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北洋水师的成立和消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水师。
大清朝廷每年拨款400万两,投入这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水师之中。
回头来看,北洋水师实在来之不易。
1875年,李鸿章受命创办水师,随即通过赫德在英国订购4只蚊船,排水量分别为320吨和440吨。
6年后,又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再加上后来订购的经远、来远巡洋舰,共同成为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
定远号做为旗舰,造价140万两,排水量7200吨。
其他战舰大部分来自英国,由阿姆斯特朗船厂设计和建造。
除了向欧洲求购以外,福州船政局也出力不少,排水2000吨的平远号,是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全钢甲军舰。
北洋水师共有4000多名官兵,其舰长及高级军官大部来自福州船政,并在英国留学观摩。
这支“万国牌”水师,撑起大清最后的脸面。
为什么说是脸面?
那一代人有救国之心,却没有救国之力。
如果仅仅依赖福州船政的生产,不足以撑起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而依赖于对外购买,终究后继乏力。
当时的中国缺钱、缺技术、更缺工业体系。
不论表面上的数字如何繁花锦簇,一旦遭遇突然战斗,北洋水师很难有可持续的战斗力。
不仅硬件仰仗英德,软件也离不开琅威理。
1879年,李鸿章第二次向英国购买蚊船时,琅威理随4艘蚊船来到大沽口,李鸿章一见之下,对其颇为赏识。
当时的李鸿章正在寻找外籍顾问,并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多加留意。
随同琅威理一起来的,还有曾纪泽的推荐信:“此人诚实平和,堪以留用。”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英国海军上将古德也墙裂推荐。
为了挖墙脚,李鸿章开出600两的月薪。
琅威理很难不心动,可他有几个条件:要实权、英国海军部允许、在华工作期间也要算军龄。
这些都牵涉到外交斡旋,经过3年的扯皮,李鸿章才和英国谈妥。
1882年,琅威理来到中国出任副提督,全面负责水师的日常工作,提督丁汝昌只是做为李鸿章的亲信,做一些监督工作。
琅威理是英国海军出身的专业人士,来到北洋工作属于降维打击,组织训练一手包办,没几年就让北洋水师形成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军队的战斗力来自武器和组织。
拥有武器只是基础条件,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武器发挥功能,这就需要严格的组织管理,包括军纪、赏罚、意志等等。
而北洋水师的组织基本来自琅威理 。
至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的硬件和软件磨合完成,在刘公岛正式获得授权命名。
虽然是万国牌,好歹能用了。
二、
北洋水师成军前几年,英、俄、日都在谋划染指朝鲜,而朝鲜是大清的属国。
1886年7月,袁世凯向李鸿章报告:
“朝鲜有人勾结英俄。”
为了展示实力,朝廷让提督丁汝昌、副提督琅威理带着定远、镇远、济远、威远等军舰到朝鲜东海操演。
操演结束后,又到海参崴转了一圈,目的就是告诉英俄日:“我也是有实力的,不怕就来试试。”
由于铁甲舰长途旅行后,需要到港口维护,于是李鸿章让四艘主力战舰开到日本长崎,在三菱造船所检修。
顺便让日本也看看大清的实力。
舰队于8月1日抵达长崎,市民看到高高飘扬的龙旗,以及巨无霸一样的铁甲战舰,纷纷发出惊叹的声音。
军营生活枯燥乏味,每天看到的只有海鸥和大鱼。日方比较体谅北洋军人,邀请他们上岸购物,缓解一下旅途劳顿。
年轻小伙子怎么放松娱乐?
