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2020年12月27日03:35:54

水,是众所周知的生命之源,没了她,便没有了人类,更没有动物、植物。有人说:“我们地球的水资源不是很多吗?干嘛还要节约?海里的水,随便喝一些不就行了?”是的,在从前我们地球的淡水资源很丰富,比如湖北的几千个湖泊,就够我们世世代代喝的了,但是改革开放后,他们为了加大耕种的收成,竟然不惜把几千个湖泊给填平,现如今那里的存湖量仅仅是原来的4/3。而且原来的树木繁多,将落下来的雨水过滤后形成湖泊。但是这些好朋友被我们人类一一砍掉,水资源一点一点减少。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水源,不仅为了我们的家园,更为了我们自己。

一、调查

对于校园水龙头是否拧紧的调查

二、结论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水龙头不拧紧,是水资源浪费的一个生活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分析与讨论

根据以上的调查,我觉得,既然学校的水龙头都没有坏,那么为什么不将它拧紧呢?偏要将它开那么一小点?你只需要稍一用劲,它就不会再“流泪”。知道吗?一个水龙头不停地滴水,15分钟,便能浪费掉200ml水,每天就会浪费掉近20l水,一年就会浪费掉7.3吨的水,不要不相信,听说过聚沙成塔这个词语吗?就算是一滴水也要节约呀!如果我们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十滴水,那么我国一天就能够节约260吨水,一年就能够节约94900吨水啊!这能救活多少条将要渴死的人啊!

另外,有些地方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也没有人管,我也不知道当地的政府有没有管过或者说过。

四、建议与措施

1.要利用电视、电脑、报纸、书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全国乃至全世界严重缺水的现状,不要再误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不要将水当成福利来随意地浪费。从而曾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改善管理体制,不要从卖水中获得利润,加大水资源循环使用的意识,不要再肆意浪费!

3.各单位要制定措施,限制司机洗车的次数,教育司机要自己用水桶盛水洗车。不要再去洗车店里去洗。

4.及时维修一些将要坏掉和已经坏掉的水管、水龙头等。还有减少工业排放量,改进工业技术。不要再污染更多的水源。不光为了我们的家园,更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了河源地区的真实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黄河河源区的基本概况

黄河河源区是指唐乃亥以上地区,流域面积为121972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至玛曲区间和玛曲至唐乃亥区间。

该区域内有高山、盆地、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冰川及多年冻土地貌。由于外应力作用,特别是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水流、冰川、持久强劲的风力等影响,不断对流域表层物质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地貌景观。

唐乃亥站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狭谷和川地相间,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水系河网发达,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有23条之多,大部分支流未设水文站点。该区中部左岸自东向西横贯着山高坡陡、终年积雪的积石山山脉,与南部岷山相抵,迫使黄河干流围绕积石山的南侧、东侧、北侧流过,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弯。

黄河河源区内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部黑河、白河流域的700mm以上逐步递减到源头区扎陵湖与鄂陵湖一带的300mm以下。区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204亿m3,占黄河流域(不含内流区)水资源总量的28%,为黄河流域的重点产流区之一。该区内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由于该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区内工农业耗水量只有2.0亿m3左右。位于青海省xx州xx县境内,1998年4月开工修建了小型径流电站一座,站坝址在鄂陵湖口下游17km处的黄河干流上。单台机组已于XX年12月运行供电,运转平稳,另一台机组也可望近期安装发电。

该电站为坝后式电站。建坝后形成与鄂陵湖相连的平原水库,水库总库容达25.07×108m3,调节库容14.6×108m3,总装机容量为2×1250kw,年平均发电量0.175×108kwh,正常库水位情况下库区面积达657.7km2,最大坝高18m,坝顶长1521.63m。坝区平均海拔4260m,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发电管、厂房、升压站及变电工程等部分组成。总投资达8195万元(含调整概算投资)。

黄河河源区主要有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0%以上。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2.3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畜牧业基础薄弱。

