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研报告范文4篇

2021年01月03日16:11:09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县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一市过程中的作用。前阶段,我们根据县里《关于开展民生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对本单位民生档案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民生档案工作现状

1、十分重视档案工作。我镇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做好档案工作。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民生档案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因此,也逐步把民生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重点来抓。首先在组织上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积极调整建立镇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相关职能办公室和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年度考核。其次是抓好档案的及时归档和统一管理。XX年,我镇被县里列为村级档案镇代管创建示范点,通过近几年的收集,各村档案基本归档到镇里,特别是各村山林承包(延包)、流转、变更等合同方面的民生档案,作了全面收集,并统一归档保管,使这部分档案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为更好的服务和利用打下基础。在镇机关档案管理方面,我们打破了以往只重视“文书档案”的观念,把收集归档的档案延伸到各线、各块的台账资料,归档后统一存到镇综合档案室保管,如低保、计生等民生档案。

2、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得到加强。制定了档案立卷类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对于相关业务办公室人员和管理人员,我们邀请县档案局专业人员来给予业务培训,确保各类档案齐全完整归档和规范整理。如去年我们在收集村级档案归档时,由于业务上不是很熟悉,就专门邀请了县档案局有关人员来给予业务上培训,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了归档制作流程,确保了档案归档的规范和完整。

3、档案安全意识增强。我们把档案安全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档案管理、借阅、保密等工作制度,严格档案的移交程序和手续。在档案安全保管上,近期配备了防霉、防火、去湿等设备;档案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实体档案进行清查,确保档案存管的安全性。

二、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自查情况来看,我镇档案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依法治档意识有待加强。在学习贯彻落实《档案法》力度不大。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档案安全管理等方面与档案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民生档案收集整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由于以前很多民生档案或资料由各办自行保管,有些经过归档处理但不规范不完整,有些没有归档但档案丢失现象存在,这都给完整和规范归档造成一定困难。三是档案安全保管条件需要改善。由于经济条件问题,我镇现有的档案库整理文章由房是由办公用房改用的,而且面积较小,已不能满足今后档案的存管,档案库房配备的设施设备还不够齐全。四是档案人员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专人不专职,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档案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整理文章: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针对以上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业务指导,促进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实施依法治档。认真组织学习《档案法》,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依法做好档案工作,特别要做好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工作,为解决百姓切实利益问题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做好民生档案的及时归档。镇职能办公室人员要定期向各办收集民生档案,做到收集及时、齐全,归档规范、完整。三是加强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另外加大投入,为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带训等多种形式,对档案人员及后备力量进行业务培训,为做好档案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县文化体育事业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状况调研报告

一、**县文化体育事业(民生方面)发展现状

(一)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情况

1、群众文化活动

(1)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每年一届的“**县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如期举行,已连续举办了5届,县城春节焰火晚会举办了3次,各乡镇村委会春节期间的文体活动异彩纷呈。积级参与组织策划每年一届的五龙“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另外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等全县性节庆活动都积极参与组织。

(2)开展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在县委宣传部的重视下及承办方的努力下,在县文工团的精心组织下,42个单位(部门)轮流承办广场文艺演出活动76场,观众达32.7万人次。

2、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工作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残疾人体育等齐头并进,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两年举办一届乡镇运动会,“凤凰杯”全县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各中小学每年均开展一次冬季运动会,民族体育运动名目众多,职工体育尤其以煤、电、烟草等行业开展得较活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XX年至今,共举办全县性大型群体活动14次,参加人次达1XX人次,开展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拔河、门球等。各乡镇举办运动会40次,参加人次1600人次。全县各行业系统开展各种运动会50次,参加人数达6000人次。全县年平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占同类人口数的40%,年均达13万人次。另外,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地区)级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由于**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地区(市)的表彰和奖励。

