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 读后感

2020年10月26日17:26:38

思行 | 遇见波兰:一个最接近“幸福”的国度

亲爱的奶奶

编者按

行在波兰,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我们对波兰本地特色的感受。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互联网“绑架”后,相对而坐却相距万里的孤独。之前有一本著名的美国小说《十一种孤独》,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复苏而人们却缺乏安全感的纽约故事。可悲的是,我们似乎正在用行动“悦纳”我们当初讨厌甚至恐惧的生活方式。

行在波兰,我们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说到这里,我也挺惭愧的,打着“忙碌”的名义,盯着屏幕,错过了多少精彩的对白。

▲《十一种孤独》 

此行来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实践,得益于欧美文化中work-family balance的文化,这边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相对于早上4点天亮,晚上9点天黑的漫长白昼,仍然有很多自我探索与思考的时间,比如这两周我在业余时间坚持了每天跑5-10公里,并陆续读完了阿城《孩子王》《树王》《棋王》,刘震云《塔铺》,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贾平凹《废都》,哈夫纳《解读希特勒》和约翰《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些作品,可谓是大饱口福了。

在这里,没有诸多你来我往的约饭,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跑步、与队友步行上下班、下班后一起去刨食儿的路上“浪费”一些时间在商场和公园里,“浪费”在宾馆的阅读时光中,两周下来,“文化感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也不那么浮躁了,所以也才有心情每天都坐下来花一点时间回味一整天的生活,并记录一点东西,与诸君分享。

“凤凰涅槃”之城——厚重的家庭意识 

对于波兰人而言,家庭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形态。在这个全民信奉天主教的国度里,一夫一妻以及孩子是波兰人民生活的精神归宿和动力源泉。与美国大片里面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相径庭的是,波兰人一定程度上会将家庭放在工作之前。

“在咱们华沙公司,很难要求一个本地员工出差超过一周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离不开家庭,因此,出差事务往往由几个人接力完成。”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杨总如是说到。“因为公司外派中国员工来到波兰往往是好几个月,因此波兰本地员工往往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出差离开家人这么久。他们觉得一个人长时间不陪家人在一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比如上周末科贝乌卡市年度足球联赛,我们实践所在的同方威视华沙公司被市里有90年历史的体育俱乐部邀请派代表队参赛,这也是他们俱乐部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中国企业在波兰的公司派足球队参赛。差一个小插曲:我和队友林镇阳应邀参加了威视华沙代表队,从一个打酱油的,逐渐变成了球场上的主力队员——因为我们跑得比波兰队员更快哈哈哈。队员们打趣道:你们也是踢过国际比赛的人了!

▲波兰科贝乌卡市年度足球联赛时为波兰华沙公司代表队加油助威的亲友团 

▲足球联赛后家人和队友一起享受午餐时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威视华沙公司边总从肖邦机场坑我们去公司的路上说的一句话,就让我们尤其意外:波兰人下午4点就下班了,9点才天黑,而波兰人不喜欢加班,给加班费人家也不稀罕,尤其是周末,人家叫“family day”,是完全属于家人的时间。你看,这一点多郁闷,你连加班费都送不出去,哈哈哈。

当时我就纳闷,现在还在好奇:你说每天4点下班的波兰人生产率有咱们中国人高吗?下班后,剩下漫长的白昼做什么呢?他们周末又会做点什么呢?换做咱们“加班是理所当然的”大多数中国人,在这里岂不是会很无聊?

波兰的劳动法严格规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同方威视华沙公司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00到下午4.00,而对于这个高纬度国家,夏季不到4.30天亮,晚上9.30天黑的时令,员工们下班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支配。

当问起本地员工他们下班后这么长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时,有一个员工回答到“我有一个6岁的孩子,下班后我会回去和他玩耍,一直到晚上9.00天黑,然后全家一起吃饭。”言语中透露着幸福和自豪。确实下班之后,我们在华沙的公园里面看到很多family based的人们出来散步,一般是一对夫妻或者夫妻带着孩子们,其乐融融。在公司足球代表队参加市足球联赛训练和比赛的时候,球员们的妻子和孩子都会到现场来一直陪着丈夫,加油助威,送水擦汗。

▲足球训练时实践队员与球队家属的留念 

一周下来,终于有所理解:首先,波兰人每天也是工作8小时,他们8点上班,中午基本不午休也不吃正餐,而是吃自带的cookies或者三明治,“大多数开会都是在中午,因为他们认为中午是工作效率最高的”,这让我刚到华沙公司的几天里,中午出去跑大老远找餐厅吃饭时内心颇有惭愧感,仿佛少干了很多活儿。

其次,“他们的生产效率不一定比我们低”,比如波兰籍员工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上班时几乎都在忙正事,几乎看不到刷手机或者上Facebook或SNS的现象,8点准时到,中午雷打不动,下午4点准时离开,工作认真程度敢说比我更高。

再次,也是我最钦佩和羡慕的:下班后的波兰公园里,到处都是爸妈带着小孩子骑车、跑步或者遛狗、野餐的,极少有成群结队的朋友一起玩。而且和国内逛公园不一样的是,我在几个公园跑步时遇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爸妈一起带孩子玩耍的。最常见的是妈妈骑车在前面带路,一个或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骑车在中间,老爸在后面骑车“断后”,一家人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车队”,在公园和城市街道宽敞的自行车道上自由行驶。或者是爸爸陪着妈妈推一个婴儿车,旁边还有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子看着婴儿车里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优哉游哉地在步行道上散步。