黄河源头玛多以上地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黄河源头区流域面积2.1万km2,干流长270km,河道比降为1.2‰。该区属于高寒气候,地形相对低洼,排泄不畅,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泽湿地。位于区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达1136.8km2,扎陵湖平均水深9m,鄂陵湖平均水深17.6m,两湖水面海拔4260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淡水外泄湖。这里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无绝对无霜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4.6mm,蒸发量为1367.6mm,多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1℃,最低气温达零下53℃,大气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冰期长达近7个月,全年为取暖期。由于黄河源头区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决定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分布以大面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及沼泽类草原为主。牧草地占土地面积80%以上。本河段河谷较宽,地势平缓,草滩广阔,滩丘相间,无明显分界,相对高差小,对径流的调蓄作用显著。

玛多至玛曲区间,流域面积6.5万km2,黄河流经山峡、丘陵、平原,右岸水系发育,最大的两条支流白河、黑河位于流域最南部,源头水系发达,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和沼泽地带,植被较好,蓄水能力强,是黄河上游的主要产流区,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00-874mm之间,多年径流量140亿m3,素有“黄河上游蓄水池”的美称。

玛曲至唐乃亥区间,流域面积3.6万km2,河道切割较深,地形复杂,水系较发达,右岸的切木曲、曲什安河发源于阿尼玛卿冰川,冰川面积约192 km2,每年融雪量约3.5亿m3。区间植被较差,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620mm之间,多年径流量57.2亿m3。

三、调查见闻

此次黄河河源区调查历时15天,调查从兰州开始,途径玛曲、若尔盖、唐克、久治、达日、玛多、牛头碑、唐乃亥、龙羊峡到西宁,由海拔1500m到4700m,调查了沿途的下垫面变化、牧区放牧、源头支流、湖泊、沼泽、湿地、水库及11个水文测站断面、测验设施设备、职工工作生活、吃水工程建设等情况。

1、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

河源源头区的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据了解,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草场尚无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沙化现象更趋严重,在靠近黄河岸边的植被,因黄河水长期侵蚀,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流沙层,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塌陷沙滩。位于黄河源头的xx县,素有“千湖”之称,全县有306万亩的水域,占全县面积7.38%,湖泊众多、星罗棋布,90年代初全县有大小湖泊4077个,但是,目前已不到XX个,萎缩过半。两大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近年平均下降了2m,湖面周边到湖中心的距离平均萎缩30m。

沿途可见,天然草场有相当部分已经变得非常稀疏,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沙化,xx县鼠害严重,鼠洞遍地皆是.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确实严重,走访xx县的牧民,他们的牲畜不如70~80年代的十分之一,生活已变得贫困。从河源地区现状来看,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另外,黄河源区卡日曲盆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与植被沙漠化现象。

2、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km2,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湖泊淤积萎缩、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下垫面自然因素,黄河源头区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色的河”,河水浑浊,红色泥沙很多,原因是存在大面积的第三纪地层裸露,植被覆盖度低;早期(更早新世)湖底沉积物暴露于地表,固结程度低。这样的下垫面条件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地表径流流经该区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当其进入扎陵湖后形成较强的水下泥沙流,经初步滞流、沉积、净化,再流入鄂陵湖,水中泥沙自然减少。

也就是说,扎陵湖起到一个初级沉淀池的作用,对鄂陵湖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扎陵湖比鄂陵湖消亡速度快的原因。第二是气候因子,黄河源头区雨热同季,降水相对集中,为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6~9月为雨季,同时也是河源的高温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无论是对于基岩区还是对于第三纪地层区的水土流失,都极为有利。第三个原因是人类非法采金,河源地区本来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但是近期受经济利益驱使,河源区存在大批的非法采药采金者,这一行为一方面破坏了微地貌,改变了地表径流路径,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增加了岩石的裸露程度,在地表径流和风力作用下,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在采药采掘挖金的过程中,人为的不间断地用强度远远大于降雨强度的高压水流冲洗沙砾地面,直接增加了河流中的泥沙。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河源产生大量含沙量很大的地表水进入河流和湖泊,淤积后形成三角洲,湖中水量减小,河床升高,加速了河流湖泊的消亡。

