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初衷: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

2020年07月24日05:36:37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叫做孝文汉化,指的是在五代十国中间孝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汉化运动。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化运动是指在朝廷之中一定要说汉语,不可以说鲜卑语,还有官员和官员家属要统一穿汉族的服饰,并且要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皇族原本姓拓跋,在汉化运动实行之后则改为姓元,同时两族人要支持两族人的联婚,并采用汉族的统治方式,沿用他们的官场惯例与传统,还要学汉族的仪容仪表,尊重老人,并要学习孔子的以孝治国的思想,使胡汉融为一体,奠定隋唐的盛业。

在政治方面,孝文帝采用的是俸禄制和三长制,俸禄制是为了稳定政治局面,三长制是为了清楚的知道征收租条有根据和准则,同时又能查清大量的隐匿人口。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实施之后,便有了很好的反响,不仅顺利的发展了时代潮流,并且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文化进程,同时又为隋唐时期鼎盛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为隋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有两面,有利就有弊,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既不能否认他们原有的文化,也不能过于认同他人的观点全都是对的,那样并不一定有帮助。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后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长远方向来说,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革新与发展。首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推动与作用下,北魏社会逐渐恢复了生产力与生产水平。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促进了北魏经济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孝文帝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和畜牧业,恢复了北魏社会的生产水平。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北魏商业逐渐萌芽和发展。其次,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北魏的政权,巩固了孝文帝的统治权。孝文帝将北魏首都迁至洛阳后,鲜卑族人吸收了汉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促进了鲜卑人的自身能力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北魏政权加速了封建统治,更有利于统治者的长期利益。孝文帝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了汉化进程,他鼓励鲜卑人改汉姓、易汉俗、说汉语、穿汉服,并且实行少数民族通婚,以此来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便于孝文帝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一。正是孝文帝坚持不懈的实行改革,才让少数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让北魏从方方面面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