(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情况

1、文化设施

(1)文化馆、图书馆:1985年3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22万元建成了**县文化图书馆新馆大楼,占地面积4960平方米,馆舍面积1280平方米。作为县级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在省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1999年,又由中央、省、市投资及自筹资金共110万元建盖了文化馆综合楼,建筑面积1349平方米。至此,文化馆馆舍面积达到2600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舍面积557平方米。后文管所从图书馆析出,图书馆馆舍面积仅500平方米。XX年5月,因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图书馆大楼被拆除,图书馆、文管所均租房办公,文化馆仅存文化馆综合楼一幢。

(2)影剧院:1982年2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和县电影公司发展生产基金及贷款新建了**县影剧院。影剧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梁石棉瓦屋面,该影院至今还承担着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等活动任务。各乡镇电影院现仅存竹基、者黑电影院,其余的都已拆除或坍塌成危房。

(3)新华书店:1985年,省新华书店投资25万元,征地979平方米,建盖了两幢办公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138平方米。XX年2月,因凤山街老城改造,老书店被拆除,曲靖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在原址上兴建新华书店综合楼,建筑面积2685平方米,总造价205万元。

(4)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县辖4乡4镇,共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县城缺图书馆(新建)、文化馆(改扩建)、博物馆(新建)、体育馆(新建)。现建有乡镇文化站1个(龙庆),尚有7个乡镇文化站(葵山、高良、五龙、竹基、雄壁、丹凤、彩云)不达标。现有村委会(社区)文化活动室30个(需改扩建),尚有79个无文化活动室。

2、体育设施

1982年,县政府以综合利用方式,集资60余万元在城区建盖了**县体育馆,体育馆占地5828平方米(其中场地2560平方米,房屋建筑2918平方米),馆内建有露天灯光看台篮球场二块,看台座位3500余个。沿场周围建筑三层楼房共64间,除一部分划给集资单位使用外,其余为体委职工和运动员宿舍、摔跤训练室、洗澡间和餐厅。XX年底,由于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县体育馆被全部拆除。1990年9月,地方筹资25万元,在县城小石山水库下新建约3万余平方米的综合运动场(设田径跑道和足球场)。1991年11月,筹资9万余元建成游泳池一个,规格为50米×21米,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1991年11月,筹资46万余元建成集训练、办公为一体的室内综合训练房一幢,建筑面积878平方米。XX年初,**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XX年“雪炭工程”受援单位,该工程为预制式轻型钢架结构综合健身馆,统称为“中国体育彩票综合健身馆”,总造价200余万元(国家体育总局投资150万元),已于XX年10月投入使用。积极争取竹基、丹凤等乡镇列入农民健身工程经费补助点,争取了项目的确定和体育器械的支持。

XX年8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经普查,全县有非标准体育场地85块,标准体育场地335块(教育系统205块,体育系统4块,其他126块)。标准体育场地按开展项目划分,有篮球场286块(教育系统195块,其他91块),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篮球场7块,门球场11块,田径场3块,足球场3块,小运动场4块,棋牌房9块,乒乓球房2块,室外网球场2块,室内轮滑场、保龄球房、台球房、室外游泳池、综合房、篮球房、排球场各1块。

3、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情况。

**县现有各类文化经营户178户(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店52户,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7户,书刊22户,电子游戏室6户,三小印24户,电子出版物零售店1户,录像放映厅、歌舞娱乐场所56户)。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为手段,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为目标,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近五年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649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3744户(次),收缴非法物品26655件,共处罚金12.41万元,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取缔无证照文化经营场所56户。每年均组织全县文化经营户举办1—2期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培训班,使其合法守法经营。

二、**县文化体育事业(民生方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难予开展正常文化体育活动;

(二)正常业务工作经费缺乏,导致活动开展较少,难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文化体育管理、业务人才紧缺,出现断档现象;

(四)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窄,难予形成规模;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点多面广,难予面面俱到,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三、**县文化体育事业(民生方面)发展对策

对今后如何实现文化体育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真正让群众满意,特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一)建好“三馆”(即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启动一中心(即体育活动中心),9乡镇都有达标文化中心(站),建成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逐步建成县、乡、村配套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建设。

