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2020年11月27日08:22:11

李治对长孙无忌谋反一事最终同意许敬宗等人的话,将长孙无忌判为乱臣贼子,长孙无忌侍奉两朝帝王,辅政三十年,最终被亲侄子当作叛贼处死,原因很多,下面我简单的分析一下。首先,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的憎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虽深受皇室赏赐,但一直反对武则天摄政,成了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

另外在废除皇后这件事上长孙无忌也中立不言,虽说许敬宗多次劝说他投奔武后,长孙无忌每次都不给许敬宗好脸色,这又使他树下了另一个敌人——许敬宗。而在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许敬宗成了执行谋害长孙无忌阴谋的主要人物。武则天被封为皇后,长孙无忌自己也深感已处于危险境地,内心十分不安。

而实际上,武则天已经秘密命令许敬宗寻找他的失误而乘机陷害他。恰巧,此时有人告韦季芳、李巢成立朋党,密谋造反,朝廷派遣许敬宗抓捕他们,季芳在这过程中不小心被伤,被许敬宗抓住机会,诬蔑说“季芳欲与无忌构陷忠良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

网络配图

李治听了大惊,认为亲舅舅绝对不会颠覆朝廷的,于是“舅为小人所间”,这个时候的李治还心念对舅舅的信任,但经过许敬宗的一番雄辩,李治就相信了谗言。从这可以看出是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使李治不得不相信他的话。

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治缺乏自主判断能力,他不能很好地根据事实以及他对一个人的理解来看待事实,在这也就是他缺乏对舅舅长孙无忌的信任,缺乏主观判断能力,虽说许敬宗拥有强势的口才,旁征博引,令旁人不得不相信他说的话。

另外我认为许敬宗之所以能说服李治处置长孙无忌,是因为他抓住了李治的弱点,即容易受他人影响,这也是武则天得以顺利地铲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原因,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辩驳后,心惊胆战,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一个皇帝听完臣子的话,竟然哭泣,这足以看出李治是多么的软弱,内心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故意恐吓李治,让他因害怕尽快处置长孙无忌,除去心头一恨。许敬宗举例宇文化及颠覆隋朝;薄昭因犯杀人罪,汉文帝穿素服泣而杀之;王莽、司马懿权大位重,威胁朝政。这三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威胁李治,另他知道不处罚长孙无忌的后果多么严重。

实际上,在这点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治身为一代帝王,不可避免的会十分注重权位,所有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谋反篡权之徒,篡权就意味着自己的切身利益遭到破坏,此时即使是亲兄弟也会毫不留情地杀害的。

李治虽说是软弱之人,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他会变得十分清醒与明智,加上许敬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的威胁,李治这个软弱的皇帝也就相信了许敬宗的话。

可能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怀疑,也许李治本身就想铲除无忌,但出于伦理的约束以及李治尚未掌握无忌的罪证,李治此时同意许敬宗的话事实上是因为许敬宗的诬蔑恰好符合李治的意愿所以他就将计就计,正好利用这次机会铲除眼中钉。

如果这可能的话,也许是因为无忌掌握国家大权手握兵权,威胁到他的统治。我认为,在这点上,我不太同意。因为首先从李治的性格上讲,李治生性软弱,缺乏帝王的风范,缺乏那种狠劲与果敢,他不是武则天,也许武则天在对待政敌上决不手软,但

网络配图

我们不能说李治有那种果敢与魄力迅速地对无忌采取措施。李治的性格软弱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出,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话,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李治并非一个十分强悍的帝王,面对困难,面对政敌,他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要马上解决问题,而是愚蠢地在那哭泣,这未免有点愚昧,换了武则天,她势必会马上将敌手击败,丝毫不拖沓。

另外李治自小体质不好,体弱多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向来就是软弱不决断的人。另外,从废除王皇后及萧淑妃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治的软弱。身为皇帝,他对皇后及妃子的废除,竟然要看武则天的颜色。