3、径流量明显减少

随着黄河河源区经济发展,河源区农牧民及外来人员超载放牧、过渡采药,挖草种粮、非法采金等人类活动影响以及降雨减少、鼠害泛滥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已出现了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减小、草场退化、沙化、下垫面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等现象,来水量逐年减少。据统计,XX年黄河源头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了2748.53km2,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致使对地表水的补给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进而造成黄河源头区断流频繁发生;同时,由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了河源区土壤含水层厚度变薄,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下垫面蓄水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改变,原有水循环模式也发生变化,60年代,最大5个月(6~10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1.7%,枯水期7个月(1~5月、11~12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8.3%,而1998~XX年,最大5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2%,枯水期7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8%,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比60年代增大了11%,说明近几年径流主要在汛期产生,非汛期径流逐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河源区水资源紧缺,这也是近几年黄河源头区连续在枯水期形成跨年度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4、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次调查沿途不少地方可见部分草场已经隔离、禁止放牧等标志也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为了维持草场生息,避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不久前,xx县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青海省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的地方法规,如封山育林、全省全面禁止开采金矿、限制采药等等,黄河源区的沙化现象已经开始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重视。

5、站网密度严重偏稀,满足不了控制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变化的需要

纵观河源区的水文站网情况,确实存在着水文站网的严重不足,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站网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目前,黄河源区观测站网存在以下问题:密度过稀,且布局与结构不合理。密度过稀主要表现在站点少,所测数据不能反映整个面上的真实情况,据统计,唐乃亥以上现有水文测站18个(包括省区站),按国际气象组织wmo指标,黄河源区最少应有水文观测站25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关键点未设站,如扎陵湖以上缺少降水和气温的观测资料,难以解释径流减少的原因。特别是黄河源头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仅有黄河沿一处水文站,对近几年的断流现象,是很难作出深入分析和揭示断流原因。,站网结构不合理主要也表现在一些站观测项目不全,有的测站只观测水位或流量资料,而没有降水或泥沙等等。近期源头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入扎陵湖的水流含沙量增加,但是却没有观测站观测含沙量的变化情况。

6、水文测报手段落后,急待升级提高

受黄河河源区高寒缺氧、科技发展水平与当地社会环境等因素限制,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测报水平低,手段落后。唐乃亥以上大部分测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基本是建站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年久失修,多数测站设施设备已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报废年限,但仍在“超期服役”,且人为破坏严重,有些测站虽有一些更新改造,但水文测报技术含量低、时效性差、精度低、测洪能力低下,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且主要是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如水位观测仍采取传统直立式水尺,人工读取,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水情报汛信息传输方式主要以短波电台为主,传输环节较繁,误码率较高,时效性差。

7、测验人员生活十分艰苦,急待改善

生活条件艰苦。黄河河源区测站都在海拔3000m以上,其中黄河沿等水文站海拔在4000m以上,人烟稀少,水文职工常年驻守在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当中,同时还要长期忍受着饮食与文化生活单调、远离都市、村庄和人群、与人交流困难、安全得不到保证等困难,况且工资待遇和当地政府以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相差较大,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河源区的广大水文职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不仅落地生根,长期坚守在水文勘测一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而且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依靠简陋、落后的设施、设备,在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水文情报拍报、水文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研究河源区水资源变化规律、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水文精神,这种水文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河源区职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相比相差较大,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同档偏低300~500元,主要原因是艰苦地区津贴、误餐费等很多地方性政策补贴没有执行,一线职工外勤补助仍然沿用90年代初的水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待遇问题确实是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吸引外来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种政策性非常强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争取早日从政策上给予落实解决,另一方面在目前情况下,也确实需要基层的领导同志多从正面引导,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上多作文章,稳定职工队伍。

四、关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及水资源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通过对河源地区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调查所见,河源地区近些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经走访当地有关人员并查阅大量资料,基本认识是,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源区有不少河段一级阶地土壤主要为沙质土和沙壤质土,这为首曲地区沙化及草原沙化提供了丰富沙源。

