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党史心得3篇

2021年01月09日13:40:09

中共党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内涵丰富,具有凝聚亲和、导向指引、激励塑造和道德示范等育人功能,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情缘阅读网带来的阅读党史心得体会,欢迎欣赏阅读。

阅读党史心得一:

杨奎松的著述历来以史料发掘和实证研究见长,但《谈往阅今:中共党史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展现的,却是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对中共党史的一些宏观思考。从本书通俗流畅、娓娓道来、去伪存真的文字中,会看到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解读。

《访谈录》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中共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研究的状况与方法,并述及了杨奎松的历史学研究之路,展示了其历史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包括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杨奎松的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充分的论证,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了解读:为何说国民党的独裁思想,来自于孙中山?为何建国后等级制反而不断强化?为何三反五反等运动不是治本之道?当今的贫富差距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吗?为何中国不易实行民主?

学习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有很多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偏差,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先入为主的影响着判断的正确性。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不是杨奎松先生有多少“惊世骇俗”的观点,或者用了哪些一般人从未见过的档案资料。而是,他根据掌握的史料对一般读者历史常识的挑战和颠覆。历史发展过程受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单纯由某个看似重要的原因或者人促成。

早在20xx年下半年,我系统阅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年版)之后,受到的震撼是明显的。曾有老师提问:你认为当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当时没有回答好,后来想了很久,阅读了一些书,并向一些著名的学者请教。才搞清楚,中国历史研究的最大问题恰恰是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对历史的微观与宏观的系统化把握。

现在把《访谈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以及杨先生的其他著作结合起来看。他的研究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对于历史真相的昭示,更在于对历史的那种冷静、客观的审视。因为,近现代史距离当代人太近了,当某些与教科书、宣传口径不同的资料摆在研究者面前时,很多人难以保持历史研究所应有的冷静,从而带着情绪和偏见。这样的研究成果,姑且不论其价值大小如何,且从客观性看,就有很大的不足,很容易将读者引入另外一个虚假世界。

按理说,杨奎松先生接触到了那么多有关中共历史的档案资料,最应该成为反对派,但是通过阅读《访谈录》一书,却看不到这样的倾向。因为,身处历史中的个人或者群体,他们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也并不知晓某种做法或者政策会产生多大的历史影响。例如,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民众收入差距小,分配更加公平的观点,杨奎松先生根据亲身经历和档案资料明确指出,1949—1978年,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着“身份”制、等级制,其中,农民和市民的身份差别是最明显的。不同的身份享受差别化的国家福利政策,即使在城市居民内部也存在着工人、干部的身份差别;另外,更重要的是分配制度也与身份挂钩,不同的级别享受差别很大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待遇,据计算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之间相差几十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各方面的差距,更是众所周知的巨大。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并不像有些人怀念的那样一大二公。改革开放以后,身份制逐步弱化,不同身份间的天然差别有了改变。身份的控制一旦弱化,农民便可以进城务工,可以购买城市住房成为居民;聪明的农民通过吃苦耐劳、经商办企业可以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家。但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巨大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现象,部分的与原先具有身份的人的权力“寻租”有关。因此,今天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绝对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是有其深刻历史根源的。

当社会衡量个人价值,不再依赖身份差别,而是根据贡献大小的时候,即使产生相当的收入差距,也是公平的。因为,公平不等于平均。

阅读党史心得二:

一本洋溢着革命气息的书籍,它的封面是党旗一般的红艳。在封面的左上角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右下角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正中间是震撼人心的标题——《中国共产党党史》。首次看到这本书我十分兴奋,因为它的重量可比千斤,它的内容是党的骄傲。

这本书讲诉的是从1920xx年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党的秘密集会到现在的故事。我看完之后,感慨万千。九十年来,党的路是一条复兴之路,充满着坎坷却又洋溢着自强不息。我想这就是党成功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在1920xx年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足一百人。力量十分的微弱,但是他们勇于拼搏,顽强战斗,誓死不屈。为了理想,冒着风险举起了一面共产主义旗帜,逐渐壮大了党的力量,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了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

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我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走过来的。我想就是因为他们的执着,那种生命不息信仰不止的努力。走过了风风雨雨,走过了艰难险阻。党能够有今天的美好成就,我想就是他们的坚强了。

党的成长路深深地教育了我们,给我们以智慧,给我们以启迪。告诉我们在完成一个伟大的理想时,必须学会顽强的追求与努力,只要有一点希望也要抓住作为前进的动力。我们的力量即使很小,但是信仰的力量是最大的。要坚信心中的信仰,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这美好的结果,就是当初力量弱小的我们一直不放弃,至始至终奋斗的回报。

党的成长之路是辉煌的。我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看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之后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到1949年成立了自己的国家。而后富国强兵,有了自己生产的导弹,有了自己的飞机,有了自己强大的人民军队……这里无数的“有了”鲜明的证明了这是一条强国之路。

这个光辉历程也指引着我们,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最基本的做起,而后向更高处攀升。党有今天的成就,是经历了漫长的九十年,一步步的来,一步步的稳打稳扎,从小成功逐渐取得大成功,没有一丝急功近利,才有今天极其稳固的胜利果实。这个正确的方针也同样告诉我们青少年在对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路时也要学会平心静气的对待,不能心急,立马得到巨大的成功,否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把事情弄糟。党的经验是神圣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到自己的身上。因为这总是没错的。

