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的宋朝,农民为何频繁起义?下面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于宋朝是历代鲜有不曾抑制商人的朝代,及至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总量据传为265.5亿美元,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虽然宋朝社会的富庶和经济繁荣远超盛唐,后世依旧认为它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宋朝虽然整体经济繁荣,其主要富裕的却是士大夫阶层和官商集团,民间百姓虽然没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制约,但却面临繁重税赋,百姓依旧疾苦。
宋朝重商政策的成因
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府兵制度难以持续,最终朝廷改革推行募兵制。不同于武器马匹自备的府兵制,募兵制度是一种职业军人的模式,武器铠甲均有地方将领提供。这种模式下的士兵保持了对直属将军的忠诚,反而淡化了府兵制时期对朝廷中央的效忠。正因如此,晚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唐朝灭亡之后各地军阀争斗不休、五代更迭。
北宋开朝皇帝赵匡胤,在赵普等人的扶持下发动陈桥兵变,得以篡夺后周政权,最终皇袍加身。正因自己也是从统兵将领中登顶高位的,宋太祖对地方实权将领心存忌惮。为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改制,解除了麾下将领的长期统兵权(战时依旧会调配部分将领率军出征)。只是经历了五代的乱世征伐,将领们都将自己的麾下军队视为政治资本,为了作为补偿以安定人心,赵匡胤赏赐了他们一大笔钱财田宅,并从政策层面允许官僚们经商盈利。
通过财政的手段,宋朝消弭了晚唐以来长期存在的军事动荡。正因为宋朝官僚被朝廷刻意鼓励经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出台。比如宋朝取消了“坊”这种桎梏百姓流动的制度,并且不再对百姓迁徙和职业进行管控。因此,宋朝的商人社会地位,要比其他朝代高很多。当工商业迎来一定的发展之后,工商税和关税日益成为中央朝廷的重要财源。
官商阶层把持经济命脉
宋朝绝非积贫的朝代,然而却也并不是一个富庶的社会。正是由于宋朝孤立经商政策源于对朝中官僚的安抚,故而宋朝的经济生活中始终存在一个庞大的官商集团。在宋朝,几乎所有赚钱的行业都由国家专营,除了传统的盐铁、茶叶、丝绸、酒等等之外,即便是明矾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做生意的巨商大多是官员本身,事实上垄断和排挤了民间百姓商人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两宋时期竟无一例明清时期的民间富商。
正是因为宋朝对官员经商的推崇,造成两宋的军事人才始终难以出人头地,进而引发宋军战斗能力低下,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北宋对辽、南宋对金,一直无法拿出汉击匈奴、唐灭突厥的气魄,每年需要缴纳巨额岁币。沉重的财政负担被朝廷以商税形式转嫁给了工商业从业者,而这最终还是被分摊到了百姓头上。
宋朝农民起义的特点
不同于其他朝代,两宋时期的农民起义鲜有跨越两州的。这是因为不压制商业发展的宋朝给予了百姓农耕之外的其他生活途径,并不会因为旱涝饥荒灾害引发大规模民变。与此同时,官僚乡绅阶层都在宋朝的商业政策下赚得盆满钵满,这些读书文人也不会选择投奔起义军队,为他们出谋划策。
然而虽然宋朝的起义规模不大、闹事范围较小,起义数量却十分频繁。这是因为虽然不会因为天灾人祸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大范围民变,宋朝寻常百姓的生活却也绝非富裕。在那个官僚和乡绅文人占据了宋朝绝大部分财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之时,民间依旧遭受赋税压榨,十分贫苦。所以即便知道自身力量渺小,两宋三百余年依旧发生了四百多次农民起义,其数目之多是空前绝后的。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唐朝中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权军事更迭频繁等问题,宋朝从一开始就鼓励官僚经商,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然而官商集团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了宋朝军队的羸弱,增加了岁币、冗兵等负担,并最终分摊到了百姓身上;另一方面在官商垄断宋朝经济的大背景下,百姓并未从繁荣的商业活动中获得巨额利益,依旧过着十分疾苦的生活。所以后世评价宋朝时,称其为“积贫积弱”是十分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