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

2020年08月27日15:14:48

据《明史·刘基传》中的记载,应天大战之前刘伯温就料定张士诚目光短浅,不会跟陈友谅合作一起进攻南京,于是他向朱元璋建议,速战速决,诱敌深入,痛击陈友谅,从而使得朱元璋在军事上由被动转为了主动;安丰告急的时候,朱元璋要去救小明王韩林儿,又是刘伯温及时出面制止,可惜的是朱元璋没听进去,下了一招险棋,终因对手愚钝才没有酿成大祸;当然更为惊险的还要属鄱阳湖上的刘伯温救驾了。

网络配图

这所有的一切不但展现了刘伯温的超人胆识和机智,更是充分地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谋略和远见。除此之外,他在堪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当年明皇宫的选址就是由他带领一干众人敲定的,大明开国大典的良辰吉日也是由其选定的,刘伯温说了很多朱元璋想说但又不知道如何说的话,做了很多朱元璋想做但又没办法做的事。

所以朱元璋一直拿他当自己的心腹和知己,每次找其谈话都是清退所有人,再低声密语好一阵子。对于他的建议和话语,朱元璋每次都能恭敬地倾听,并尊其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甚至一度将其比作张良,可见二人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好,为何刘伯温的政治待遇却不高呢?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太史令,到后来朱元璋登基了,他也不过才被封为御史中丞,而掌握整个大明王朝政府大权的中书省宰相一职却始终和他无缘,这究竟又是为何呢?究其原因,小编认为无非以下几点:

网络配图

其一,早在刘伯温出山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在南京站稳了脚跟,此时他的政权中已经有了一位名叫李善长的大能人。每当朱元璋在前线忙于军事战务的时候,他就负责整个后方的所有事情,不可否认他的才能也是一流的,总不能因为刘伯温来了就要将其给换下吧?再者说了,就算刘伯温再如何聪明,接替他这个类似于宰相的位置肯定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其二,刘伯温的长处是能掐会算,当个军师或参谋最为合适不过。如果强将其按在李善长的位置上,他或许能够做好,但人家的老部下未必会买他的账。所以最好还是先不动人事。

其三,朱元璋这个人猜疑心很重,即便和刘伯温的关系很好,但毕竟他来到自己身边的时间不长,朱元璋肯定是不会将自己不太了解的人放在如此重要的一个岗位上的。

其四,当年应天大战前夕高层决策时,刘伯温对投降派怒目而视。从当时的诸多细节来看,此人很正直,不太会绕弯子,所以朱元璋才会让其出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去搞什么天文堪舆、监察和修订律法等工作。至于宰相一职,则需要很好的内功,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还是让表面一团和气的李善长出任比较合适。

网络配图

其五,朱元璋的出身是叫花子,又是安徽人,和刘伯温、宋濂这些浙东的大儒毕竟不是同一类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默契是不太可能的,再加上当时浙东方言也是一大问题。相比之下,他和李善长、徐达、胡惟庸等老乡更是合得来,除了相同的习俗、语言、审美等等之外,更多的还是那份乡情。

所以说明初宰相的人选只能是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淮右集团,而非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至于刘伯温后来,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由于朱元璋的太过自负以及疑心病重,使其最终也没能落个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