党的史册是极其厚重的,承载着民族九十年来的辉煌成就。看到后面,我为党自豪。在国家强大了之后,却不忘统一中华,完整国土的使命。先后收回了香港,澳门以及七子之歌中的其它四个地方。这个举动表现了党绝不会让自己的土地流落海外的决心。现在在党的努力下,台湾岛的回归也必将成为历史。在我们中国的版图上在也不会残缺。

党一直坚持着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共谋发展。在我们这个新兴的21世纪,我们加入了世贸,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开了世博会,又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了北京奥运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友好理念。

我们骄傲的看到这都是党的努力,党的骄傲。这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页页都是辉煌无比的,一个个字都是珍贵的,一件件大事都是值得铭记的。读了这本书,了解国家的复兴与党的风雨历程,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许多党的历史,也学到了党史给我的人生经验。

《中国共产党党史》我会一直珍藏下去,在以后的日子里细细的品读,继续了解党的光辉历程。

阅读党史心得三:

学党史的普遍意义,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明史,二是鉴史。所谓“明史”,即明辨历史,知道何为真何为假,知道什么是历史主流什么是哗众取宠,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展示出且延续至今的伟大的进步的价值典范,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可和感情认同,进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凝聚人心。所谓“鉴史”,即借鉴历史,总结我党光辉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积极经验,吸取因成长和探索曾经犯下错误的消极教训,真正做到问计于史、寻策于史,为促进国家建设事业更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学党史,对我们年轻人而言,除了一般意义,还具有更为紧迫的时代意义。为什么这么说?我注意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话:“学史……说到底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隐约觉得这句话主要是针对80后、90后的年经人而言的,言下之意,现在年轻人中存在着忽视历史、误判历史、进而有可能犯下历史错误的巨大隐患和危机。联想到近期发生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等中东国家的所谓“茉莉花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丧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地牢固地认知,进而被西方哗众取宠的民主思潮所欺骗、利用和误导,在信息网络工具的推波助澜下,一步一步推演开来,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地演变成了政治灾难。所以,我个人觉得,学史,既不是耸人听闻的盛世危言,也并非可有可无的无病呻吟,而是年轻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及时雨。

学党史,对我个人而言,还有一个具体的现实意义。那就是自己参与的工作中有不少的历史遗留问题,学史有助于自己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

真正学好党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很难说出怎样才算真正学好了党史,各种媒体也很少给出权威性的标准,但我认为,应该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知,即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都做了些什么,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九十年热血沸腾波澜壮阔的历史;第二层:服,即心服口服,不要带偏见,不要流于形式,不要口是心非,要真正打心里敬佩九十年来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要对无数的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高山仰止;第三层:行,即行动,要将对共产党的敬佩转化成更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成搞工作干事业的具体行动。

这样看来,最起码要达到第二层境界,对中国共产党心服口服,才算是学好了党史。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总觉得有一些现实的因素在作怪,影响了自己学好党史,明辨历史。总结起来,我想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阶段的必然属性,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当年的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在社会矛盾对垒的球场上,从主动进攻方变成了全面防守方,必然也就进入了被质疑得更多被要求做得更好的历史阶段,让人心服口服的难度自然就变大了,这一点,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执政党概莫能外;二是目前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的权力垄断和权力寻租导致的腐败致使我们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以及贫富差距、社会矛盾、民生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日益显现带来的负面效应,都使党让人心服口服的难度逐渐变大;三是信息技术催生的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网络生态,给我们党掌握舆论主流导向带来了新的难题,西方借机散播的一些正确不正确、适合不适合的思潮不负责任地在中国人民的电脑和手机中乱窜,埋下影响中国人民眼睛和大脑的不良种子,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呕心沥血,但在西方社会有意的误导和栽脏之下,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将所有的过错和脏水都往中国共产党身上泼的趋势,这是西方力量在颜色革命中惯用的伎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目前面临的危机与无奈。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干工作是学党史的追求

一是要强化自身学习,切实明辨是非,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对党的理论学习,党的理论也是一部发展史,学理论就是学党史的延续和深化,深刻理解这些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论真知的内涵,积极探索产生理论真知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隐藏在底层的共产党人生生不息总能找到正确道路的本质所在。明辨我们党现在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哪些是时代属性固有的缺陷,哪些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西方社会强加在我们党身上的欲加之罪,哪些是网络社会虚拟化炒作吹起来的不利的泡泡,又有哪些确实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不足。越明辨越客观,越客观越能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越坚定。

二是善于用自己掌握的党史知识和对现状的客观分析说服影响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使其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不再人云亦云地编排中国共产党的不是;敢于与各种偏激、不正当、别有用心的思潮作斗争,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捍卫党的舆论阵地。

三是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说实话,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那些历史遗留问题都是让人头疼的大难题。但透过历史去看,这些事是过去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实不足为怪。过去的时代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遗留问题,现在和将来的时代同样孕育着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条件,只要严格遵循法规制度,只要紧紧围绕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具有敏感时代特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保持主动,顺势而为,扎实推进,问题终会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