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全国追杀罗贯中满门 ?

2020年07月18日23:22:54

  罗贯中到底是哪里人?

对于罗贯中籍贯问题,学术界原来有几种说法,如东原说、太原说、杭州说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其中,东原说、太原说争论最为激烈。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

1999年,由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已明确注释:“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流寓杭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认为把罗贯中视为东平人已经是学界主流。他说,早年也不认可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小心求证”后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罗贯中就是东原人。杜贵晨认为,胡适先生研究《水浒传》将罗贯中籍贯为“东原”即“郓州”亦即“东平”联系起来。这就在把《水浒传》的著作权整个地判给了罗贯中的同时,也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东原”即山东东平人做了结论。因为当时郓州州治正在东平。

网络配图

是什么滋生了“东原作家群”?

当年辖地甚广的东原,物质繁荣,文化兴盛,产生了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东原作家群”。“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的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后来出仕江浙一带,罗贯中即是“东原作家群”的一员。

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元大都为中心的杂剧艺术顺流南下,在东平这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结果,东平作为水浒戏重要发源地,浓厚的水浒文化是罗贯中自幼成长的一份精神食粮,他对乐府、隐语相当熟悉。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他还写过《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更是创作出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鸿篇巨著。

此外,据《东平州志》和其它史籍记载,在罗贯中的原籍东平及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如汉末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瓦岗寨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年宋江在梁山泊起义等,上述历史上和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农民起义,也都对罗贯中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罗贯中故里罗庄为何无罗姓?

在山东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罗庄村。这里就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故里。现今罗庄的5个自然村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瞿、毛、卜、管等,唯独没有当年的大姓——罗姓。

据该村各族族谱记载,罗庄村最初只有罗姓一家,其他姓氏皆在明洪武年间陆续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由于罗贯中的资料史载很少,其祖上的情况更是几乎没有,因此只有民间的传闻说起过罗家是当年东平的望族。

东平县霍家庄一位名叫霍树元的老人,198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出了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自家的府第建在了宿城,两家府府相邻。”

网络配图

霍树元表示,“自罗《水浒传》问世,引起朱元璋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第的罗姓均走往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痛恨罗贯中,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之役,实际上描写的是历史上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战争。传说朱元璋斥责《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险遭满门抄斩的罗氏家族不得不远走他乡,而且三代人从此装聋作哑。

民间传说无从考证,但今人为传承和弘扬东平文化,却在积极奔走忙碌。有水浒四县之一美称的山东东平县,早在于2006年就举办了罗贯中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记者获悉,东平县眼下正在在罗庄村兴建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纪念馆”馆名由国学大师冯其庸题写,碑坊楹联“高文典册何如小说通俗,人杰地灵长为乡帮增光”由已故著名学者何满子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撰写。当地官员表示,建成后,该馆将成为一处集藏品展览、资料查询、学术研究、碑林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

据说造物主的观念,就是要女人服从男人,如果女人稍有作为,就必然遭到非议,什么“不守妇道了”,什么“不安分守己了”,是非毁誉像暴风骤雨铺天盖地的袭来。因此,像孟母教子、缇萦救父,就是封建时代女人们最高境界的作为了。中国历史上作为最高的有三个女人:一是武则天,二是吕后,三是慈禧太后,但这三个女人都陷入了是非毁誉的漩涡。好在武则天深知做名女人的难处,是非毁誉在所难免,所以身后只立一座“无字碑”,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出现过两位有名的女人,一是洪宣娇,二是傅善祥。她们二人一文一武,可谓是太平天国的一对姊妹花。然而,这两位有名的女人开始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成为太平天国的一对姊妹花;后又始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分道扬镳,成为争夺东王杨秀清后宫专宠的势不两立的生死情敌。

网络配图

关于洪宣娇,许多史料都认为她是个武艺高强的美貌女子。最出名的记载见于清光绪32年,即公元1906年出版的咀雪庐主人著《祖国妇女界伟人传》中的《洪宣娇小传》: “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洪宣娇是女兵中的首领,她身后跟着几千女兵,从广西一路杀出来,战功显赫。每次恶战前,洪宣娇都拜祭上帝,淡妆出阵,骑着白马,身著青白色衣裙,挥舞双刀。有一次,清军有个头头,带着一队绿营兵冲到跟前,一看洪宣娇面貌清秀,竟然愣住了。谁知就这一愣神的功夫,便把自己的小命搞没了,剩下的清兵被洪宣娇率领的女兵杀得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