(二)全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会)发展规范有序,基本实现每个村委会有一支活动正常的业余演出队,每年创产值3000万元左右。另外,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每年举办1至2期文艺骨干培训班。做大、做强**农村文化户品牌,经营收入逐年增加,并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县级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确保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人都有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戏、送书),每年下乡演出10至15场,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

(五)县城广场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每月都有一场广场文艺演出,丰富县城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大全县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实现文化市场繁荣,市场经营秩序良好,让群众满意。

(七)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放映任务,实现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八)图书馆建设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科技化,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值逐年有明显提高,力争到XX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让文化产业成为农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全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国民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全县年平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占同类人口数的40%。

物价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我以本次实践主题“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核心,深入甘肃省会宁县桃花山社区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以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影响为中心,其涉及内容有会师镇桃花山社区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收入和支出状况、物价变动情况和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影响等四个方面。

一会师镇桃花山社区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

(一)从大荒地中发展来的乐土

甘肃省会宁县是全国着名的红色旅游地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桃花山社区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在县开发区什东南方位,着名景点桃花山底。距平定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1公里,辖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157人,流动人口为4156人。现有党员38名,社区共有5个党小组,个体工商户500多户,民营企业7家。辖区内有两处全国着名的旅游景点,这成为本地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桃花山地区为开发以前,本地区只是一片大荒地,只有稀少的几户人家聚居于此,仅靠几亩薄田生活,靠天吃饭的日子依旧延续着。1993年,会宁县党委、县政府决定在这儿建立会宁县开发区并成立桃花山社区,本辖区随之开始发展。广袤的荒地逐渐变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乐土,于是这里出现了医院、学校、民营企业以及大片的居民区等。如今,便利的交通、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在这儿建立起来了,居民生活物质条件不断加强,人们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会师镇党委、镇政府为满足全体居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制定了各种文化服务政策,如为满足当地广大秦腔爱好者的需求,于XX年在本社区成立了“秦腔社”,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建立了6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供居民生活娱乐;XX年,又依据辖区内会宁会师胜利景园这一景点,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服务中心,这又大大的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使本社区无业人员577人中的473人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XX年,本社区被县政府命名为“和谐示范”社区,XX、XX和XX连续三年被评为“文明社区”。

(二)昔为长征路,今是梦中田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县58万人口,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稀少。自古以来,会宁县是历史文化古城,战略位置重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红色旅游成为会宁的一大支柱产业。而桃花山社区坐落于会宁会师景点旁,凭借这一区位优势条件,本社区经济文化不断加快发展。

据调查,XX年上半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1575元,比上年净增324.75元,增长了20.61%,其中旅游业是社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景点中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都位于桃花山社区附近,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是以桃花山为依托的,其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本社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其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较大部分的解决了社区内的无业者的就业问题;其次提供岗位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在XX年上半年,就业者的收入达到1622元,超过社区的人均收入。第三大大丰富了本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当地特有的文化和红色旅游为基础,兴起了许多文化生活活动,如每周特有的“红歌行”演唱会,这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条附加链,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可观。

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勤劳是根本,旅游是致富的双手。

昔日的大荒地逐渐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梦中田了!

二桃花山社区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

XX年,会宁县会师镇人均家庭总收入是1694.44元,总支出1387.29元,而桃花山社区人均居民收入1532.36元,总支出1219.21元。

据调查,在桃花山社区居民家庭收支情况中,家庭收入的各项来源,也包括家庭日常过日子买吃买穿、买房、教育和医疗支出。其中,XX年桃花山居民人均购房的支出达50.23元,比XX年多支出21.31元,增幅为74%。

(一)家庭收入工资仍是“主力军”

《XX年会师镇统计提要》显示,XX年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包括应缴所得税和各种社会保障支出)1532.36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家庭从业人员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奖金、第一职业以外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在内的工资收入为1292元,同比增长了118元,占总收入的84%;家庭成员从事个体和私营经营获取的经营净收入210元,同比增加了1.37元;居民通过出租房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为30.36元。

