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到皇帝:吴三桂为何实力最弱时称帝

2020年07月20日05:16:37

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战争形势开始发生战略性的转折。清军在经过短暂的退却和防御后,很快恢复了常态,在东南和西北两翼战场转入了进攻。康熙十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辅臣,西北叛军顷刻瓦解,四川叛军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毙;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台湾郑军被逐出大陆,盘踞江西、浙江的叛军亦告分崩离析。东南地区尽为清有。

网络配图

在解决了西北和东南的叛乱后,清朝统治集团从全局重新部署。对吴三桂展开战略大包围:从东西两线逼湖南,向两粤进军,切断三桂的后路。同时,在内线即湖南战场,调兵遣将,准备发起总攻。同三桂实行战略决战的时刻正在迅速来到!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必须先解决两粤的问题。在广东方面,清军进展颇顺利。这实赖尚之信的配合与协作。他表面上投靠了吴三桂,实则以图自保。三桂对他并不放心,派了他信任的冯甦任广东巡抚、董重民为两广总督,授意他们控制和监视尚之信。但之信不为三桂出一兵一卒,也不跟清军交战,而是静观形势的变化,等待时机,迎接清军入粤。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耿精忠刚降后,尚之信看到清军形势好转,时机成熟,就派人携带他的一封密信,前去和硕简亲王喇布军前“乞降”。圣祖下敕谕一道,赞赏了他的行动,谅解他暂依三桂,实出不得已,“因事出仓促,致成变异”,他对之信“深为恻悯”《清圣祖实录》,卷64,15~16页。,完全不计以往之事。又过了三个月,即康熙十六年三月,形势进一步好转,之信再次上“密疏纳款”。圣祖得报,立催康亲王杰书“速进广东”。经王大臣会议,责成“镇南将军”莽依图率部入粤。《清圣祖实录》,卷66,4~5页。

莽依图于四月二十四日自江西赣南统兵赴粤。二十九日,抵达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南安(江西大余),叛将严自明献城降。清军进入广东,取南雄(今仍名),直抵韶州(广东韶关),假降孙延龄的傅弘烈“迎降”。《清圣祖实录》,卷67,4页。尚之信即于五月四日率省城文武官员及兵民“归正”,特派他的弟弟尚之瑛代表他到韶州“迎接王师”。圣祖便把尚可喜亲王爵给他承袭《清圣祖实录》,卷67,9页。,赐金册,其文曰:

……后粤东煽乱,平南王尚可喜自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逐致殒逝。子之信感戴国恩,克成父志,屡次密奏,约会大兵进粤,率在省文武官吏及士绅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疆,忠贞可嘉,劳绩茂懋著。特命尔之信袭平南亲王,锡以册宝。

网络配图

尔其承兹宠命,益茂勋庸,钦哉。《尚氏宗谱》,卷2,“大房”。

顺便指出,这份册文《清圣祖实录》失载,迄今仍保存在《尚氏宗谱》里。清官方修史有意删除,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尚之信后来被定为“三逆”之一,而册文的内容是对其定逆案的否定。幸好《尚氏宗谱》保存了册文,这对我们揭示尚之信“逆案”的真相大有益处。

由于尚之信采取主动行动,率先归正,广东文武大吏纷纷投诚。原任两广总督、与之信一起“从叛”的金光祖,密约心腹,杀死叛将雷孚言;逮捕三桂任命的总督董重民,“决意归正”。《清圣祖实录》,卷67,9页。被三桂任命为广东巡抚的冯甦,早与之信“协谋归正”,受到朝廷嘉赏,重新任命为刑部侍郎。接着,原任高、雷总兵官祖泽清也率所属官兵投诚……《清圣祖实录》,卷67,12~13页。

尚之信和地方大吏主动投诚,广东省内已叛的将官不再抵抗,马上准备投降。所以,清军在广东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消除了叛乱,圣祖对此深表满意,说:尚之信“素怀忠荩,思报效国家,朕已知之,举广东全省归诚,民免汤火之患,深为可嘉”《清圣祖实录》,卷67,14页。。之信“归正”是真诚的,有一件事很说明问题。原潮州总兵刘进忠于六月降后,故态复萌,暗中与吴三桂勾结,把康亲王杰书招抚的檄文送交三桂,“召兵自救”。此事被尚之信发现,密报朝廷,引起圣祖警觉,指示兵部:“刘进忠心怀诡谲,非实意归诚,可檄康亲王密为之备。”《清圣祖实录》,卷67,10页、18页。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之信提供的情况是可靠的。仅此一事,已表现出之信是忠于朝廷的。圣祖对之信亦完全信任,指示他如广西也能“反正”,可率兵分三路进剿吴三桂。随后,圣祖作了进一步部署,命简亲王喇布取衡州、莽依图取湖南、尚之信等取广西。《清圣祖实录》,卷67,19页。

网络配图

清军进粤,尚之信归清,深深地震动了三桂,他感到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为巩固后方,他派出七员大将,统率三万人马进至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宜章(今仍名),企图分兵进攻乐昌(广东乐昌)、南安(江西大余),夺占两城,进而夺韶州(韶关),控制交通线。韶州居五岭之脊,是江西与广东的咽喉之区,为兵家必争之地。三桂大将马宝、胡国柱等率领劲兵数万,于七月五日向韶州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攻势猛烈,志在必得。清军统帅“安南将军”舒恕急遣副都统赫勒布率满汉官兵赴援。圣祖闻报,指示命令到日,尚之信与“镇南将军”莽依图等速率兵赴韶州,舒恕亦相应应援,必保韶州,不得丢失。《清圣祖实录》,卷6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