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为一个比较落后和欠发达的农业县份来说,按照xx大确立的宏伟目标,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现状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们依托市委党校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到双山、茂林、王奔、卧虎、玻璃山等几个乡镇87个村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小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调查的情况看,按照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规定的16个具体指标,除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使用安全卫生水的普及率尚有较大差距外,其它11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农村小康生活的目标要求,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结构性因素在增大。
一是农村三次产业发展极不协调。一产不稳,二产、三产没有或极不发达,农村经济实际上就是农业经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立足于当地资源的乡村工业几乎没有,服务业也是凤毛麟角或发育迟缓。喊了十几年的“三业”并举,实则还是单元经济。从几个乡镇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看,更说明了这一问题。
正是由于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停留在农牧业生产领域,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发展它业是个沉重的话题。
二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优。市场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对传统农业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农业是方向,而从调查的情况看却恰恰相反,我们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把农产品的品质结构调优、调强、做大,虽然都有所思考,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成效不大。
三是农民的需求结构质量不高。对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劳务的需要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比例反映出需求结构质量的高低。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吃、穿和部分用的需求基本满足后,在以注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困难增大,表现为农民需求的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落后,其根源就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功能不配套、不健全。而需求结构升级遇阻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2、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从调查情况看,除茂林镇外,1997年为历史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平均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最高的达2800元。之后,由于连年干旱,造成了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和生产投入的增加,人均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去年,所调查村人均收入最高的茂林孟益村也不过XX元,最少的双山三合村人均收入才500—600元,平均人均收入1400元,比1997年平均下降了36个百分点。除少数农民外,80%以上的农民再生产须靠贷款来解
决。造成农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因素固然很多,仅从农业内部来看,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加之耕作粗放、手段落后、科技入户率低等等。
3、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在调查的87个村中,仅有15个村无外债,其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债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村级组织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有个村欠外债高达320万元,农民人均欠外债约1500元。沉重的外债压得村干部喘不过气来,集体经济无项目,无收入来源,偿还债务将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正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干部即使想为群众办些好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村级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明显,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动员和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来,从村级组织看底气不足。
一、小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调查的情况看,按照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规定的16个具体指标,除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使用安全卫生水的普及率尚有较大差距外,其它11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农村小康生活的目标要求,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结构性因素在增大。
一是农村三次产业发展极不协调。一产不稳,二产、三产没有或极不发达,农村经济实际上就是农业经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立足于当地资源的乡村工业几乎没有,服务业也是凤毛麟角或发育迟缓。喊了十几年的“三业”并举,实则还是单元经济。从几个乡镇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看,更说明了这一问题。
正是由于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停留在农牧业生产领域,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发展它业是个沉重的话题。
二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优。市场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对传统农业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农业是方向,而从调查的情况看却恰恰相反,我们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把农产品的品质结构调优、调强、做大,虽然都有所思考,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成效不大。
三是农民的需求结构质量不高。对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劳务的需要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比例反映出需求结构质量的高低。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吃、穿和部分用的需求基本满足后,在以注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困难增大,表现为农民需求的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落后,其根源就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功能不配套、不健全。而需求结构升级遇阻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2、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从调查情况看,除茂林镇外,1997年为历史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平均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最高的达2800元。之后,由于连年干旱,造成了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和生产投入的增加,人均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去年,所调查村人均收入最高的茂林孟益村也不过XX元,最少的双山三合村人均收入才500—600元,平均人均收入1400元,比1997年平均下降了36个百分点。除少数农民外,80%以上的农民再生产须靠贷款来解
决。造成农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因素固然很多,仅从农业内部来看,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加之耕作粗放、手段落后、科技入户率低等等。
3、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在调查的87个村中,仅有15个村无外债,其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债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村级组织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有个村欠外债高达320万元,农民人均欠外债约1500元。沉重的外债压得村干部喘不过气来,集体经济无项目,无收入来源,偿还债务将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正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干部即使想为群众办些好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村级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明显,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动员和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来,从村级组织看底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