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门峡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2021年01月02日07:52:01

一、任务、目的和编制依据

(一)任务和目的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1984年国家计委批复的《修定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江河治理开发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目的是,分析总结30多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针对修订规划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使有利影响得到合理利用,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改善,为规划方案论证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

3、《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

4、《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包括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黄河干流工程布局、主要支流开发治理、黄河水资源利用、保护及南水北调中线、西线等规划报告或规划意见)。

5、国家和流域内各省(区)、市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及文件等。

二、规划简况

1954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十多年来,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以及实践中的不断修正,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下游防洪问题上,三次加高加固了堤防和险工,进行了河道整治,开辟了北金堤和东平湖滞洪区,修建了三门峡、陆浑等干支流水库,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在干流除按原规划建成了刘家峡、青铜峡、三盛公和三门峡四座水利枢纽外,还增建了盐锅峡、八盘峡、天桥三座电站;龙羊峡水库正在建设中,并于1987年10月开始蓄水发电。此外,还建成141座大中型支流水库,一大批供水和灌溉工程。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到46.7%。现在全河灌溉面积已由1949年的1200万亩,扩大到8000万亩,并五次向天津送水19亿立方米。在黄土高原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不少地区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入黄泥沙也有所减少。

但是,限于当时的实践和认识水平,1955年的治黄规划也有重大失误。主要是,对水土保持的治理速度,特别是对减沙效果估计过于乐观;用淹没大量河川耕地换取库容和水利建设中的只求速度,不考虑水资源条件,不重视工程配套、管理等所带来的大量环境问题。为此,国家计委于1984年4月下达了《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修订规划成果如下:

(一)在防洪问题上,推荐的方案为:以综合解决近期的洪水泥沙并综合开发黄河水资源为目的,2000年前修建小浪底水库,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在下游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不使用东平湖分洪;在千年一遇洪水时,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小浪底水库有拦沙库容76亿立方米(近100亿吨),可使下游20年不淤积抬高,而且还可以用其有效库容调水调沙,发挥长期的减淤作用。另外,供水、灌溉、发电等经济效益也是优越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为保证下游50年内外不淤积抬高,继续修建碛口水库。碛口水库位于北干流中段,坝高140米,库容124.8亿立方米,拦沙库容97.8亿立米(即144亿吨),不但可使下游20年不淤积抬高,还对三门峡库区的减淤作用很显著,其发电效益也很大。

(二)1955年规划在龙羊峡以下干流共布置46个梯级,本次根据目前的治理经验和各地的自然条件、水利、水电开发需要,改为29级。调整后的工程库容为965亿立方米,比原计划少33亿立方米;利用水头1835米,比原计划少77米。装机容量2187万kw,比原规划增加29万kw,淹没耕地168万亩,比原规划少178万亩。

在新的工程布局中,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龙门、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七座为控制性骨干工程,其余22座均为径流电站或壅水枢纽。规划拟定2000年前建成小浪底;2010年前建成碛口和大柳树水库,依次再建龙门水库。为了加快水电建设,除国家已批准建设的李家峡和大峡两电站外,再修万家寨、拉西瓦和公伯峡等水电站。

(三)在水资源比较丰沛,但尚未很好利用的支流,规划修建工程为缺水地区或向外流域供水。如洮河修建九甸峡水库为下游干旱地区供水;在泾河上修建六盘山引泾河水解决清水河缺水问题,引大汶河东部水量为西部补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