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基础教育调查报告的现状

2021年01月03日07:21:28

一.领导重视,科学决策,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热情,使宁乡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教育二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

一是作到教育工作“三个纳入”、“三个优先”、“四个到位”。即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在落实干部职工的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到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作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实行议教制度,主要领导实行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各类教育领导机构健全。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委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讨论几次教育工作,及时做出有关决定和意见,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县人大、县政府每年都要安排教育视察和主题审议。各乡镇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期目标,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筹措、校舍维修、代课教师待遇落实、成人教育计划等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年终有由政府牵头,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教育、财政有关部门参与统一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罚,从而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下乡检查工作,都能坚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帮助学校排忧解难的良好风气。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承包制,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全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县、乡两级管理,县、乡、村三级办学体制。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实施“两基”工作以来,积极推行乡、村包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校共包普及率,学校包毕业率的“四包”制度和“两基”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素,使普及九年教育具体指标到乡、到村、到校,责任到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具体工作中,坚持“动态管理、提前介入”的原则,抓住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等关键指标,全面落实了四项保障制度。首先,落实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各乡镇政府向适龄儿童家长发送 《入学通知书》,对个别不能及时送子女上学的家长,采取上门动员、说服教育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其次,落实初中就近划片招生制度。每学年开学前,根据各乡镇初中办学规模,要求各乡镇初中实行统一划片就近招生,划片情况具体落实到村、落实到组、落实到社区,确保乡镇95%以上的适龄儿童和县城100%的适龄儿童按时升入初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初中办学规模,尽可能做到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按时升入初中。近三年,全县先后调整撤并学校111所,初中扩班100多个,扩招学生7000余人。第三,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制度。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控制在校学生辍学流失。2001年至2011年,全县共争取国家“两免一补”经费1552.3万元,受益学生28.97万人次,其中免杂费资金355.9万元,受益学生11.7万人次;免费教科书资金1157.7万元,受益学生28.97万人次;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38.9万元,受益学生6000人次。2011年,省上下达全县免学杂费资金2468万元,其中农村小学年生均150元,农村初中年生均200元;县镇中、小学生均180元和230元。享受免费教材贫困家庭学生8.3万人;下达安排公用经费382万元,其中小学年生均24元 ;初中年生均32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12万元受益学生人,以上三项(不含免费教科书)共计3262万元。为了使“两免一补”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宁乡县“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就贫困学生的界定、资助资金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第四,落实“一费制”收费制度。加大了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加强了学校常规管理,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抓好领导班子配备。重点是校长的选拔和培训,逐步把一批职业道德较高、富有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分期分批对六年制以上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中培训,选送初、高中校长到省、市学习、挂职锻炼,校长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目前在任校长从年龄上来讲,高中校长平均48岁,初中校长平均42岁,小学校长平均35岁;从学历上来讲,高中校长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0%,初中校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小学校长具有中师以上学历的占98%。

其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宁乡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从学校管理、校长队伍建设、师德培养与建设、毕业分配、教师调动、教师培养与培训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

二是制定了《宁乡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优先提供进修、函授等机会。先后组织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551”教师骨干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7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9.1%、85.9%和57%。

三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针对全县学龄人口高峰期到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县政府克服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近三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079名。四是打破用人常规,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来宁乡任教。

第三,关心教职工生活,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生活地位。

在宁乡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怀教师。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教师入党;给有30年以上教龄的800多名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先后20次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800多人次;有100多名教师被选为全国、省、市、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先后集资修建了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7个教师住宅小区,解决了1000多名教师的住房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从2001年10月开始,宁乡作为全省6个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之一,率先实行统一发放,杜绝拖欠。通过上述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了以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冉树苍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为代表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有方、效果良好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一是保证经费投入。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国家投入、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县乡财政筹措、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2002、2003年两年间全县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8124.4万元;2004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5000多万元,2011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6000多万元,四年间共投入学校建设费用近2亿元,这在宁乡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2001年,组织实施投入2349万元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建筑面积44904平方米;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每年下达资金617万元,五年共计3085万元;近四年,共完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等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对3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或新建;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总投资2930万元的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规划对40所中小学、进行扩建。

三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自2001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全县校舍面积由42万平方米增加到61.9平方米,净增近2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目前,在全县600多所中小学校中,新建学校达到300多所,占一半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中,楼房项目学校40所,总面积176147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5%;村级六年制小学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60%;乡镇初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95%。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筑最好、环境最好的都是学校。

五.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县教育部门制定了《宁乡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宁乡县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与此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乡教委教学辅导员职责》、《乡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学校学科教研组工作条例》、《宁乡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试行办法》等教研工作职责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县先后邀请百名全国各地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来我校讲课、讲学,派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合和教研人员到教研教改先进省区和学校考察学习。各乡和学校定期组织参观、交流等教研活动,先后在全县总结、推广了二十余种适合宁乡教育情况的、具有个人或学校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

三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认真组织实施“JIP”计划,找到了贫困地区发展和改革小学教育的路子,为最终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创制了良好的开端。

四是根据《宁乡县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2003年,全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动实施;2011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六.按照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

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县上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协调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和“一乡一所初级中学 ,一村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的布局。

二是改革和调整了中等教育机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将6所普通中学改办为农职中学,并在部分初中附设“三加一”班,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把扫盲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有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县有一所农职业中学达到省A级农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专业13个;全县28个乡镇各建成了农科教中心,为全县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三是早在1985年,宁乡一中、宁乡二中就剥离了初中部,集中精力办高中;1998年新建开办宁乡四中;2003年又新建了宁乡五中。两校规模都在30多个教学班,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

七.健全和落实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难得机遇,坚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超前配置,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为先,师资为首,资金为重,管理从严,应用为本”的工作思路,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错金全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区差距的有效手段,采取“投、借、贷、捐、赊”等方式,多放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从2001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远程教育项目,农村初中“校校通”工程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二期“义教”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接近全县农村中小学的100%。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本校培训、本校教研、农村学院干部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巩固“两基”成果、实现幼稚教育资源共享和宁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