(二)八大消费性支出比重大

家庭收入增加了,自然也少不了支出。据调查,XX年会师镇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支出为1219.21元,同比增长了10.1%。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医疗、教育文化等八大领域的消费性人均支出为1021元,同比增加了310元;用于购房的人均支出为50.23元,同比增加了21.31元;用于居民支付养老金、医疗基金等社会保障费用人均支出为147.98元,同比增加了110元。

三物价的起起伏伏

物价的变动影响着每一户家庭,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变动最具代表性。在此就只拿食品价格变动为例。

(XX年1—8月会宁县蔬菜价格变化的总趋势)

根据市场价格监测显示,7月份会宁县副食品价格运行略有上涨。市场价格监测总体情况是:猪肉、水产品及其他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粮食和食用油价格有涨有浮,蔬菜价格有涨有跌,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一)市场价格走势

1粮油类:

(1)东北大米价格小幅上涨为2.28元/500克,环比上浮2.70%;当地主销大米价格从1.74元/500克上涨为1.78元/500克,环比上浮2.30%;面粉价格仍为1.88元/500克。

(2)胡麻油价格趋于稳定,为8.5元/500克;散装菜籽油价格上涨,从4.75元/500克上涨到5.00元/500克。

2肉、禽、蛋类:

(1)猪肉价格保持稳定。去骨后腿肉价格仍为8.00元/500克;三线肉价格仍为6元/500克;精瘦肉价格仍为12.00元/500克。

(2)禽和牛奶价格也保持稳定。白条鸡价格仍为9.00元/500克;当地露露牛奶的价格为1.50元/220毫升;而鸡蛋价格上涨,从4.38元/500克上涨为5.35元/500克。

3蔬菜类:

蔬菜价格有涨有跌。与上月相比,监测的19个品种中有8个品种上涨,分别为大白菜、大蒜、白萝卜、茄子、西红柿、青椒、尖椒、韭菜,环比分别上浮66.67%,125.00%,7.53%,50.15%,20.00%,6.79%,20.12%,50.00%;有三个品种下跌,分别是黄瓜、土豆、冬瓜,环比下浮33.3%,8.29%,10.18%;10个品种和上期持平;一个品种过季。

(二)原因分析

1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全国的旱涝灾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⑵受全球范围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引起国内粮价上涨;⑶受经营企业和种粮户归后期粮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影响,推动了主要粮食销售企业粮食价格的上涨。

2部分食用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波动;⑵国内食用油生产商心理作用的影响,对后期食用油供应产生担忧。

3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⑴由于前期的蔬菜主要生产地的旱灾和近期的洪灾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使得上市的蔬菜价格不断上涨;⑵会宁全县大量的蔬菜靠外地调运,增加了运输成本;⑶许多蔬菜供应商囤积货物,哄抬价格的上涨。

而蔬菜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四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自XX年上半年开始,甘肃省物价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到XX年6月达到了最高点,随后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物价仍居于高水平运作。这一系列的变化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据对于本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中,在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87人表示物价已经影响了日常的生活,10人表示物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只有3人表示物价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在此,根据本社区居民收入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类,以分析物价对不同层次收入居民所带来的影响。

(一)本社区高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

稍有感觉,但生活不受影响

“不管猪肘子肉上涨多少,全家该吃的还是要吃,”会宁县桃花山社区居民王女士说,王女士就职于会宁县教育局,她丈夫是一名县城二中的高级教师,两人平均收入达到6500元,对于王女士一家来说,可观的家庭收入足以掩盖食品价格的上涨,物价远不至于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物价上涨对像王女士这样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影响不大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幅较快;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本社区中等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3000元左右)

