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将军,手捂着油灯,在染着淡淡葱翠的山中,打开一扇青竹编就的门扉,安顿好了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多少年后,那一盏灯火,依旧温暖地闪烁在历史的某个窗台,等待着后人追寻的一瞥。
网络配图
这位老将军,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海防大将沈有容。天启四年(1624年),67岁的沈有容退役返乡,着手整理自己40多年戎马生涯的各类记录,尤其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到万历四十七年间镇守福建前线的各项资料,最后终于写成了《闽海赠言》一书,并刊刻出版。书中“三入东蕃(台湾),歼倭驱荷”的记载占了许多篇幅,这是沈有容最自豪的一笔,也是他一生的闪光点。
既然沈将军从倭寇手中收复台湾比郑成功收复台湾整整早了60年,为什么他的卓越功勋会被后人淡忘?这其中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呢?
一
时光倒退到明朝弘治年间,明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商人联合海外势力危及朝廷统治,开始实行严格的禁海政策,不许他们与外国商旅接触,更不许“私易货物”,这样就可将防御的重点放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上。但如此“重南轻北”的战略布局并未收到禁海的实效,反而给海外势力以可乘之机,最先骚扰东南沿海的是倭人。明初,正值盛世,倭寇尚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可嘉靖年间朝政日渐废弛、官吏腐化成风,倭乱终成心腹大患,随着戚继光、俞大猷将军重创倭寇,大批日本浪人及海盗只得窃据台湾,伺机劫掠东南沿海。
鉴于此,明政府便在澎湖群岛设立巡检司,以加强澎湖地区的军事部署,后又增设“澎湖游”,派遣800名士兵在春、秋两季汛守澎湖。即便如此,盘踞台湾的倭寇仍然以台南为根据地,与明朝政府军玩起了游击战。
目睹此情此景,时任浯屿(金门)把总的沈有容义愤填膺,虽然澎湖不在他辖区之内,可他仍然跑到福建巡抚宗弘演那里慷慨陈词:“贼在门户,吾当耻之,奚以非任为解?”并明确表达了愿意亲率大军扫荡在台倭寇的决心。宗巡抚大为感动,拍着他的肩膀说:“安得豪杰为我荡寇分忧者,浯屿偏将军沈君有容!”
沈有容为平定台海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一方面派人侦察敌情,了解气候、风向、海流情况,另一方面造船、练兵、储粮。为了出奇制胜,他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虽妻子、亲信,绝不知其有事东蕃也”。
万历三十年冬,沈将军亲率21艘水师战舰秘密出海,不料中途骤遇飓风恶浪,七艘形制较小的战舰先后被巨浪吞没。属下心惊胆战,力劝将军回师浯屿。沈有容却大手一挥,毅然决然地说:“吾意已决,再有妄言回师者,斩!”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倭寇哨兵见滔天白浪之中隐约有船队驶来,十分狐疑:“彼泛泛若见若不见者,商舶乎?渔舸乎?”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沈有容的先遣军—海军陆战队已神兵天降,他们联合水师,向舰中、陆上倭寇发起两路攻击。倭寇妄想利用有利地形负隅顽抗,但明军殊死冲杀,无不以一当十,倭寇滩涂部队抵挡不住,“惧者束手请降,强者迎锋立毙”。
扫清海岸后,沈有容下令向岛内纵深穿插,倭寇来不及撤退,故意把物资丢弃一地。因为他们深谙明军劣习,以为明军一定会因贪图财货而减缓攻击速度。没想到沈将军麾下的将士,竟然不为所动,继续冲杀,“斩首火功,须臾而尽”。
台南之役,沈有容的军队表现出了良好的军纪和过硬的战斗力,共击沉日舰6艘,斩首15级,救回被劫持百姓370人,俘虏倭人数百。台湾百姓为摆脱倭人的暴政而高兴,感慨地说:“沈将军再造我也!”
沈有容安顿好一切后,当即将战果如实上报。按理说,收复台湾堪称居功至伟,但在以枭首多寡计军功的明朝,这样的战绩似乎也微不足道了。结果,这个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大功臣得到的仅仅是薄赏。
二
沈有容克复台湾仅仅两年,野心勃勃的荷兰人又来了。
此时的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外扩张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新兴资产阶级一方面要寻觅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想扩大商品销售市场,神秘的东方也就成了西方殖民者向往的天堂。最先到达的是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英国人,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不断地进行海盗式掠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用贿赂的方式租借澳门,随后把魔爪伸向台湾。
网络配图
荷兰人垂涎于葡萄牙人的既得利益,决定如法炮制,其战略构想的第一步,就是占领台湾和澎湖,将其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
万历三十一年,荷兰人在奸商李锦、潘秀的引领下,利用明朝汛兵撤离澎湖回大陆休整之际,出动两艘巨型炮舰,强占澎湖,并在岛上伐木建房,想把澎湖改造成“澳门第二”。与此同时,荷兰人还重金贿赂了福建税监高寀。高寀是万历皇帝在福建的耳目,只要他一点头,澎湖即可归属荷兰,这样也就取得了闽海贸易的主动权。可荷兰人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有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粉碎他们的迷梦,这个人就是沈有容。
在福州军事会议上,沈有容声韵雄朗地说:“夷意岂在互市,不过悬赂饵我,幸而售,将酣睡卧侧,睥睨中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荷兰人的真实意图。为了打击荷兰人的嚣张气焰,福建巡抚果断决定,拨50艘战舰给沈有容,让他二剿澎湖。可是这一次沈将军却主张谈判,他娓娓道来:“彼来求市,非为寇也,奈何剿之?剿而得胜,徒杀无罪,不足明中国广大。不胜则轻罢百姓。不如谕之,第令无所得利,徐当自去也!”巡抚一听有理,赞许地说:“将军若能息兵戈而退夷,当是上策!”于是当场拍板,委派沈有容为使者,赶赴澎湖“谕退红夷”。
荷兰舰队司令韦麻郎做梦也没有想到,堂堂明军将领竟会驾着舴艋舟前来谈判。沈有容意气磊落,侃侃而谈:“互市关乎国家大事,决定权在本朝君主,不是靠贿赂地方官就可以办到的,况且受贿者于法当斩,地方官岂敢以身试法?你们都是良商,这个道理难道还不懂吗?”
