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渭草畜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2020年12月27日07:14:47

实施三大战略促进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突破

——对通渭草畜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草畜产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加入wto后,小麦、油料等许多农产品将遭受严重冲击。但是,以西部为主的中国草畜产业则因其绿色环保、无污染、富有特色、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草畜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草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草畜产业建成大支柱、大产业,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农本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的转变,就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草畜产业化,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以加工服务企业为龙头,以家庭养殖为基础,以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和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渭的草畜产业开发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全县共有929.8万亩较为广阔的草地资源,其中天然草原329万亩(可利用的有28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是发展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也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绿色屏障。同时,全县每年有13万吨蚕豆、中药材和洋芋等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加工后,也可成为优质高效饲料。

草畜产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链条,对于带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发展草畜业可以将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转化为肉禽蛋奶,不仅增值,而且增加食物生产总量;二是发展草畜业能为种植业提供大量优质无公害肥料,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刺激以中药材、洋芋为主的种植支柱产业向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三是发展草畜业可以有效带动加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发展草畜业必须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场,大量种植优质牧草,解决草畜矛盾,实现动态平衡,这样将有效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山清水秀、畜多人富的目标。因此,将草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一、通渭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渭草畜产业按照“两洋(羊)一药”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发展步伐,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呈现出稳步、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提高。

一是草畜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县草畜产业产值达1.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草畜业收入达400元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1.35万吨,禽蛋产量达1283.5万吨,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经过引进名、优、新、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牛、羊、猪、鸡良种率分别达到40%、50%、60%和70%,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康达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永明养殖厂、正龙骨粉厂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龙头企业运转良好,带动了草畜产业化经营进程。

三是草产业建设初具规模。1998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草工程、无补助优质牧草种植、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和岷山红三叶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共建立人工草地10150亩,改良草地50500亩,围栏草地10100亩,退耕还草10000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1056亩,红三叶种子繁育基地3010亩,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牧草66种,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11万亩,为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四是规模经营发展势头强劲。通过示范点和畜牧强乡、强村建设,全县已发展畜牧联营体400个,规模养殖户7710户,饲养量11.6万头(匹、只),占全县总农户的9.3%。发展暖棚养畜户3862户,饲养量3.9万头(匹、只)。以闾井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南部山区6个乡镇建设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已发展优质肉牛1.42万头,优质肉羊2.63万只。

五是产后服务有了较大改观。按照“突出草食畜牧业,参与市场竞争,拓宽流通渠道,健全营销网络,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宗旨,成立了秦许乡桥上村牛羊养殖协会、闾井镇种草养畜协会等6个养殖贩运协会,签订牧草订单10160亩,充分发挥了外连市尝内连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全县共有从事畜禽贩运、屠宰、营销的个体户840多户,因其信息灵、方法活、行动快,成为搞活草畜产品流通的中坚力量。全县已建成活畜市场19个,肉品市场17个,其中闾井、蒲麻两个牲畜交易市场远近闻名,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六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畜牧部门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等制度,深入村社指导群众发展草畜产业,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畜牧科技贡献率、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了28%和56%。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草山管护不力,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长期忽视对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草场利用缺乏科学规划,草场累计开垦80万亩,退化、沙化60.8万亩,草地生产能力下降,8亩草场才能饲养1只羊。目前,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1.13万个羊单位,全县人工草地面积约10万亩,可养畜15万个羊单位。由于利用率不到50%。每年约13万吨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可养畜5万个羊单位。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秸杆合计理论载畜量61.13万个羊单位,但全县草食畜实际存栏64.47万个羊单位,超载3.34个羊单位,加上东南部一些外来牲畜越境掠夺式放牧,造成草原严重超载。二是牲畜良种化程度较低。近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牲畜特别

是牛羊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缓慢,地方品种单一,退化比较严重。三是草畜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全县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小,屠宰、加工、冷藏环节薄弱,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尚属空白,饲料工业发展滞后,规模养殖效益不高,畜产品市场牵引力不足,大量牲畜被贩往外地,优势资源还没有产业,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