2)降水减少,气温升高。以xx县为例,该县近20年来降雨量一直偏小,1967~1987年间降雨量平均为615.5mm,1988~1997年降至530.2mm。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的0.9摄氏度上升至目前的1.1摄氏度,年均大风日数从80年代的24.0天升至目前的25.7天,全县的气候特点开始从干冷、大风向干暖型转化,受此影响,全县的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3)人畜急剧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以前黄河源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黄河源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超载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还有挖草种粮的现象,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例如,xx县20世纪50年代有各类牲畜24万头只,60年代为33万头只,70年代为45万头只,80年代达到64万头只,1998年这个数上升到70.53万头只,牲畜数是60年代的近3倍,同时目前牧民人数是60年代的2倍以上。人口和牲畜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超载放牧、毁草种粮、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近年来随着草原沙化现象的加剧,xx县曼日玛和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牧民,16.8万头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

4)采药滥挖破坏植被。河源区是虫草、贝母等重要中草药的产区,每年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采挖中草药,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5)水资源紧缺造成草场加速退化,在退化的草场上,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草原主要虫害也在局部地区成灾,草场上老鼠成群,鼠洞遍地,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hm2,鼠兔密度高达为412只/ hm2 。老鼠夏天吃草、冬天啃草根,使原本葱绿的牧场变成了“黑土滩”,许多草场逐渐演变为沙化区。据统计,黄河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 hm2,占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3000万亩,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甘肃xx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达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8.1%。黄河源区有50%多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

2、导致水资源减少原因复杂,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源区各站的径流量也在不断的减少,特别以源头区最为突出。黄河源头区断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有发生,说明有其自然原因。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断流现象愈演愈烈(详见表2),经统计,黄河源头区黄河沿水文站1950~1999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5亿m3,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为4.33亿m3,比多年均值减少了42%以上。而1995年以来减少更多,XX年的径流量仅有0.2亿m3,减少了97%,近几年径流量情况见表3。

气候变暖也是影响径流减少的原因,黄河源区的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上升,从河源区玛多、达日、兴海三个县(均匀分布于河源区)的多年气温变化过程也可看出,河源区气温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气温的升高引起蒸发量增大,导致径流减少。

黄河源区的降水量情况见表4,黄河沿站九十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减水量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吉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有玛曲减少8.2%,唐乃亥减少2%。可见,河源区降水没有发生突变。因此,从降水方面无法得到径流如此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针对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及近年来径流大量减少的现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问题,即是河源区的水资源减少,还是径流减少?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径流减少、还是因径流减少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这是研究黄河源区生态与径流关系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加大观测和研究力度。

3、应加快河源区的水资源监测现代化建设步伐

长期以来,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水资源变化趋势,特别是断流成因的研究因缺乏必要的水文信息而无法开展,同时,黄河河源地区因气候、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常规水文观测难度也很大。

及时、准确、可靠的进行有关资料的监测,是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分析、研究、预测的基础。为了适应当前河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监测系统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完善测站的布局以及新的测验方案。

黄河源区是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但水资源减少的真正原因尚未查明,为了研究水资源变化的原因,提出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亟需加强河源区的水资源监测工作。

1)完善站网体系

从河源区站网布设的情况看,早期设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该区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黄河源区的水文情势、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1998年出现首次跨年度断流后,位于青海省xx州xx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已连续3年出现跨年度断流现象。连年出现长时间断流的现象在黄河源头干流的水文记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由于站点稀少,水文监测的空白区较多,许多地区仍处于无资料地区,人们对该地区的水文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还仅限于一般性的表述,缺少客观、定量的直接数据,直接影响对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客观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国家应加强对黄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完善站网体系,建立黄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科学研究基地,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黄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治理对策,让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恢复其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无法驻守观测的地区,采用现代空间采集手段,获取各种水文信息是可以实现的,在其他有条件设站观测的地区可根据需要增设部分专用站点,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建立无人值守的水文及雨量站,适当增加地面水文站网密度:由于河源地区河流水位流量关系比较稳定,可设立若干水位站,采用卫星传输的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至中心站,中心站根据野外巡测队实测的流量,建立水位流量关系,确定的各站水位流量关系可转换成流量资料;降雨资料的收集可采用类似的办法,建立若干遥测雨量站通过卫星传输至中心站进行资料分析处理。

(2)利用3s技术与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监测水情雨情:目前,3s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对大尺度的气象、环境、植被等信息的连续监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利用3s技术收集黄河河源地区的水情雨情旱情及下垫面等信息已成为可能,它可以弥补水文、雨量站网的不足,充实水文水资源的信息量。

