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国威望太高,不听王命就是对王权最大

2020年07月29日05:48:34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有两个关键性的人物--秦昭襄王和白起。白起少入军旅,从普通士兵升至秦国最高军事统帅-大良造,不仅因为他丰富的个人作战指挥能力,同样也离不开秦昭襄王的一路支持与提拔。正是两人的携手合作才最终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大趋势。

然而,两人的关系还是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秦昭襄王最终赐死了白起。他们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促使秦昭襄王狠下心来赐死秦国的招牌名将-白起的呢?

长平之战的俘虏问题-矛盾的开始

长平之战秦国以"诱敌深入"之计围困赵军于峡谷,断粮四十余天,最后主将赵括突围时战死,40余万赵军军心涣散集体向秦军投降。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拉锯战后,秦国终于赢了,这是秦国君臣期盼已久的事情。然而开心没多久,另一件头疼的事情就来了。

秦赵布防图

四十万赵军俘虏该怎么处理?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秦国储粮早已消耗得差不多,勉强支撑自己的军队尚可,平白无故来了另一群和自己军队人数相当的人要饭吃,再强大的国家也耗不起。所以这群人是绝对不能放到军队中养着的。如果把他们迁移到秦国国内分散管理呢?近40万军人迁入到秦国需要分出大量兵力来押送看管,光是这路上的粮草消耗就跟再打一次长平之战没啥区别,而且赵人国家认同感强,万一路上来个“吃饱了翻脸”,谁能保证管得住他们!最后秦国君臣一致认同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坑杀",简单、快捷、省事,只是名声上有些不好听。

纸上谈兵"赵括"

关键是谁来下这个命令!

秦昭襄王是国君,白起是三军统帅,他们两都有这个权力。但是,谁下了这个命令谁就要承担杀降的责任,任凭你再大的功业,青史丹书也会把你写成一个好杀嗜血的"屠夫"。

秦昭襄王

我们无法考证秦昭襄王是否私底下给白起下过"杀降"的命令,但是从结果来看是白起承担了"杀降"的责任。历史记录以及人们常说的是"白起一战坑杀赵国降卒40余万",而不是"秦昭襄王下令坑杀赵国降卒40余万"。

如何处置40万赵国俘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白起一定会和秦昭襄王私下里沟通这件事。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他是不可能直接向白起下达"杀降"的命令。因为秦昭襄王代表的是整个秦国,这样的命令会累及秦国的声誉,全天下都会认定秦国是一个"残忍好杀"的暴虐国家,进而携起手来对抗暴秦。而白起只是秦国的将军,天下人只会把罪责归咎于他个人身上。

为了秦国,为了秦军,最终白起主动站出来承担杀降的责任,但是心里也是十分不满的。我为秦国扫清了统一天下的障碍却还要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恶名。

这里小编觉得,人们只会记得长平之战的功劳是属于白起的,谁会去想正是秦昭襄王在后勤辎重、兵员、信息上的全力支持才促成了战争的胜利。既然功劳都属于白起的,那么他也应该去最大限度承担"杀降"的责任。

二、是一举灭赵还是休养生息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着赵国上下君臣恐慌一举攻破邯郸,却被秦昭襄王以"秦军疲敝需要休养生息"为由撤军返国。这下白起的心里就更加不满了,长平之战我打胜了,杀俘虏的责任我担了,就是为了能够顺顺利利地攻灭赵国,怎么反而让我退军呢?

白起只需要管如何打战,秦昭襄王所考虑的问题则要多得多,如军队的后勤运输、占领地的管理、六国动向等。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了,但是兵力损失过半,国内粮草耗尽,私下里六国已经在接洽如何抵御秦国的问题,如果其余五国乘着白起进攻邯郸合兵伐秦,秦国危矣。 赵国成年男子全部被秦军坑杀,赵人对秦军恨之入骨,灭亡赵国之后需要派军队长期驻守 ,在几年的时间内赵地都会是秦国的拖累和包袱,经此一战秦国也是一身伤,能熬过这几年吗?他不能拿秦国的国运来赌。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白起的功劳已经够大了,如果再让他建立灭赵之功,那么他在秦国内外都会成为"神"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都会超过他这个君王。天下人也许只记得是白起消灭赵国,帮助秦国开疆扩土,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谁会记得是秦昭襄王在背后的鼎力支持,要粮给粮要人给人才使白起建立起这不世之功。白起威望太高了,这让秦昭襄王又想起了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朝政的时代,天下人只知秦有四贵而不知有大王。秦昭襄王不敢拿国运做赌注,也对白起有了提防之心,权衡之下还是作了撤军的决定。

三、抗拒君命

秦军从赵国撤退几个月后,秦昭襄王对天下形势有了新的判断。几个月以来五国一点反应也没有,足见惧秦之心甚重,经过几个月的休整,秦国的各项运行机制有所恢复,粮食储备有所增加,秦军武备也全部更新,军心战力也都得到极大的恢复,这个时候攻打赵国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正好武安君白起病了,把这个天大的功劳给其它的将领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可惜秦昭襄王这一次错判了形势,五大夫王陵攻赵国邯郸遭到赵国顽强抵抗,损失惨重。秦昭襄王请白起出战,白起推脱:"此时攻邯郸,赵国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上下齐心,加上诸侯在外策应,秦军有被夹击之危,这个时候断不可攻赵。"秦昭襄王一听心里不高兴了,拒绝出战是吧!你就是在怪我上一次没有直接攻取邯郸,我就偏不信没有你秦国就攻不下邯郸。

于是秦昭襄王用老将王龁换下王陵继续围攻邯郸,魏国和楚国同时出兵救赵,秦军损失惨重。秦昭襄王感觉此时退兵脸上实在是脸上无光,再一次放下面子请求白起出战,然而白起以先前的理由拒绝出战。秦昭襄王一下就火了,邯郸之围是我力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我的过错。但是我以君王的身份三番两次来请你,你却总是推脱,君王的威望和颜面何在,我不能要一个自视甚高不听话的将军。

白起能打战,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百战百胜就会有功高震主的危险,当你在军队百姓中的威望超过君王时就得小心翼翼了,懂得犯错也是一个规避君王猜忌的好办法。白起碰到了是一个好君王,也是一个不好的君王。好的是这位君王倾全力支持他建功立业,不好的是这位君王有过长达数十年王权被架空的经历非常忌讳哪些威望过高而又反衬出自己无能的人。白起恰恰又成为了这样的人,他在国人心目中是"战神"般的存在,威望远远盖过了当年的宣太后和丞相魏冉。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灭赵军四十五万,其后的邯郸之战由秦昭襄王力主却战败连连,两相对比之下秦昭襄王也觉得脸上无光。白起这个时候如果照顾到秦昭襄王的面子挂帅出征,即便败了秦昭襄王把他视为自己人加以重用。但是偏偏白起把自己摆到了秦昭襄王的对立面,三番两次抗拒君命,让自己君王颜面扫地,最终使秦昭襄王狠下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