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读后感

2020年10月12日14:51:26

张之洞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之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一位人物。他26岁中探花,早期任职于翰林院、詹事府等机构,做过湖北、四川的学政,主要从事的是研究和教育工作,敢于发表意见,是著名的清流党成员;44岁开始官运亨通,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可谓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尤其是两广和湖广总督任上,大兴洋务,创办新式学堂、军队、工厂等,引领一代风气之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重点从张之洞外放督抚前夕开始写起。彼时43岁的他还只是从五品的洗马,自认为才高同侪,却官运不济,内心也是很郁闷的。他官虽小,但格局却很大,识见不凡,因上书言"伊犁事件"等奏折而引起慈禧太后的注意,一年内连升三级,外放山西做巡抚。在晋期间,他禁鸦片、清藩库、办学堂,做得有声有色。三年后升为两广总督,面临中法交战,请出老将冯子材,在后方运筹帷幄,取得近代中外交战的第一次胜利——谅山大捷,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他在广州招揽洋务人才,开始建工厂、办洋务。但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只干了五年,真正大办洋务还是在做了十八年的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昌,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枪炮厂以及纺织局,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输送了不少留洋学生,按照西方军制创建了一支新军。同时,奏请建设京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在他的带领下,武昌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武昌俨然成为了全国洋务运动的中心。

张之洞一生汲汲于事功,致力于国家富强,忠诚于满清朝廷,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路线。如果他生于太平年代,或许可以做一个太平宰相,佐天子、调阴阳、安百姓,成就一段圆满功名。然而,他生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上是蛮横专制的异族统治者,外有洋人的坚船利炮和革命思想输入,虽然他部分接受了洋务运动的新思想,但毕竟是一个从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旧官僚,他的见识受限于传统,他的作为受限于时代。他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试图以"中体西用"的思想调和维新与守旧的冲突。但是,时势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毕生经营的洋务运动,最终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他追求目标的反面。比如,他的洋务工厂衙门作风严重、亏损累累,他的新式学堂选派出去的留学生过半成为了革命党骨干,他提议修建的川汉铁路最终成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而他培养的`新军更是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军,直接掘了清廷的墓。

这本书的结尾引述了黄兴在日本的一个演讲。黄兴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走出去的学生,可以算作张之洞的门生。黄兴笑称,应该给张之洞铸一个百吨黄金的大勋章,以奖励他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张之洞临死前认为,他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呜呼!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难以脱离时势。借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名言,套在张之洞身上也是合适的:吾敬张之洞之才,吾惜张之洞之识,吾悲张之洞之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秋功过自有人评说。张之洞亦一代人杰,他的一生值得书写。本书文笔生动,既把故事写得引人入胜,也把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引用了很多诗词歌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不仅写张之洞一人,还穿插介绍了同时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背景,可谓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读完后更能加深对清末上层政治的理解。本书作者唐浩明也为曾国藩立过传,同样值得一读。

  • 版权声明: 该文章为原创文章,于2020年10月12日14:51:26,由 发布。
  • 转载请注明: 张之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