感觉相对比较明显,对生活带来不便,但能承受。

“有时,对于如辣椒、猪肉等价格上涨时,我们一家对限制购买他们,”桃花山社区居民杨女士说,杨女士一家七口人,家庭收入处于本社区中等水平,日常支出相对较大。对于如杨女士这样收入的家庭来说,物价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在日常吃、穿、住等方面减少开支,以实现家庭收入的平衡,而这样的“持家”过日子的家庭子啊社区中十分普遍。

综上,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对处于中等收入的家庭生活影响主要表现在:1.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如对于杨女士一家四口人来看,全家月总收入为3800元,物价平均每月对总收入冲减数为1100元,日常穿、行、就医等支出为1000多元,全家的实际收入仅为1700元;2.使消费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XX年7月份,中等收入的本社区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19.11%,消费全额增加了22%,而消费数量却下降了3.2%;3.物价上涨使居民对生活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三)本社区低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影响十分明显,有时难以承受。

在桃花山社区,低收入家庭232户共919人,占全社区总人数的22.11%。目前,本社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是:1.家庭人数过多且家庭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于平均水平;2.从事零星工作和不稳定工作的比率高;3.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全社区的平均水平,生活质量固然低;4.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低,生活开支主要为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5.低收入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6。6%。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XX年上半年,会宁县社区低收入居民家庭均收入为801.33元,受食品上涨影响多支出52.13元。而这一数在XX年下半年前几个月却不断增加,对于这一部分居民而言,食品价格上涨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可想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而粮、油、蛋、菜等是家庭日常所用食品,这部分价格的上涨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可想而知。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的波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响正逐步扩大:1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已从食品扩展到其他领域。今年上半年,会宁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其中食品上涨17.4%,直接影响到会宁县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2食品支出增长,实际消费下降。XX年上半年,会宁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1832.06元,同比增长4.85元,扣除物价因季实际减少10.69%。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全县城镇低收入居民食品实际消费下降;3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的显着标志是生存消费逐步下降。对于本社区低收入家庭XX年一季度的消费结构变化情况来看,吃、穿、住支出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少。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负担,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的下降不断下降。

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困难,为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在XX年底会宁县党委、县政府切实采取了相关的措施:

1建立补贴机制,认真落实并完善各种补贴措施。在全县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和廉租住房货补贴与制价上涨联动机制,即向补给对象一次性补发前四个月的联动增加的生活补贴,以后逐月发放。对纳入低保范畴的232户进行“双联双带”、“一帮一”的帮扶活动;

2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了市场监管力,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调控手段,切实稳定市场物价,防止市场价格异动,采取强化监管措施,对重点价格、民生价格进行重点监管和检查,同时有关部门也不定期的到各大商场、批发市场等经营单位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的违法行为,共同做好市场管理;

3会宁县政府、会师镇政府也努力提高价格的管理能力,建立了定期的、零时的市场供应信息发布制度,避免不实传言扰乱人心,造成市场恐慌;

4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贫穷根源。至XX年上半年,县政府、镇政府和桃花山社区的管理人员积极努力与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举措使社区部分

居民找到了岗位,这为从源头上解决贫穷根源、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做出了表率,也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欢迎。

五桃花山社区调研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以本次实践主题“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核心,对甘肃省会宁县桃花山社区进行调研,深入到了桃花山社区,了解了本社区的经济、人文特色等,其实,桃花山社区的发展也是会宁县4个社区发展的缩影,桃花山社区以当地勤劳的人民为基础,以旅游业为依托,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XX年一月,xx来到会宁,高度赞扬了会宁县近年来的发展,并来到桃花山社区和居民交谈,嘱咐要把革命圣地会宁建设好。

从1993年建立以来,桃花山社区已成为会宁县发展最快和文明和谐的示范社区。1998年,会宁县老县委书记常守远曾感慨的说过,“桃花山社区一定会成为全县经济、文化的先行兵”。回首望去,这一句话正渐渐的变为现实。