喝酒嫖娼呗。
男人一喝酒就容易出事,北洋军人很快和日本警察造成冲突,并将一名警察刺成重伤。
2天后冲突演变成械斗,450名军人全部上岸,被日本警察包围分割,再加上市民用石块攻击助威,导致北洋军人有5人死亡,44人受伤。
检修竟然造成人员死亡,琅威理气炸了。
他给李鸿章发电报,要求趁日本海军不行的时候,赶紧把日本灭了,省的将来有麻烦。
事实上,北洋水师有灭掉日本海军的实力,但李鸿章不愿意,丁汝昌也没有下令开火,最终选择外交谈判解决。
日本赔钱了事。
日本人颇有“知耻而后勇”的意思,黑船事件后奋起变法,长崎事件后决定建设强大海军。
除了财政投入的倾斜,天皇也从宫廷拨款,并从官员的薪水中抽取十分之一,甚至连小孩玩的游戏都是模拟海战。
8年后,日本已经拥有32艘军舰,排水量7万吨。
而大清却逐渐停止前进。
自从成军之日起,再也没有增加一艘军舰,更加没有更新大炮和弹药,到甲午海战时其实已经落伍了。
而北洋水师内部也一片混乱。
表面上琅威理是英国顾问,背后却承担着英国控制水师的重任。大清耗费重金打造的水师,凭什么让英国人控制?吃饱了撑的吧。
在这种背景下,1890年爆发了“撤旗事件。”
那年舰队到香港过冬,丁汝昌带着部分军舰出巡海南。既然提督大人不在,右翼总兵刘步蟾升起总兵旗,临时指挥驻港军舰。
琅威理很不开心:
“提督不在,副提督在啊,你升起总兵旗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不给面子啊?”
官司打到李鸿章那里,出于水师权力之争的目的,李鸿章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个意思:
“北洋水师只有提督,没有所谓的副提督。”
得嘞,既然没有立足之地,那就回英国吧。
琅威理回到英国,对中国一顿吐槽,说中国不尊重他,英国也感觉受到极大侮辱,宣布不再接受中国留学生。
弱国的腰杆子不硬啊。
不仅要买它的船,还要接受它的控制,一旦夺回舰队控制权,由于不懂海军技术,管理马上乱的一塌糊涂。
北洋再也没有真正懂海军的人才。
舰队用煤主要来自开平煤矿,唯有质量较好的五槽煤才能达到要求。
可开平煤矿的股东不乏朝廷大员,他们伙同煤矿总办张翼,把五槽煤卖到外国赚钱,只给水师供应质量差的八槽煤。
丁汝昌吐槽:“煤屑散碎,烟重灰多。”
他也只是打工的,怎能和朝廷大员斗呢?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导致军舰的航速只有设计航速的一半。
再加上朝廷中的帝党后党之争、翁同龢和李鸿章的私人之争、北洋内部的贪污腐败......未来国运已初窥端倪。
大清盘根错节。
日本短小精悍。
三、
1894年9月16日,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开战。
由于装备落后和指挥不畅,北洋舰队打的很艰难,致远号多处受伤即将沉没,管带邓世昌说: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这是北洋军人面对失败时的热血。
致远号没有撞到日军舰,反而被炮弹击中鱼雷发射管,致远号随即沉没。
随从想把邓世昌救起来,他拒绝了: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是啊,国力贫弱至此,除了以死报国,还能怎么样呢?无非是走一步看一步,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黄海海战至下午5点半,北洋舰队元气大伤,日本舰队全部撤离。
几个月后,剩余军舰撤离到刘公岛,又被日军舰队围追堵截,于1895年2月17日全军覆没。
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自杀。
程璧光陪同道员牛昶晒向日军投降。
唯有康济号的汽笛长鸣,载着丁汝昌等人的灵柩,迎着夕阳离开刘公岛,犹如老大帝国悲壮而落寞的国运。
此后多年,中国再无战力强大的舰队。
甲午海战后,大清重建海军,核心军舰是海圻号和海天号,1904年海天号触礁沉没后,海圻号一枝独秀。
海圻号的排水量是4300吨,体型大、航速快、火力强,后来的海圻号舰长就是程璧光。
不出意外,这艘战舰也是从英国买的。
终究还是买的。
晚清的财政收入很不错,看上去什么都能买到,可没有工业体系就不能自力更生,必然要受制于人。
买来的东西毕竟不是自己的。
这套体系包括技术、人才、基建......有体系才有底气,没有体系的话,买来的战舰再强大,也是风中浮萍。
晚清民国的人想报国,可没有工业体系做平台,只能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可谓悲壮。
1911年4月,海圻号在上海起航,向万里之外的英国出发,参加乔治五世的加冕庆典。
在访问英、美、古巴等国后,海圻号于第二年4月返回上海,只是大清已经变成中华民国。
哎,出趟门而已,政权都变了。
归国后的海圻号被编入民国海军,随着军阀争雄而颠沛流离,18年间换了6次编制。
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
日军分别从水陆向南京进发,海圻号和其他民国海军一起,部署在长江参加江阴保卫战。
当时的民国海军总吨位只有5万多吨,日本海军已经达到116万吨。
仗根本没法打。
民国海军的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被日军全部击沉,为了阻拦日军片刻,海圻号等军舰不得不拦江自沉。
它们以最悲壮、最无奈的方式结束使命。
2个月后,便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四、
中国海军从什么时候硬气的呢?