同时在两人被关入暗室中后,李治虽想救两人,但在武则天的一番痛骂后,竟然自认错误,不再提那事,悲哀啊,武则天的强悍程度远超过了李治,从反面说明李治的软弱无能。一个如此无能的人,又怎么会一心一意地处理朝事呢?体弱多病本就使他将众多事务交由武则天处理,而事实上,李治对政事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似乎他待在皇位就是为了那种生活。

从心理方面讲,许敬宗充分抓住了李治的弱点——没有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以“臣昔见宇文化及父述为炀帝所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于江都作乱,……黎明遂倾覆隋朝”,借宇文化及颠覆隋朝为例威胁恐吓李治,“前事不远,愿陛下速决之!”此时的李治还算清醒,命令许敬宗在没有弄清事实之前不要乱讲,并命令他将事实调查清楚,而准备充分的许敬宗真是为了铲除无忌,想尽办法啊,他知道李治必会说无忌身为国舅应该不会做出叛逆之事的。

就利用这一点,先下手为强,他先充当好人,假装自己也认为无忌为国家元老,哪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这就让李治无话好说,就只能听许敬宗的一派胡言了。此时的李治还只是半信半疑,并作为一个孝子,他说即使舅舅做出这等事自己也不忍心杀他,而许敬宗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啊,他此后又灵活的运用史实,汉文帝的亲舅舅只是犯了杀人罪,汉文帝便穿着孝服杀了薄昭,举这个例子许敬宗是在暗示汉文帝一代明君在法律面前没有亲疏之分,一律按法律行事,

自己身为一代君主也应该学习明君的做法,即使是舅舅犯了杀人罪也应该严惩,何况是谋逆罪,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李治很大压力,这就迫使李治不得不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亲舅舅。倘若李治还是不听许敬宗的话,也就说明李治跟历史上的昏君没什么两样,这就可能使李治留下昏君的把柄。

宇文化及与薄昭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许敬宗的观点,在政权上不能有任何妥协,政治上没有亲情。同时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迫使李治同意严惩无忌。

长孙无忌的强大支撑李治就这样慢慢地偏向许敬宗一方,此时的无忌已不能和武则天对抗了。而就在无忌被诬蔑为叛贼时,他的支持者褚遂良、韩瑗、柳塽也被诬蔑,三人均被免除官位,此外与这三人有牵连的官员都被贬谪,甚至杀害。可见武则天势必要将无忌的势力削除,斩草除根。

此时的无忌已毫无援助,他对武则天的攻击已经无力回击,只能含泪等待死期。

网络配图

而又回到前面,李治为何要杀害无忌呢?除了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认为,这里牵涉到李治的自信问题。李治对无忌是否忠实于自己不自信,他对臣子了解不够。倘若李治够自信,他就不会相信许敬宗的谗言,相反他会调查许敬宗的动机。

如果李治对自己的朝廷又足够的把握程度,在乱臣贼子这件事上,便不会慌乱,而很明显,在听到许敬宗说无忌谋逆的时候,李治十分慌乱,只是一味地感慨为何会出现乱臣贼子,而且是皇室内部呢。这就很好的说明李治由于对朝廷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自己在出现乱臣贼子的情况下必会取得胜利的自信。

而且他也观察到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又手握兵权,他确实十分担心无忌会反叛,威胁到自己。而且事实上,倘若无忌真的叛乱,他是很有可能会成功的,这也就是李治所担心的,所以在许敬宗诬蔑无忌的时候,李治也想到这一点,可能李治就是为了乘机铲除威胁统治的无忌。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李治和无忌两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利害关系导致了无忌后来的孤立无援,最终被迫自杀。

李治这个人,软弱、不果敢、缺乏作为政治家的暴力,但同时他又有平常人的孝顺,平常人的心态,即遇到危害自己利益的事务会本能地做出反抗,这就使得他在对待无忌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保护自己,放弃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