(3)建设监测水量(生态)变化的专用水文站:针对河源地区水资源锐减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立若干用于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站(这些生态站可观测水位、降水、气温、风速、风向、草场生长等)和用于监测水量变化的专用水文站。

(4)大力开展巡测:目前,河源地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不宜坚持驻测,应根据其测验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巡测。

河源区开展巡测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水位~流量关系相对比较稳定;二是各站流速不大;三是水位变幅小,洪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巡测;四是泥沙含量低;五是人口稀少,便于仪器设备的安装与保护;六是河道冲於变化小;七是交通条件正在改善。

2)适应环境,改善测验手段

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测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目前主要的测验方法是:水位主要采用人工观测,极少数站采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流量主要采用流速仪法施测,缆道以手工操作、测船、吊箱测验为主,大洪水采用浮标法施测,测验方式采取驻测、巡测、间测相结合的方式;含沙量采用横式采样器人工取样,根据含沙量大小用置换法或焙干法天平称重处理;降水量汛期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非汛期以人工观测为主。水情报汛主要采用电台和程控电话两套通信手段,水文站直接向勘测局报汛,勘测局与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实现了网络连接,水情信息通过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向黄河防总和国家防总报汛,水文资料整编主要在勘测局进行。

经过近几年来国家水利基金、国债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委水文局已对黄河河源区部分测站的测验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建吉迈、玛曲等站6条测船,更新改造了唐乃亥站半自动流速仪测流缆道,建成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机关局域网等。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五、建议

1、开展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监测模式研究

近些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黄河源区的水文情势、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的水文站网及观测设备已不能满足现状水文水资源特点等的要求,所以需要加密、科学规划水文观测站网,改善测验条件和手段,实现水文站网建设现代化。

通过进一步收集河源地区的水文水资源、地理地貌、卫星遥感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根据河源地区站网现状,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有关规范,进行水文、水位、雨量、生态站网布设规划工作,并据此进行监测模式及技术措施的研究,可望解决河源地区水文站网存在的代表性不足,其所观测的资料难以客观的反映该区水资源现状的真实情况,从而给研究工作及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调度决策工作带来困难的问题。本项研究工作将根据需要与可能,力求用最小的站网密度和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水文资料的代表性问题,以促进河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并为全河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水文仪器,提高自动化测报水平

以水位、降水、蒸发、气温等信息自动采集为主的水文信息采集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外已生产出在汛期、冰期(河流完全封冻情况下)都能使用的水位自动采集的仪器,如压力式水位计、气泡式水位计、电子水尺等。应根据河源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引进或研制开发国内外先进的水文测报设施、仪器、设备和先进分析技术,改变测报工作模式,提高自动化测报水平

3、加强水文规律、径流变化原因及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

目前,关于黄河源区水文规律、径流变化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一项空白。随着源区形势的变化,出现频繁断流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因此急需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于黄河源头区水文规律及径流变化原因的研究,前面已经说明,黄河源区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径流量大幅度减少,是其自然规律的反映,还是生态环境恶化所致,这是世人所关注的问题,此问题的科学结论将直接影响国家及我委对诸如南水北调、黄河水量调度预案的决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黄河源头区水文规律及径流变化原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黄河源区的径流组成、各种径流所占的比例、近期降雨特性变化、降雨径流关系及气候与下垫面的变化对产流规律的影响、降雨径流的变化趋势等,从而确定黄河源区径流大幅锐减的真正原因。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则主要研究生态环境恶化与河道断流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确定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保护、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防治黄河源区断流提供技术支撑。

4、进一步改善河源地区水文测验条件,为水文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前面已经介绍了河源区水文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我们感觉河源地区条件艰苦,长期工作在这里的广大水文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了劳动,长年高寒缺氧、生活质量低下、工作环境恶劣,使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容貌都过早出现衰老。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使我们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为黄河的治理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们的付出应值得关注,我们应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河源地区水文测验工作的延续性。

