境内没有因移民与当地农民磨擦而发生的重大案件。

(8)以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为实例的10周年移民模范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城南社区,建于1999年,204户1010名瑶族移民全部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贫困的大石山区。因为我有几个亲戚移民到那里,今年暑期回家时有幸能拜访到他们。XX年7月25日,我又一次来到了晒谷岭,那里面貌焕然一新,比5年前漂亮多了,眼前的景象简直让我刮目相看: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林环绕着这个美丽的村庄,水泥路连通到了各家各户,学校有标准的篮球场,整洁华丽的教学大楼和演戏大舞台。在甘蔗地里,不时可见蔗农们忙碌给甘蔗施肥的身影。在玉米地里,农民们正乐呵呵地整收着玉米。据亲戚介绍,现在照明电网拉到了每家堂屋,甘泉管引到了每户水缸里,房屋高度和巷道尺度基本统一设计建造,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整齐划一。XX年过去了,饥饿的感觉已经在亲戚的脑海里逐渐模糊。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晒谷岭的每一户人家都住上了砖瓦结构房,有了固定电话和手机,最近又添置了农用车和摩托车。据当地的村委介绍,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00元,80%的农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三)移民安置场还存在突出的问题

(1)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有:

① 少部分移民盖起了平顶房,大部分移民住进了砖瓦房,茅草屋遍布各个移民安置场。

② 农民整体收入和个人收入不够多,与本地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③ 投入多产出少已经成为移民的心头之痛,特别是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化肥农药价格猛涨,严重地影响着移民的生产和再生产。

(2)饮水问题拯待解决,一些移民安置场相互争夺水源十分严重。以环江县长美乡的东合安置场为例,当地水源非常短缺,人畜家禽饮水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在每个移民点建起了一至三个水池,但在其施工的过程中严重偷工减料,从根本上说建起饮水工程就是一种形象工程,特别是到了每年的旱季时,饮水就更加困难,一些移民点因争夺水源而口枪舌战,反目成仇,矛盾重重。

(3)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有:荒坡荒地过度放牧及垦植,坡地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林面临灭顶之灾,个别水源出现了断流现象,每每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坡地坡改梯烧伤面积迅速扩大,坡地出现了“突头”的个数持续猛增。

(4)农村医疗体系还没健全,医疗保健还待完善。主要表现在:

① 移民安置场卫生所不健全,农民就医看病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乡镇卫生所远离各个移民安置点,村民看病就医极度不方便。

② 猪瘟病每年都会在每个安置场发生,疫情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甚至席卷全场,村民损失惨重,到目前为止猪瘟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灭,一旦蔓延,防不胜防。

③ 村民卫生设施不够好,房屋通常是一屋住人,隔一屋放养家畜,农民卫生意识不高,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5)乡村教育仍然很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但移民文盲半文盲学生大有人在,就读高中的学生不多,每个移民安置场平均就读高中的学生有10来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少之亦少,其中东合场有4人,羊建场有3人,晒谷岭有3人。

② 乡村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当地教师,在教学上语言障碍常常困扰移民适龄学生,使得移民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影响了以后的发展。

③ 农闲时赌博之风盛行,这种好赌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一些小学生和初中生还参与了六合彩等赌博活动,甚至有的干脆不读书回家赌博了。

(6)一些移民安置场交通不够便利,且路途遥远,移民上街赶集还很困难,路基塌方成片,交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安置场的经济发展。

三、针对现状引出对问题的思考

贫困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可以改变历史,都安人是勤劳勇敢的,是不被困难吓倒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很少与外界交往,但他们渴望同外面的世界交流。他们虽已移民环江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环江人,但骨子里还是充满“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之气魄的都安人精神。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发现有问题就要好好把握去解决问题。

因此我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优先帮扶特困群众,鼓励发展农业,奖励务农工作有突出的带头人,同时要努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实施教育人才培养“a”计划,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来自都安的移民们,在勤劳勇敢的前提下,努力建设好自己的新家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借鉴附近模范安置场的成功发展经验,尽力地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原因,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共同富裕。

四、总结

在都安大石山区,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曾经给一个“穷”与当地村民长年相伴。自从1993年开始,河池市委、政府作出了将大石山区特困人口异地安置,帮助其脱贫致富的政策决定。在此之后,环江的毛南族、壮族等同胞敞开胸怀,慷慨让出了30多万亩的山坡土地,共接纳了来自外县的移民8万多人(其中都安人居多),一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接纳如此多的移民,在全中国绝无仅有!这也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各族人民的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一个世纪的搬迁,一个个创举,都安群众真的了不起!他们从大石山区的深山底层,一跃跨入到了小康俱乐部的行列,这个奇迹应该载入世界反贫困反饥饿的史册。