本次调研以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影响为中心,分析了物价对不同层次收入者的影响等,在此只再说明:固然物价等对桃花山社区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宁县桃花山社区依旧会继续向前发展,这儿的居民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和谐,原因如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宁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会更加加强,重教崇文的优良风尚会依旧被传承并发扬光大,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统计,就桃花山社区居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067人,在全县4个社区中居于首位。而这为本地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会宁县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圣地,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全县发展不断的最有效的动力,凭借这一优势,从XX年以来,旅游业已为会宁每年平均增加1.67亿元,旅游业已使全县人民受益。

其中,旅游景点中最着名的会师胜利景园位于社区附近,这为本社区部分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条件,也使本加快了本社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三)会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支持。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县政府认真落实了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30多家企业,如三利面粉、会通煤业、金开元酒业等,同时全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些重大的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项目,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这使全县人民获益。

雄关漫道真如铁。日夜流淌的祖厉河水,见证了会宁从过去到今天的沧桑巨变。勤劳的会宁人民,乘着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东方,在全县打响“三张牌”(打红色牌,把会宁建成全国旅游名城;打绿色牌,把会宁建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把会宁建成西北教育明县)、走好“六条路”(兴水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谐建县)的县策指导下,正阔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而桃花山社区居民的生活必然会蒸蒸日上。

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民生保障调研报告

xx在xx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党的宗旨的要求。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反过来,民生的改善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又会对经济发展以有效推动。长阳县委、县政府深知这一发展要义,自以来,就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力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了社会领域“五大工程一项计划”,让全县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贫困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消除贫困,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长阳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工作,以扶贫到户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力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000人,全县绝对贫困人口降到5.27万人,使6000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全县低收入人口减少到6.08万人,分别占农业总人口的14.76%和17.03%。争取扶贫资金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4.32%,争取中央、省直6个单位落实社会帮扶资金200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达到100元。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是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新修和改造村级公路112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000多公里。黄陵洞特大桥建成通车,宜长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白氏坪至流溪段全线通车,县城至高速公路接线路正在加紧建设,“庄麻”、“资黄”公路硬化全面竣工,县内国家二级路改造全面完成,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基本实现。二是“电力瓶颈”有效缓解。全面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完成了110kv板桥铺、35kv王家棚变电站建设和35kv火烧坪、榔坪输变电改造工程,启动了110kv津变增容和长津输电线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城乡输配电网络进一步健全。三是信息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乡镇互联网业务全部开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网络实现了全境覆盖。四是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有效保护了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73.6%。

(三)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全县上下始终把“普九”工作当作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着力解决“普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了全县“普九”成果的稳固提高。1999年6月,县“普九”工作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和又先后三次通过省政府组织的“普九”复查,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7—12周岁正常适龄儿童20419人,己入学204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女童入学率100%。小学无辍学现象。同时,以“普九”为契机,围绕“高中进城,初中进镇,联村办小学”的目标,依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学校数量逐年减少,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全县中小学校总数已由的369所调减到99所,基本实现了布局调整规划目标,极大地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在调整布局的同时,为解决边远山区学生的入学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努力探索适合山区教育特点的办学新模式,积极创建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共创建寄宿制高中4所、初中16所、小学69所;创建寄宿保育制小学55所,其中31所被宜昌市教育局授予“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称号。

(四)人才培养不拘一格

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为载体,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将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的致富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点,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乡土实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采取与三峡大学联办、县内设点的方式,在宜昌市率先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同时,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载体,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并建立了文化人才奖扶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设立“高龄民间艺人生活补贴基金”,对年满70周岁、从艺40年以上的优秀民间老艺人发放了定额津贴。大力培育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采取“结对传授”和“分片传授”的形式,通过选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定期将县外创作者“请进来”,组织开展“民间艺人师徒大赛”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土家民族文艺传承人。

截止底,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3083人,占总人口的3.15%。其中党政管理人才1416人,少数民族984人,占69.49%;女性268人,占18.93%;本科以上学历有455人,占32.13%;35岁以下有303人,占21.40%。