比较独特的,我还见到一个妈妈骑车开路,爸爸骑车在后面跟着,而爸爸的车轮后轴接上了一个特制的二轮式婴儿车,小孩在婴儿车里躺着,被老爸骑车带着嗖嗖地从我身边飞过,老爸不时往后看一下婴儿车里乐呵呵的小孩子,我第一次见到就惊呆了,心想着以后有了孩子,我也可以这么带ta玩儿。

▲傍晚,雨后,一家三口在华沙幸福公园骑行

也有的是情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人一只耳机相互依偎着听音乐看湖水,我来回跑了三圈他们俩还是一个姿势,夕阳洒在身上,安静而美好。少有的单身男女,或者老人,也是身后跟着一只小狗在遛弯儿。这些人大都是自由而散漫地在公园里待到8点多,才陆续离开。

同样的,在公园里几乎没有见到一边走一边玩手机或者俩人坐着各自看手机的人。

▲迎着晨曦奔跑在肖邦公园的情侣

而上上个周末,公司年度teambuilding去距离华沙200公里左右的湖边团建,整整一天,我都没有看到有波兰员工在节目或者与人聊天时拿出手机自个儿high的现象,“(边总说),你发现没,他们是真能享受聊天的过程,反而是咱们几个中国人,会是不是地盯着手机看一会儿,刷微信”,说到这里我也要自我检讨一下了,以后争取摆脱手机依赖症。

还记得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叫《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么,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互联网“绑架”后,相对而坐却相距万里的孤独。“而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时候,反而更期待去上班,因为有个人可以说话” 

到此,说句心里话,异地之后,我发现反而与国内的同学朋友亲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思念彼此、思考自我,然后进行有质量的对话和聊天了。而且,似乎找到了对亲密关系、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理想模式与期许,以及对中国20xx年后居民生活方式的预期。这也许是塞翁失马?

在访谈外派员工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到:“如果能够在外派时考虑到员工家属的补偿机制,那么外派员工就会更安心地完成外派目标,并且大大降低离职意愿、提高组织忠诚度与组织承诺。”尤其是年轻的外派员工,家中大都有年幼的小孩,他们本来就思念国内的亲人,加上在波兰这样的欧美文化中,是family-oriented的社交文化,文化的差异更放大了这种思念与孤独,使得外派员工(包括我这样一位“天外来客”在内)更添了几分孤独和思念。

“下班后波兰人都回家陪老婆孩子了,几乎没有人会找你吃饭玩耍,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自己种菜做菜”,不止一个人这么回答我的提问,“反而有时候更期待上班或者加班,因为只有在上班的时候才不会是一个人,偶尔还能找人聊聊天。”

也许,只有像以前的我这样一个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男生,才会觉得出国是一件充满惊喜与刺激、成长与快乐的成长之旅。和之前去美国、新加坡不一样的是,之前都是团队形式过去,有很多中国同学或校友,当地也有很多华人,而这次来到波兰华沙,路上几乎看不到亚洲人的面孔,在工厂这边中国人的出现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出现一个外国人一样会引来无数路人的好奇。这周的各种经历,反而让我这一个充满期待和惊喜的“游客心态”,迅速转变为“客居他乡”的心态。

因为不用加班,所以更加专注 

尤其是,这周我们同方威视波兰支队住在工厂附近的宾馆,这里4点下班后工厂都关门了,也没有中国人,街上到处都是看不懂的波兰语,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沿着大马路或村路跑步。沿路看到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打理得精美如世外桃源般的房前房后小花园,惊叹欧洲人会生活的同时,更会对自己以往的生活节奏、人与社会的链接模式、自我生活期待产生冲击和重构。

▲草坪深处的波兰人家

而此刻,最想做的事儿,就是所爱的人一起视频一下,看看彼此,祝福家人一切都好。但时差和国内忙碌的节奏,让这一愿望也看起来不太现实。

也许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向内求索,读书,料理自己的内心。因此,这一周,我跑步和阅读、学术的时间,反而比国内时多了许多,同时也没耽误上班,还能在吃饭时跟队友、跟这边的外派员工来一次远离互联网的对话。

说到这里,心里不由得对波兰公司的诸位中方员工,生出了无限的敬意与尊重。“惺惺相惜”的感知力,说得大约是此刻的我们吧。

负责生产的杨总地说道:“给人加班费求着人家,那都还不加班,哪像国内,老板说要加班,你敢说一个不字?”

“在这里,员工下班不接电话是极其正常的,要求员工下班接发邮件和电话是违法的。”边总说,“反而这种方式咱们适应之后,也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上班时也能更专注工作,效率更高,因为工作量比国内同类岗位的还要多,必须更珍惜上班时间了。”

从“工作-生活-幸福”三角平衡的视角来看,我们不能单纯以GDP或者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毕竟,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自洽和没有“张力”的工作-生活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减少了许多加班时间,节奏也相对慢一些,却大大促进了亲密关系、提高了父母陪伴子女、家庭团聚的时间,提高了社会的心理安全感和亲人之间的信赖感。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或伴侣,相对更少会出现心理问题和离异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当你从忙碌和压力重重的工作中归来,看到门口正在开心地等你回来一起“play”的小孩和家人,那些烦恼和不快,是不是都会瞬间烟消云散?

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文化——以家庭为核心,这是波兰人选择的幸福方式,也许这也是最接近“理想生活”的方式之一吧。

本文作者: 西明-爷爷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