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最早在明末传入中国 乾隆后流行官宦家

2020年07月06日17:16:53

当时的欧洲沉浸在由马可波罗编织的“东方绮梦”中,贵族们借助中国茶、瓷器乃至庭院营造的华丽世界来感受遥远东方文化的气息,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更渴望清政府开放贸易,从而叩开这个遥远帝国的大门。


1655年8月,荷兰使团抵达广州,藩王出城欢迎

这是1655年荷兰使团抵达广州后,藩王出城举行欢迎仪式的盛大场景。当时的欧洲沉浸在由马可波罗编织的“东方绮梦”中,贵族们借助中国茶、瓷器、博古架乃至庭院营造的华丽世界来感受遥远东方文化的气息,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更渴望清政府开放贸易,从而叩开这个遥远帝国的大门。

1655年6月19日,16人的荷兰政府使节及荷兰东印度公司成员豪伊尔(Pieter de Goyer)、凯瑟尔(Jacob Keyzer)从印尼的巴达维亚港出发,航行两个月后抵达虎门码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两个高级商务官侯叶尔和凯塞尔带着给顺治帝的表文上岸后,找到广东的两位藩王,递上了呈文。藩王看过呈文后,认为荷兰国的朝贡“乃朝廷德威远被”,于是率领大队仪仗出城,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使团到达广州。

随后,平南王立刻上疏朝廷,请求接纳荷兰人进贡。第二年的2月22日,荷兰人得到许可后,于3月17日从广州动身,7月17日到达北京,10月2日,使团在紫禁城觐见顺治皇帝要求通商。

使团管事约翰·尼霍夫能写善画,他将沿途所见事物记载下来,并绘制了大量画稿,回国后制成版画和游记出版,成为西方人第一次直观地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而借他的文字和画笔,这些珍贵的历史场景也能在今天得以再现。


“海上马车夫”350年前就已到访广州

华商亮相首届世博会 “荣记湖丝”夺金奖

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海德公园开幕,这也是第一届世博会。据史料记载,海德公园内的展馆主题建筑占地19余亩,为玻璃全覆盖的钢架建筑,相当之富丽堂皇,被誉为“水晶宫”,至今被人津津乐道。虽然清政府当时财力拮据,无力以政府名义参展,但不少精明的中国商人从中嗅出了商机,更何况英国人也非常希望博览会带上一些东方色彩。

早在1850年7月,一些在华的英国商界和政界人士就在广州和香港举行了多次会议,推进中国商品到伦敦展出。他们还组成了专门的委员会,除了经典的丝绸、瓷器、茶叶之外,鼻烟壶、广绣、折扇、雨伞、牙雕等“广货”全在推荐之列。在博览会上,由广东香山拱北北岭人徐荣村携带参展的“荣记湖丝”更夺得金、银大奖,这也是中国产品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取得第一名金奖,“荣记湖丝”得此殊誉后,在中外市场上大为畅销。

此外,在博览会上亮相的牙雕、鼻烟壶、折扇等工艺品也赢得了极高赞誉,用评委会的话来说,就是“在木制、骨制、象牙、珍珠的雕刻技术上,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看看这张150多年前的画作,再想一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景,对比今昔,想必你也会对贸易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有更多的理解,对“海上丝路”的历史成就有更多的认知。

做洋商生意

必先学“鬼话”


流行于十三行的“鬼话”字典

上面的小册子是清代商人学习外语的工具书,看看这些用中文标注的英语商业词汇发音,不知道读者你会不会想起曾在老上海流行一时的“洋泾浜”英语。其实,上海“洋泾浜”的鼻祖,就是十三行时期广州外贸商人独创的“广东英语”,又称“鬼话”,这本小册子,就是学习“鬼话”的神器啦。

到了后来,连洋人到广州做生意,也得照着“鬼话”词典讲,跟中国人做生意才顺利。直到今天,粤语中的英语音译词汇是其他各地方言望尘莫及的,这也说明了“海上丝路”所代表的开放传统对广州本土文化影响之深。

欲知天下事

必用千里镜


这是19世纪初商船上使用的望远镜。望远镜在清代已流行于名门显宦之家

望远镜,当时又叫“千里镜”,最早在明末传入中国,清代乾隆年间以后,已流行于广州的高官显宦之家。广东学海堂的创办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就是“千里镜”的铁杆粉丝,他曾这样赞美望远镜:“能令人见目不能见之物,其为用甚博,而以之测量七曜为尤密”。

望远镜的流行,是广州“开风气之先”的一个象征,再看一看那些古老而又充满了理性之美的绘图仪、显微镜、西医书、西医手术刀,相信你明白,“海上丝路”的商贸之旅背后,是生生不息的促进文化交流与演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