回望昨天艰苦的创业路,但愿看到今天的富足生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学会感恩,学会反思。都安人在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绩引以为荣,作为一名来自移民安置场的大学生,我对都安移民的发展之巨大变化感同身受,对生活在环江的都安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身感自豪。当然在现阶段安置场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我相信在河池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充分发挥都安人的聪明才智,让“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永远成为其奋斗拼搏的一个良好助堆力,在环江的都安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乡村诊所调查报告

“盛秀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我们本小区的一所基本医疗服务中心,由最基本的日常病情治疗小诊所,为本地职工免费基本检查,划价,开药等部分组成,是小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在这次的调查过程中,首先是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其次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咨询了各位坐诊医生,向他们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所需要的帮助。

社区卫生服务站就位于社区的中心地带,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所需。当他们遇到了普通的病症或是想要开处方领取常用药品时,只需携带他们的职工医疗保险卡即可。首先可以先咨询当天的坐诊医生,就病情和不舒服之处与其做一个交流。随后可带上开好的处方划价取药即可,如有需要通过打点滴等小型治疗方式解决病症的即可在本社区服务站进行治疗。其内容与方式还是比较方便,易于老百姓操作的。

接下来我也和其中的一位坐诊医生了解了本小区的某一项重要病症的基本情况。

据悉,尘肺病是危害我国移植工人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卫生国际部对基因全国职业卫生我国情况的最新通报。截止XX年,我国内科尘肺病累积病例581377名,其中仍存活患者442200例。其他资料报告,全国特别还有60万左右的可疑尘肺病人硕士,不含还没有统计在内的散布在医疗社会上(小矿山等)尘肺病患者就已达百万之众,仅XX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2248例,煤工尘肺和矽肺共占85.6%,发生于煤炭系统部委的尘肺病患者占47.6%,年内死亡的尘肺病患者2343例,每年尘肺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0亿元,同时自然在创始人国内外还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

从行业的尘肺病情况看,煤炭系统评委是尘肺病的重灾户,其病例约占主任全国总例数的40.5%(23.5万例),面对知识众多的现有患者,企业特别是历史包袱较重的煤炭行业,比如我们所处的大同矿务局现患就达7000人左右,在企业下放,结构调整中面临很大困难情况下,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同时还有许多尘肺患者已与用人单位脱离,成为社会上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因此此病症成为我们当地不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卫生服务站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尘肺患者场表现的症状有胸闷,胸痛,咳漱,咳痰,劳力性呼吸困难,易感冒,呼吸功能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每隔数年病情还要升级,合并感染,最后肺心病,呼吸衰竭而死亡。

作为小的卫生服务站,因为自己的医疗设备毕竟有限,所以只能做到小的基本检查,起到一个“及时发现,及时督促治疗”的作用,也为矿区的工人提供了保障。

本卫生服务站还定期为小朋友们提供免费接种各类疫苗的服务,使小朋友们既获得了方便,又从小就获得了身体的安全保障。正如横幅所言“关注儿童健康,关怀儿童成长”。除了为小朋友们服务,还有就是为成人的小区百姓提供日常的体检,比如量血压,抽血检测各项身体指标是否正常等等,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给出良好的建议到大医院进行深一步检查,使大家在放心安全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最后,医生也向我介绍了卫生服务站的近况,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服务站的人数,设备还有所欠缺。平均是一个医生要分管几千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设备也是建设和更好发展本小区卫生服务站的前提条件。全体服务站工作人员也是竭尽全力在原有的设备和条件下为老百姓服务的同时,向上级反应请求援助,请求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提高。同时,他们也常作为本地区的代表参加一些更大型的医疗会议,在学习大医院的新观念,新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向他们反应本地区在近期出现的常见病症,一同探讨好的解决方案,并定期调配专家级医生为小区百姓进行免费坐诊,更好的了解本地区人们的健康状况,也更方便上级调配资源来缓解我们的当地之需。

作为一学生的我有了更大更明确的奋斗目标。至少让我明白不论是大地方,还是小地区,都会有那么一群身着白大褂的人,在默默的为每一个生命服务,这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重大使命,不论是职务的高低,还是地域的大小。那作为我们医学生,未来必定就要担负起这样的使命,所以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学好专业知识,以一颗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心态走接下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