韦麻郎咄咄逼人地声称:“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就是为了通商,即便不行贿,通商也势在必行。得不到满意答复,我军就常驻此地!”韦麻郎话音未落,他身旁将官们的欧式佩剑就发出了示威的哗哗声。沈有容毫不示弱,大声呵斥道:“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故尔代客。尔何言战斗?想是原怀作反之意,尔来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曾听过?我破倭海上,海水尽赤,吾不忍汝等步倭之后尘!”翻译林玉还把明军水师50艘战舰正在合围两艘荷兰炮舰的态势,通报给了荷兰人。韦麻郎深感压力重大,只得审时度势,明智地退出了盘踞半年之久的澎湖。
欧洲海上新霸主同明政府的首次较量就这样被沈有容以不流血的方式化解了,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次成功的折冲樽俎事件。
三
万历四十四年,日本内乱。失势的日本武士被迫离开本土,妄图南下占领台湾作为根据地。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在台湾一来可以通过通商养军,二来可以伺机反攻日本。南下的倭寇一股以明石道友为首,窃据澎湖;一股以狄安为首,盘踞东沙岛,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宝岛。
网络配图
在此紧要关头,明政府再次作出重大决策,调沈有容任福州参将,统领水师,再剿倭奴。沈有容到任不久,就妙招迭出,令人叹为观止。他首先是放弃强攻,以商船为诱饵,活捉明石道友,制伏澎湖守敌。接下来的“以倭制倭”更绝,利用两股倭寇的仇隙,以明石道友的军力全歼东沙岛倭军,创造了连戚大帅都没有创造的经典战例。
沈有容在闽海守边多年,足迹遍布海峡两岸,屡立赫赫战功。沈将军治军,并不是以战为先,而是以智为上:“东蕃之役,议者以战为不可克,而将军以战胜;西蕃之役,议者以剿为可歼,而将军不用剿;人欲按兵,将军深入贼地;人欲兴师,将军单艇见虏。”可见沈有容用兵,擅长出其不意,斗智斗勇。也难怪万历皇帝听说沈有容歼倭驱夷的事迹后,连夸他“实良将才”。
然而,皇帝的赞许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嘉奖。沈有容为朝廷奋斗一生,也不过官至总兵、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而已。
沈有容功勋彪炳却美名不彰,既有时运因素,也有个性原因。
有明一代,整体战略是“重北轻南”,沈有容的伟绩自然会遭遇边缘化。而郑成功是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的反清复明,他显赫的家族财力及人望优势,随心所欲地调动千军万舸的条件,也是沈有容难以比肩的好运气。于是,收复台湾的首功被郑氏抢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沈有容的个性缺陷也直接导致其一生功业最终被湮灭的悲剧。
沈有容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沈宠是明朝大学者,叔父沈懋学也是江南名儒,与汤显祖交情很深。沈有容从小跟叔父学习诗文,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可他更爱武术和兵法,从小就以岳飞为榜样,立志从戎,报效国家。叔父劝导他:“我朝武将成就大业,除了赫赫战功之外,‘举进士’和‘傍大佬’是二选一的必走路径。考中进士后再从戎,因为有了资质,按军功升迁必快,名声必振。考不中进士的武将,也可以通过媚事内阁重臣,凭军功而扬名立万。”事实也证明了沈懋学观点的正确,后来袁崇焕、卢象升都是从进士群体中脱颖而出,成长为青史名将的,而非科举出身的军事天才戚继光、李成梁则都是“傍大佬”的高手。
可当时沈有容就是听不进叔父的劝告,举进士—他不愿为之,傍大佬—他不屑为之,竟然兴冲冲地跑去参加武举考试,虽然以第四名的佳绩顺利进入军界,但后来终于发现,在重文抑武的明朝官场上,一般武将始终饱受文臣轻慢,无论他多么努力,也始终摆脱不了被轻视的处境。
徘徊在宣城溪水边的沈将军,总想用一双迷蒙的眼睛找到突围的方向。这时,一位朋友告诉他,这一切只是徒劳,在乱世中,还是应该做一位手持鱼竿的垂钓者,恬静地守在溪边,钓阳光、钓风雨,也钓淡泊的岁月。
此时此刻,沈有容的眼前又闪过了那一盏灯火,于是,他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