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让·杜布菲 或 让·迪比费
外文名称: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
国 籍:法国
出 生 地:勒阿弗尔(Le Havre)
出生日期:1901年7月31日
逝世日期:1985年5月12日
职 业:画家,雕塑家
代表作品:《虚假的美德》,《四棵树》,《装饰品小园地》等
让·杜布菲 ——"原生艺术"的概念提出者
主要贡献
"原生艺术"的概念
迪比费提出的"原生艺术"(生涩艺术)的概念为主流文化的出路提供了颇有意义的选择的可能性-创造的真实性等同于完全依于自我的无拘束的表达。
生涩艺术表示一种流离于美术传统之外的艺术,与陈旧的样式完全不一样。1945年7月,迪比费开始对生涩艺术加以研究。1948年,"生涩艺术非盈利同志会"成立,而"生涩艺术收藏"在本质上主要是迪比费的个人爱好,几乎完全处于其私人的关注下,只在1943、1967年巴黎的展览上才吸引了公众的注目。1971年迪比费将其作品全部赠予瑞士"洛桑国有美术品收藏",作为永久性展品。
迪比费对生涩艺术的创造者界定过一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毫无任何艺术训练,没有传统的羁绊;艺术灵感源自个人,其价值在作品本身是人独立的标志,其创作不期许经济收入或公众认可(除此之外,迪比费没有给出更严格的界定,因为即使是最自给自足的艺术家亦不可避免地受外界影响)。对生涩艺术的定义充满了争议,部分原因在于关于它的纯审美的体系尚未建立。迪比费认为创造者本身的状态-如未受教育,起步较晚的绘画冲动、情感痛苦的压力等主要取决于完成的作品本身。当然,生涩艺术在艺术史上的边缘地位不能否认其作品真实的力量与怪异的美。
主要影响
让·迪比费的艺术对战后欧洲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它对巴黎画派的传统加以反艺术、反传统的正反两面的利用,以探索极端化后的开拓新域的可能性,对现代主义做出了独特的注解。其作品与战前的克利和舒里特有渊源,集中地表现了战后头几年视觉艺术中几种主要的倾向。其始创的生涩艺术,就优先考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拒绝接受艺术的精英化、组织性、整体统一性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在精神上影响了同时代的美国芝加哥的艺术家。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绘画最末的一位"怪杰",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称让·迪比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最伟大的法国画家"。在抽象绘画越来越扩展其领域的时候,他重新提出在绘画中表现"人"和"人的世界"。他对人的理解,多少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是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迪比费追溯第一代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人的关心的传统这个源头,甚至在凡高和蒙克的艺术中寻找原初的人性本质,而力求以一种更为哲理化的感性形象表达出来。这便是迪比费非同凡响之处。迪比费的艺术生涯以一个独特鲜亮的例证呈现于艺术史--指出了一种可能的道路,使得先锋、前沿的艺术家正视名利以及所谓的尊崇。其对美学、传统的反叛至今被看作影响20世纪文化领域的标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