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人才579人,其中少数民族420人,占72.53%;女性134人,占23.14%;专业技术人才4596人,其中少数民族3493人,占76.00%;女性1920人,占41.78%;本科以上学历1264人,占27.50%;35岁以下有1696人,占36.90%;具有高级职务279人,占6.07%;中级职务2731人,占59.42%;初级以下职务1586人,占34.5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名。另有集体事业单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12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21人,农村实用人才1194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2926名,有专兼职社会工作人才1125名。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项计划”,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0.98万人,基金征缴率达到100%;截至底,共有94.3万人次受益,补助基金2814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被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表彰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二是实施助学启智工程。自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助学启智工程以来,三年共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9万人次,确保了特困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在全国县一级率先颁布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建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数据库和生态保护区,出台了优秀民间艺人奖扶政策,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撒叶儿荷被纳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四是实施计划生育“民福”工程。全县每年有2万多人享受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有1800多人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有650个计生困难家庭被纳入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民福工程被国家计生委命名为中西部地区的“好典型”、“好样板”。五是实施城乡贫困救助工程。对城市低保户、农村重灾户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大力救助和帮扶,基本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难的问题。自城乡贫困救助工程实施以来,10811名农村特困对象得到了救助,5624名城镇居民享受了低保,18690人享受了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80%的五保对象得到集中供养,近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六是实施“科技富民计划”。培育了一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带头人队伍,应用和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区域优势品牌,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科技与经济的藕合度不断增强。几年来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6个,引进新品种46个,开展各类技术培训9.6万人次,培养科技文化中心户793户,科技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2.8%,提高了11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6.9%,提高了2个百分点。[②]

(六)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全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优良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长阳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优惠政策》,建立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执法行为管理制度、发展环境评议制度、投诉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发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等五项制度,开展了“以诚信为本、以信用立县”和“为谁发展、谁来发展”的宣传讨论,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进行各项改革,深入开展“信用长阳”创建活动,全县信用环境进一步好转,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银地关系逐步建立。

(七)执政能力日渐增强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做到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政务公开、绿色通道等制度,实行“五个一”的项目协调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的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在全县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截止目前,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受理服务事项件48.8万件,已办结48.6万件,办结率达到99%以上。规范招投标行为,净化交易市场,共组织招投标403次,节约增资1500多万元。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推行《关于加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八条规定》、《关于厉行节约、规范公务接待的八条规定》、《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的八条规定》、《关于加强全县资源管理的八条规定》、《关于严格国有资产处置程序的八条规定》和《关于加强县属国有企业管理的八条规定》等管理规定,完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约束、督查机制,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政府管理,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坚持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两手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追求社会公平,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五大工程一项计划,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改变农村“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请巫婆”的现状,缩小农民在医疗待遇上与城镇居民的差别,作为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源地、首批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于率先启动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民的生存、生活质量开始得到提高,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于启动了“助学启智”工程,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贫困学生救助长效机制。为了解决育龄群众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难、农村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难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难的问题,还实施了“民福”工程和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国家计生委专家在长阳检查后指出:“这是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好范例、好样板。”每年筹资100多万元用于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在全国率先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库,重奖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巴土文化已经成为全国驰名的一个重要区域品牌。此外,还筹资1200万元实施了“城乡贫困群体救助工程”,对城镇低保户、城镇“三无”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农村重灾户、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特困优抚人员以及政府认为必须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大力救助和帮扶,基本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难的问题。

(二)追求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坚持激发活力与加强管理两手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活而有序,是活力与有序的统一。社会活力系统构成复杂,既包括人的要素的活力,也包括自然、环境的控制改善的活力以及机制的活力。[③]近年来,长阳县始终坚持把体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扎实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构和行政机关人员大为精简,乡镇由16个减少为11个,行政村由435个减少到154个,村组干部减员5019人。同时,还推行了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工资直达、税款直达等财税改革,深化了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养老、失业、医疗、城镇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正在消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力竞相迸发。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活力,但这种活力是活而不乱,是有序中的活力,是保证有序的活力。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在加强政府管理上,一方面是建章立制。在对乡镇、政府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基础上,长阳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了五个“八条规定”。另一方面,注重研究和把握工作规律。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探索并采取了“分头积极抓招商,统一动作签合同”的办法,促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在加强社会管理上,突出“三抓”。一抓劳动就业。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二抓社会保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子女入学方面的困难。三抓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主动帮助解决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坚持提高国民素质和保护生态环境两手抓,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优良的环境。

