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的志向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可生命却很无常。自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起,朱元璋就让这个太子开始学着管理朝政。也就是说每份奏章都要先让太子朱标处理,然后奏报他。 二把手是最难当的。如果一把手是个玩物丧志、吃喝嫖赌的角色,二把手相对还有点空间。如果一把手是把利剑,二把手就只能是团棉花了。刚柔组和是政治场上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长期合作共事。朱元璋还谆谆调教他:“我之所以要你每天和群臣见面,听奏报、批阅文件,是让你学习管理国家。你要记住几个原则:
网络配图
1、仁。只有怀着一颗仁义之心才不会在处理问题上简单粗暴;
2、明。明事理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至于被奸臣所迷惑;
3、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在安逸中丧失斗志;
4、断。遇事有自己的主见,才会不断创新,才会不受束缚。我自从当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毫发不当,有负上天托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朱标毕竟是协助朱元璋管理朝政。而且朱标这个人又特别仁慈,所以即使有些事觉得和父亲有看法,也顶多是烂在肚子里,成了个政治垃圾桶。听话、当乖孩子,是他最大的优点。每一个强势的家长,也绝对不会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处理问题,总是指手画脚、遥控指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其实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偏偏朱元璋紧紧攥住权利和太子的手不丢,让太子很为难、很窝囊、很憋屈却还得装出来很惬意、很受用的样子。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朱标到陕西巡视,同时想让他看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却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另一方面,驻守在陕西的秦王朱樉犯了多次过失,已经被召回京师。派朱标去陕西,也是想让朱标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上了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了一些好话,朱元璋才放朱樉回西安。这也看出朱标是不愿意为难任何一个弟弟的。灾难来得毫无征兆。朱标从陕西回来后不久就开始生病,最后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太子的突然离世,让65岁的朱元璋伤心不已。更为不幸的是,三年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秦王朱樉也患病身亡。此时朱元璋已经68岁高龄。
网络配图
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远未结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晋王朱棡也病逝。朱元璋这时已经71岁。风烛残年,悲凉不已。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朱元璋迅速衰老。对晋王的死,他尤其悲痛。这是继秦王去世后对他的又一个无情重创,朱元璋在感情上一度低落颓废。为哀悼晋王辞世,朱元璋辍朝三日,举国默哀。不久朱元璋便命晋世子朱济熺继承了晋王之位。秦王死后,晋燕二王成为北方的一二号人物。现在晋王也死了。燕王已经是39岁的藩王,在实力上,其他诸王也无法与他抗衡。而且,朱棣又第二次北征,再次树立了威信。
原因是,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在边境上巡逻的骑兵发现道路上有脱落遗失的车轮,宁王朱权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这是蒙古骑兵仍在边境活动的证明,蒙古兵很有可能再次骚扰边境。而且朱元璋认为:“胡人特别狡猾。这是主动示弱,迷惑我军。他们是提前设好了埋伏,在等我们上当。千万不能出击。
”于是命令燕王朱棣选精卒壮马奔赴大宁、全宁,观察敌情。三月,燕王朱棣再次率师出塞北征。军行至彻彻儿山与蒙古军队发生战斗。蒙军首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明军乘胜追至兀良哈秃城,又与蒙军“哈刺兀”等人发生战斗,明军再次取胜。三个哥哥的相继去世,出征打了漂亮仗,让朱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成为无可争议的藩王之首,无人能与他比肩。
网络配图
而这时皇上朱元璋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威武的洪武大帝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大明帝国的朝政眼看就要改弦易辙,新皇帝会对叔叔们悉心照顾吗?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变数。对于新皇帝的人选,朱元璋左右为难。按照程序,该朱允炆当。但朱允炆却很文弱,能否担起这幅担子,朱棣实在太强大。可若是给了朱棣皇位,又怕开了这个头,将来皇子们会刀兵相见,自相残杀。在将皇位给老四朱棣还是孙子朱允炆的问题上,朱元璋破费脑子。最终,他还是心存幻想,觉得不该开这个头,乱了祖宗章法。
朱棣会甘于臣服于自己的侄子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皇室宫斗,一触即发。事实证明,朱元璋最后关头,安排的接班人朱允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皇位。朱棣,这个让朱元璋左右为难的皇子,最终还是没有听他老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