5、定期进行河源地区科学调查

随着黄河流域环境的变化、气候干旱、国民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等因素,黄河河源区的水文水资源情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源头区断流频繁发生、断流时间增长等。河源区是黄河主要产流区之一,河源区水资源减少一方面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给当地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直接造成了黄河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加重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对黄河下游河道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河源区无论是水文情势,还是生态环境的变化都非常快,定期进行河源地区的调查有利于及时了解河源地区的基本情况,研究相应的对策,为河源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为了使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环保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会组织了一次水质调查勘测活动。在环保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对萍水河水质进行了勘测,对萍水河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更深的了解,并向沿岸居民及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采访。

据近几年调查,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为3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然而,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中国已被列入世界上13人均水的国家之一。

一、 我国淡水污染概况

随着人口人增多和污染的增加,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江、河、湖、水库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做饮用水源,城市中 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使七大水系和主要大淡水湖泊都受到污染。东海、渤海、黄河和南海四大海域的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污染普遍超标。

二、 萍水河概况

萍水河是我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它源于杨岐山,有多条支流汇入,中部贯穿整个萍乡城,流域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它是萍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

三、 关于萍水河水质问题调查。(访谈录)

针对萍水河水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记者:您好,我想问您一些关于萍水河的问题。您以前见到的萍水河怎样?

路人:河水清澈,可以洗衣、洗菜,还可以洗澡。萍水河历史上曾经是一条水上交通运输通道。

记者:现在的萍水河呢?

路人:河水水质明显变差了。有些地段可以看见水上有一层油脂,河上还浮有许多垃圾。河道变窄,水变浅。

记者:您认为导致今天萍水河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路人:附近的从们向河中倒垃圾,排放污水,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记者:您好,能否问您几个问题?现在的萍水河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住在河岸居民:原来水更清,河沿岸环境好,现在河上经常漂流着垃圾。夏天蚊子多,臭味熏天。治理后,情况有所好转。

记者:您认为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居民:一些人环保意识差,向河里倒垃圾。沿途工厂、矿山、农田的废水排放。

记者:打扰一下。请问您对现在萍水河的看法?

钓鱼者:河水混浊,鱼也没几条,我坐了一上午,都只钓上几只小鱼。

记者: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钓鱼者:可能与乱排放生活和工业废水有关。

接着,记者一行人来到了市环保局,对相关领导作了采访。

环保局方面表示,将会在以后的治理中,(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和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2)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对排污未达标的企业限期整改、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坚决取缔。实现无毒、无害排放。(3)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自觉爱护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萍水河是萍乡的母亲河,将它治理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希望在不久将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条洁净、清澈的河流。

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的调查报告

xx市xx县位于xx海湾西南岸,海岸线102公里,拥有广阔的浅海滩涂1000万公亩,养殖面积67万公亩,盐田面积333万公亩,丰富的海水资源为 xx县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以盐业生产、盐业化工为主题的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已越来越成为xx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税源,给当地财政带来的丰厚的回报。据统计,以鲁北化工、埕口盐化等为代表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提供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20% 以上。为理清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环节提供的税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今年年初该局按照市局的统一安排,结合全省地税系统xx“质效年”活动,组织力量下到盐业生产企业第一线,对整个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制定了初步的税收征管意见。

调查过程中,该局主要对鲁北盐化项目和埕口盐化项目做了典型的剖析,采取了检查帐目、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的形式。海水“一水多用”的总体情况是:海水(2~5°be′)首先用来养殖,得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中度卤水(12~15°be′),用来自硫酸系统的so2 、氯碱系统的cl2作原料提取溴素,并生产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卤水在24°be′时,副产的盐石膏去制硫酸和水泥;卤水在26.5°be′时,结晶得海盐、并精加工生产加碘盐等;排出的苦卤继续利用,提取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

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环节涉及的税收分析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xx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xx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 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xx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xx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xx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 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xx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xx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 1.8亿元,xx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 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 1.2~1.6吨原盐。xx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 “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三)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海水综合利用过程中,养殖、循环利用等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这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盘活企业经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四)大力培植涵养税源。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源为依托,盐化养并举,科学拉长产业链,一水多用,充分发挥税收的扶持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级卤水化工项目,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海洋化工基地、海水养殖基地和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