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朱棣的野心:朱元璋为何让朱允文继位

2020年07月25日13:06:49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遗诏让皇长孙朱允文继位,但是仅仅做了4年的皇帝,就被他叔叔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他的统治,朱棣继位史称明成祖。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但是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能力和高潮的政治素养,终于开辟了大明帝国。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思考的,本来储君算不上问题,因为长子朱标虽性格柔弱,但颇有能力,很受群臣拥戴。再加上他的长子身份,压得住兄弟们,很明显朱标便是一代仁君的不二人选。因此,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为朱标接替皇位做足了准备。可惜天公不作美,朱标英年早逝,彻底打乱了他的立储计划。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网络配图

论能力,朱棣远盖朱允炆,那么朱棣为什么会落选呢?

首先,朱棣是四子,而且不是马皇后嫡生。中国古代立储的原则是“嫡长继承”,而朱棣并非朱棣嫡生,排行第四,倘若立他为储君,那么老二秦王、老三晋王,势必不服,蕃王个个手握重兵,到时候藩王之间势必争斗不休,这对大明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长孙朱允炆就不同了,在宗法伦理上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朱允文炆更符合守成之君的标准。朱允炆与朱标的个性极为相似,两人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然而朱棣虽然能力突出,但是在朝中受群臣拥戴程度远不如朱允炆。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后,需要一个推行宽松政策的“守成之君”,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搞发展。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比朱棣更为合适。因此,朱元璋最后决定让朱允炆接替大位,并为他扫除障碍。

难道他看不出四子朱棣的雄才伟略吗?难道不担心朱棣谋反吗?

朱元璋早就看出了朱棣的雄才伟略(或许说是野心更为准确),他也担心过燕王朱棣反叛。史书上还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次,朱元璋上朝一看,燕王朱棣站在左边,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左边应该是朱允炆才对。但是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其右边,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对此很生气,狠狠的责骂了燕王朱棣,并把他赶出了宫。

网络配图

史书上还记载,朱元璋临终的时候,还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或许那时,朱元璋就看出四子朱棣有反叛之心。从这两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没有把年少的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或许那时他就有谋反之心了,朱元璋也早已看在了眼里。

那么,朱元璋对四子朱棣到底有没有动过杀心?

老谋深算,政治成熟的朱元璋立下储君之后,我个人认为他确实对燕王朱棣动过杀心。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非常担心朱棣,于是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进行严密监控。

洪武二十六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彻夜长谈,相谈甚欢,这一切都逃不过朱元璋的法眼。李芳远跟朱棣有些地方极为相似,他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五,能力却是最强,立下大功,结果老爹却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最后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是一模一样。

史书上记载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于是,朱元璋秘密召见大臣刘三吾,密谋这件事。可是却遭到刘三吾极力反对,他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网络配图

朱元璋思前想后,觉得有些道理,毕竟现在各个儿子相互制衡,他不愿打破这个平衡的局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问题一直被搁置。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二秦王,老三晋王朱棡先后病死,制衡局面彻底被打破,朱元璋病重,没有能力和时间来解决朱棣,临死前,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说燕王这个人危险啊!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

有时候,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一代传奇枭雄朱元璋病逝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政权,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如果朱元璋当时举起了屠刀,那么大明王朝又会走进另一个时代,可惜历史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