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慈禧这种要求宁死不从,最终含恨而死!

2020年08月06日15:58:51

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加上了又一个沉重的负担,且打开了帝国列强瓜分中华的序幕。由于要偿还战争赔款,清朝只能给百姓们严苛重税。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在山东一带掀起了爱国反帝的义和拳运动。

网络配图

由于义和团运动杀伤外国传教士和驻华大使,各国使团纷纷对清政府提出抗议,且要求慈禧太后放权归政于光绪。慈禧太后一方面迷信于义和团刀枪不入的传说,一方面被外国使团逼宫的要求所激怒,竟发下诏书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同时宣战,这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

后来清朝军队大败,八国联军几乎毫无损伤地拿下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慌忙逃窜至西安避难。后来清朝与八国联军又签下了卖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

然而,尽管损失巨大,但这场战争并没有伤到清朝的根基。战争结束后,慈禧太后开始接受维新变法思想,任用袁世凯大力发展洋务,让清朝在回光返照下苟延残喘了十年。这其实与战争开始时李鸿章做的一个决定有关。

网络配图

当时慈禧太后在盛怒之下做出宣战决定,并以光绪诏书的名义下发至全国各大巡抚及总督手中。当时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拿到诏书后,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惊呆了的举动:称慈禧和光绪的诏书为伪诏(“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样的举动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相当于地方的首辅直接违抗中央命令,放在过去是灭族之罪。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如果李鸿章奉诏,将给中华大地平添无尽的战火,而当时清朝军队的装备根本无法与洋枪洋炮抗衡。在权衡之下,李鸿章做出了不奉皇帝诏书的决定。

在李鸿章的带头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纷纷效仿,不奉慈禧的开战诏书,并联合起来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坚决不加入与帝国列强的战争,同时还密谋万一京城失守,太后皇帝被俘或被杀,就由李鸿章暂代总统之职。

网络配图

由于东南互保协议的执行,战火只烧到了北方京津一带,并未在全中国大范围蔓延,南方诸省的经济命脉得以保存,使得战争结束后清朝还有苟延残喘之力。但从李鸿章等人不奉诏的举动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当时朝廷对地方的约束力已经大大削弱,大清已经成为了一具行将就木的空壳。所以后来清朝亡于地方的武装起义和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慈禧最后还是派李鸿章全权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让他又一次背上汉奸卖国的污名,最终含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