新时期,要发挥比较优势,将通渭草畜产业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基本思路是,围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草场户营化,草种优质化,牲畜良种化,畜圈暖棚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以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开发为中心,大力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区域发展战略、“禁牧休牧、舍饲喂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认证、地方品牌”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等“三大战略”,完成由掠夺式放牧向舍饲喂养转变、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数量型畜牧业转变、由千家万户小而全的适度规模养殖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的“三大转变”,实现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突破1万亩、无公害牛羊繁育突破10万头(只)、草畜业产值突破占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格局的“三大突破”,加强“三化”草地的综合治理力度,扶持发展草畜加工龙头企业,大规模种植优质牧草,开发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和地方名优特畜产品,壮大发展规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尽快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现代牧业之路,力争把通渭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牧业强县和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快通渭草畜产业化进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以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合理利用草山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依据《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天然草原保护的同时,积极编制规划,分步建设,以草定畜,恢复植被,逐步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争取每年种植以岷山红三叶和猫尾草为主的优质牧草10万亩,将已垦草原逐年退耕还草,至2015年建成人工草地60万亩。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对重度退化的35.9万亩草原进行禁牧封育,补播改良,对中、轻度退化的94.5万亩草场实行有计划地轮牧、休牧和补播,进行草场综合治理,使退化草场全部得到改良。三是在依托草山抓好夏秋季远山草场放牧的同时,积极推广各类暖棚舍饲育肥,加强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饲料品种,使配合饲料应用普及率达20%以上。四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营养含量丰富的副产品,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引进试验秸秆微贮技术,使3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通过氨化处理加工成精细饲料,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二)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扩大区域养殖规模。对全县畜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坚持区域发展,突出规模养殖,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建设能在全县形成相对集中、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草产业及牛羊育肥、繁育产业基地。一是以闾井、锁龙、麻子川、秦许、寺沟等乡镇为主建立牦肉牛生产基地;二是以麻子川、秦许、寺沟等乡镇为主建立欧拉羊生产基地,以西寨、清水、十里、岷山等乡镇为主建立黑紫羔羊生产基地;三是以中寨、小寨、维新、堡子等乡镇为主建立暖棚养猪生产基地;四是以梅川、西江、茶埠、文斗等乡镇为主建立禽蛋肉生产基地;五是以城郊及洮河沿岸各乡村为主发展养鱼业,兴建小鱼塘,形成水产基地;六是以麻子川为主建立岷山红三叶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以东南部山区为主建立牧草种植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牛、羊育肥专业村,猪、羊、鸡饲养专业村、社,力争到“十五”末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000户,辐射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50个、专业社100个,尽快形成一个以基地为核心,辐射范围为半径的草畜产业发展网络,提高通渭草畜产业的整体优势。

(三)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延长草畜产业链条。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面广、社会生态效益好、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界限,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外资多方投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组合,培育“产、加、销”一体化的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当前,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抓紧畜产品工贸公司、岷州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改扩建,扩大岷山种畜场牛肉罐头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启动岷州清真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库三线”,积极论证实施草产业及饲料加工、牛羊产品初级加工、牛羊产品深加工、占扎路屠宰尝畜产品工贸公司制革生产线、毛条生产线等一批龙头项目,将蕨麻猪和黑紫羔羊、当归羊系列产品培育成“陇货精品”,使全县畜产品深精加工率达到40%以上,发挥龙头企业的聚合和带动效应,提高畜牧产业附加值。力争在闾井、城关培育出2—3个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型龙头企业,在闾井、麻子川、城关培育出3—4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骨干。在闾井、麻子川等畜产品主产区积极建设一批畜禽综合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村镇集贸市场为主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积极联系售货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搞好畜产品的流通,不断提高市场运营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聚散功能,使市场这一中心环节高效、有序运转。

(四)以科教兴牧为切入点,提高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尽快建成万只种鸡场和5000头良种仔猪繁殖场,配套建成5个仔猪扩繁村,继续抓好黄牛细管冻配改良,坚持每年引进一批良种羊,开展纯繁和杂交改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牛、羊、猪、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45%、55%、65%和75%,规模养殖猪、鸡良种率达到90%。要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示范、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继续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科技培训,把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配合饲料开

发利用、绵羊杂交改良技术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畜牧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民,力争使每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要在全县兴建5个牧业园区,积极开展畜种引进驯化,杂交改良,畜产品开发,优质牧草培育,饲养方式改进等试验示范,为畜牧产业的发展作好技术储备,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五)以依法治牧为切入点,保障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畜牧同草场建设、退耕还草、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农业结合起来,走高效生态牧业之路。依据《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禁止乱开荒、乱挖野药等破坏草山植被的行为,落实动物防疫、检疫双轨责任制,严防疫病传播。防止盲目扩大畜禽数量,加强草场管护,依法核定载畜量,采取草场围栏等办法防止过量载畜,及时清理超载放牧和越境放牧畜群,尽量做到以草定畜,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原沙化、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