社会的和谐不仅来源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赖于社会的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首先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以农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着眼于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三建一创”(建道德规范、建道德档案、建道德理事会,创和谐民风)为主题的农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建设与保护。在经济建设中,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五小”企业、重点污染企业及开山炸石、毁林开荒等行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优先对清江两岸和旅游景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拒绝虽有较好经济效益,但污染不达标的投资项目,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风光,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追求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坚持发展民主和健全法治两手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动摇,有力地提高了科学执政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班子内部的工作分工、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办事情、作决策,都坚持是否有利于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全县社会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原则。二是协调各方,充分调动各界积极性。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协调各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以求团结统一,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充分运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民族立法权,积极开展民族立法,先后制定了自治县计划生育条例、自治县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自治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补充规定等8部单行条例,修改了自治县自治条例和自治县乡村公路管理条例等3部自治法规。

(五)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坚持弘扬现代科学和培育人文精神两手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是大力弘扬现代科学。全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等十一个政策性文件,还组建了科技顾问团,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科技人才制度,将全县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个领导干部的头上,极大地突出了科技工作的主体地位,有力的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立足于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各大院校合作,借力生智,涌现出了一批科技成果。通过大力推广生物工程新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农业高效栽培、生猪和山羊杂交、节能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对经济的渗透不断加强。[④]二是大力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维护和实现和谐的深层次的“软件”因素。在培育人文精神上,把重点放在培育人、环境及打造信用长阳上,提出“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按户发展环境”,把客商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服务质量的标准,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纪律严明、奋发有为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探索并建立社会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在全国旅游行业率先实行了信用等级评价授信制度,极大地促动了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

三、借鉴与启示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系统、综合、辩证和统筹的思想谋求发展,提高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改革和发展的本领。充分考虑经济工作各个方面的关联性,全面整合和科学利用各类优势资源,注重把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更加突出经济工作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用“五个统筹”的思想指导发展,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辩证地认识县情,辩证地看待发展环境,辩证地看待机遇,辩证地看待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确保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求真务实,用科学的决策指导发展。

贫困地区要发展,坐等政策是不行的,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向内使劲,寻求科学的发展之路。在立足基本县情,认真分析形势和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研究细化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突破了简单重复过去的思维定式,形成了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境界;全社会突破了小富即安、四平八稳的习惯影响,形成了求新求快、开拓进取的浓厚氛围。提出“以全面建设小康长阳为目标,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镇与乡村和谐发展,努力将长阳初步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殷实、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长阳”的奋斗目标;提出“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奋力推进绿色长阳、平安长阳、信用长阳、文化长阳、和谐长阳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现在将奋斗目标提升为“建设生态长阳、平安长阳、信用长阳、文化长阳、富裕长阳”。这一执政理念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县委、县政府在学习、运用、实践党的基本理论上的进步。

(三)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些年,长阳县既实现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既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又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既对老行业、老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调整,又扶植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既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降低了资源消耗,有效保护了环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又快又好,必须统筹兼顾、同步推进。

(四)协调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必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和谐社会,要善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做到让绝大多数人受益。这些年来,他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干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干群众长远受益的事,让老百姓有房住,让劳动者有事做,让孩子有学上,让患病者有医就,力争让所有应该得到社会关爱的人都得到救助。长阳的实践告诉我们,切实维护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五)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近年来,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到规范市场秩序、协调利益关系、主持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环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问题等方面上来,逐步提高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本领。长阳现象给了我们启示:实现我们的宏伟蓝图,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关键也是如此。必须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