应该是1949年。
当时已经打完三大战役,第二、三野战军正在准备渡江战役,为了防止敌对方军舰构成威胁,指挥部命令各炮团封锁长江。
如果发现外国军舰进入长江,警告无效的话,可以开火射击。
虽然我没有军舰,但是只要敢来,我用最普通的炮弹也要和你打一仗,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一股“莫欺少年穷”的精气神就出来了。
可100多年来,长江流域一直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他们把长江当成后花园,早已出入习惯了。
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根本没有把警告放进心里,依然在南京停泊一艘军舰,准备为英国使馆提供援助。
4月20日是外国军舰撤离的最后期限。
远东舰队不信邪,偏偏要让紫石英号逆江而上,和停泊在南京的伴侣号换防。
既然给脸不要脸,那就打吧。
紫石英号进入解放军预定的渡江段后,随即遭到炮击,紫石英号在炮战中重伤搁浅。
解放军又在随后的炮战中,击退英军派来支援的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
敢对欧洲军舰动手,解放军是第一个。
虽然硬气的态度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让解放军和新中国有了一股精气神,成为未来展翅腾飞的火种。
五、
强硬的态度,可以在局部战场撬动外交杠杆,大国博弈终究要用实力说话。
海军的实力来自航母。
1980年,刘华清第一次登上美军的小鹰号航空母舰,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参观人员触碰仪器。
为了多了解航母,他尽量靠前一点、把脚踮高一点、看的仔细一点。
这一幕,他长久的记在心里:
“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1998年,中国终于通过各种渠道买下“瓦良格号”,当行驶回国时,又被土耳其政府多方阻挠。
甚至开口要10亿美元保证金。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谈判之后,土耳其才允许瓦良格号通过。当瓦良格号回到大连时,已经是2002年了。
此后十年,瓦良格号一直处于重建阶段。
无数技术难题需要论证和研究,无数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为此前赴后继,只因那个心中的大国梦。
只要想起曾经的悲剧,就会燃起未来的希望。
那十年太漫长了,我无法想象参与其间的人,受了多少煎熬,只知道2012年9月25日交接入列时,瓦良格号改名为辽宁号,举国欢腾。
说句诛心之论,那时的我只稍微开心了一下,然后该干嘛干嘛。
我一直觉的,那是买来的。
直到昨天,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17。
嗯,踏实了。
尤其是“国产”二字,实在是来之不易,从北洋水师成军至今,足足131年,中国终于有了国产的旗舰。
我觉得国产二字,比航母更令人振奋。
为了这一天,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气、牺牲了多少人、付出多少代价,都不足与外人道。
对于那些亲身参与其中的人们,我不禁想起马克思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负重所压倒,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中国有句老话叫“寿多则辱。”
可中国也有另一句老话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5000年古国受过辱,也不停的向前走,终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牺牲,光绪皇帝亲赠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今日再看光绪皇帝的挽联,似乎可以用另一种话语体系解构,来评价中国海军的百年征程。
曾经的屈辱让天下人挥泪,如今的国产航母足以壮海军之威。
大国重器,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