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王浑
别 称:京陵元公
字 号:字玄冲
所处时代:三国→西晋
民族族群:汉人
王浑生平简介
王浑(223—297年),字玄冲,西晋太原晋阳(今太原市)人。晋初名将,系出望族名门太原王氏之家,高官名士,代不乏人。其祖王泽为东汉代郡太守,从伯王机为曹魏东郡太守,父王昶官累至曹魏“三公”之一司空,从兄王沈为魏晋史学大家。王浑一侯成人,即承袭父京陵侯之爵,与从兄王沈同受聘于大将军曹爽麾下为掾。是时之曹魏政权,司马懿父子操持实权,皇族曹爽以大将军之尊,网罗人材,与人抗衡。及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终于失势,授司马氏以柄,被戮灭门。王浑大受牵涉,落职丢官。后来虽再被录用,仅为小小怀县县令(今河南沁阳县),无大起色。直到咸熙末(265年),年愈四十有三的王浑,才任到越骑校尉之职,与名声显赫的家族极不相称。
咸熙二年冬月,势倾朝野,名为晋王、大丞相,实控曹魏予夺大权的司马昭甍逝。其子司马炎迫不及待,逼迫傀儡皇帝曹奂“禅让”,重演了当年曹丕逼宫汉献帝“让贤”的一幕。初临帝位的司马炎,更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大大升擢了一批官员。王浑便在这次宫廷政变中,由八校尉之一的越骑校尉,升任徐州刺史。泰始九年(273年),又迁任豫州刺史,时年正值50岁整。
这年7月,王浑初到豫州任上不久,东吴得知晋豫州刺史更换,新任者王浑初来乍到,对边情尚不熟悉,是北上伐晋的大好时机。遂命将军薛莹、鲁淑,率精兵数万,分别攻打晋国东陲边城弋阳(今河南黄川西)、新息(今河南息县)。并将进攻时间选在豫州晋兵轮防休息,仅有一族之众在岗,难以防范之隙。殊不知韬略在胸,早盼大显身手的王浑,将计就计,置弋阳、新息之危于不顾,亲率这一旅之军,独辟蹊径,偷渡淮水,涉险深入,出其不意,使吴国兵将措不及防,不战而降。王浑此战,兵不刃血,初名天下,有谓“一鸣惊人”。遂被擢升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坐镇寿春(今安徽寿县)。
咸宁三年(277年),吴军陈兵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威慑寿春,不时骚扰晋边。王浑委派扬州刺史应绰,督统淮南晋军兵伐皖城。由于知人善任,力半功倍,皖城不日即破,吴军溃败不成军。是役,焚毁吴军粮食180万斛,稻苗4000余顷,船楫600余艘,斩首5000余级。自此,吴军闻王浑名则胆寒。王浑亦自感灭吴时机将近,悉心于观察吴境地形,掌握吴军防驻,陈精兵于东疆,探寻灭吴之势。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颁诏,分兵两路伐吴,举兵20万众于晋吴边界。陆路由王浑、司马胄统帅,同时发兵攻伐吴国牛诸、涂中、武昌、夏口、江陵。水路由王濬、唐彬率领沿江东下。三军由王浑节制,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战备,只待来春决战。
灭吴之战拉开帷幕。王浑亲率大军攻伐战略要地当阳(今江西九江市),晋将陈慎、张乔,大败吴军守将孔忠,俘虏战将周兴等5员。吴军失地丢失,望风而降。为挽败局,吴相张悌、大将军孙震亲率主力精兵3万,在版桥布军与王浑决战。王浑审时度势,确认此为吴军最后生力,乃命骁将孙畴、周浚,率精兵迎头痛击,斩杀其统帅宰相张悌、大将军孙震,俘毙7800人,震慑吴人,无敢再战者。晋军却乘胜涌进,直指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末帝孙皓眼见大势已去,遂派司徒何植等向王浑送上降书顺表,且等晋军受降。此时王濬水军已破武昌,将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秣陵关)。
勇猛的王浑 王浑率大军屯兵江岸,接受吴国降书后,以为大事已毕,等待朝廷之命,再行定夺。别驾何恽劝他迅速渡江,陈兵建业,生擒孙皓。王浑却不以为然,只遣使去王濬水军,要其停船上岸论事,因为王濬应受他节度。哪知王濬对王浑信使说:“风顺船快,不能停泊”。指挥船队径造三山,直入石头城,接受孙皓投降。对王濬此举,王浑极为不满,以为其不听节度在先,入城受降抢功在后,遂欲领兵攻打王濬。王濬参军何攀亦觉吴军主力均为陆路歼灭,王浑陈兵吴都待朝廷诏命在先,水路不听调度,径入已降之城受降,已授人以柄,力劝王濬送降国之君孙皓于王浑帐下。王濬也觉自己已接收吴君之降,遂依参军意行。对此,王浑仍怒气未平,频频上奏,历数王濬妄行,向晋武帝讨要公道。武帝遂遣廷尉议郎刘颂审校此事,刘颂以“王浑为上功,王濬为中功”(见《晋书·刘颂传》)企意调和。怎奈武帝认为刘颂持法不正,颁诏表彰王浑:“督率所统,遂逼秣陵,令贼孙皓救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水路)之功;又摧大敌,获张悌,使皓途穷势尽,而缚乞降。遂平定秣陵,功勋茂著,其增封八千户,晋爵为公,封子澄为亭侯,弟湛为关内侯,赐绢八千匹。”(见《晋书·王浑传》)。于是,王浑以灭吴之功,擢为东征大将军,复镇寿春,为司马氏政权统管新占领区。此间,王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广泛收罗人心,江东士人无不赞叹。他亦于此后尽心竭力,深得武帝、惠帝两代依重,官累至“三公”之司徒,“所历之职,前后著称”。
王浑死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终年75岁,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