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什么会被骂千年?真相是什么

2020年07月21日13:06:43

马谡为什么会被骂千年?下面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足鼎立之后,魏强而吴、蜀弱,蜀吴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魏国。孙刘建立了同盟关系后,吴蜀两国还真就再没红过脸,所以诸葛亮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治理国家与讨伐曹魏这两个工作重点之上。当时魏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而吴盘踞富足的江南,只有可怜的蜀国人少地穷。但事在认为,诸葛亮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强魏发动了6次北伐战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战果,其中第1次北伐可谓最为精彩。

公元227年,诸葛亮以《出师表》对外"官宣"了北伐的号角,并正式出兵攻打魏国。起初,蜀国的第1次北伐之战打得比较漂亮:不但节节胜利,而且拿下了天水、安定、南安3城,尤其还收降了年轻的名将姜维。意气风发的诸葛亮见形势大好,甚至还产生了可以拿下长安的念头。然而就在蜀国一路高歌猛进之际,马谡却把咽喉要地街亭给整没了。别看街亭虽小,可却至关重要,诸葛亮的第1次北伐大业就因为街亭丢了而宣告破产。

《三国演义》里失街亭的桥段写得十分精彩,"三笑拒谏丢街亭"是马谡在这个关键之地的真实写照。简单来说,人们一直都这么认为: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便把兵驻守在山上,结果弄得几乎全军覆没。因此,街亭之败的"锅"全扣在了马谡身上,他也被人骂了将近几百年。那么马谡守山真的是昏招吗?其实从正史的记载里可以得出结论:马谡守山一点毛病没有。

街亭一战,魏派出了张郃与5万大军攻取街亭,而蜀则以马谡为大将在当地据敌。双方在综合实力上根本不对等。第一,张郃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其统兵能力与武艺比马谡要强得太多。三国后期的张郃有点开挂的感觉,整个蜀国除了魏延似乎没有人可以打得过他。第二,这次张郃领来的5万人全是魏国精锐,其中马军骁勇,步兵猛壮;而《三国志》里没有指出蜀军的具体人数,但演义中却提到了守军只有2万5千人。人数占据优势的骁勇魏军打2万2千没什么战力的蜀兵似乎具有压倒性优势。综合来看,马谡率领的兵马应该在1到2万之间。第三,这个险地没有城池,除了旁边有座山外,几乎一片空空如也。

马谡平时也是位饱读兵书的人才。虽然他没有实战经验,但对于打仗的各种应对方法还是懂得的。他一看对方来势汹汹,魏军无论在人数还是实力上都占据着上风。街亭之地一片空旷,1万多蜀军若在平坦大道下营寨镇守,绝对扛不住敌人的猛攻。当时魏军骑兵不少,而人数不多的蜀国兵力一经分散,力量就显得非常薄弱。魏兵再一冲击,就算蜀兵齐放乱箭也只有被全灭的命运。

恰好这个时候,马谡看到了旁边的山地,因此他决定把兵驻扎在山上。客观来说,据山而守也有优势。古代冷兵器时代,空阔的平原是骑兵尽显战斗力的舞台,但攻城攻山却恰恰是骑兵的短板。马谡觉得,他把蜀兵驻扎在山上就可以让魏军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而山上的守军可以借着山势用弓箭、投石来击退攻山的魏军。而且《孙子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往往会发挥比平时多出几倍的本领。马谡因此断定:"蜀兵在危急时刻一定可以尽全力死战,到时候肯定可以击退对手。"

那么马谡的这2个论点有没有成功的战例呢?其实在古代还真的有成功的先例。

公元前208年,项羽在巨鹿以破釜沉舟之势而打败了秦将章邯。当时项羽只有几千人,而秦兵前线主力有10万之多。项羽故意只带3天的粮食,并烧毁了船只。他这么做的用意非常明显,故意断掉自己的后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来激发手下的斗志。结果项羽果然打得秦兵大败,巨鹿之战可以说直接吹响了灭秦的前奏曲。

三国时代后期,姜维出兵北伐,终于把司马昭困在了铁笼山。当时姜维领着蜀兵把整座铁笼山层层包围,司马昭有6000魏兵在山上死守。姜维怎么攻就是打不上山,而司马昭的魏军也并没有出现不战自乱的现象,后来硬是熬到了救兵来解围,最后成功逃离险境。

项羽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成功了,而司马昭死守铁笼山也没被姜维攻破,那么为何马谡偏偏就输了呢?

这里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项羽能够以几千人大破10万秦兵,这与他个人的勇猛有很大的关系。项羽力能扛鼎,打起仗来几乎到了无敌的境界。巨鹿一战,他身先士卒冲向敌军,秦兵被他的气势所吓到了,而其他楚兵也因此受了鼓舞并一举击溃了10万秦军。而且楚军在发动进攻前都还吃得非常饱,并没有饿着肚子打仗。同时项羽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秦兵非常被迫。

马谡守街亭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山上守军饮水的地方被张郃派人给占据了,而蜀兵又本身粮食不太充足。后来士卒还因为没有水喝而不战自乱,蜀兵根本毫无战心,同时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而马谡也不是项羽那样的猛男,并不是身先士卒的猛将,所以他也不可能身先士卒去冲击魏军。没吃没喝的蜀兵几乎没了战斗力,而人数上就占劣势,加上主将又不够勇猛,所以最终差点全军覆没也在情理之中了。

司马昭死守铁笼山时,山上水源充足(演义上说司马兄一哭就哭出了泉水),而且士兵没有出现自相混乱的局面,相反他们团结一心死磕姜维。铁笼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姜维死活也打不上山去。而且当时外围还有陈泰、郭淮两支救援队伍。这两人利用羌兵击破了姜维,也就把司马昭从包围里救了出来。

而街亭的马谡却几乎没有外援。据《三国演义》描写,"万能"的诸葛亮为了防止马谡寡不敌众,特地安排了高翔、魏延2路救援之军。但他们却远没有陈泰、郭淮给力,几乎输得一塌糊涂。就在高、魏2人被魏军耍得团团转之时,街亭的蜀军已全线溃败。换句话说,马谡的友军太不给力了,没能达到诸葛亮安排的预期效果。

街亭周围有泉水,因此全名街泉亭。马谡输就是输在没能派人把守住饮水的地方。客观来说,张郃过于骁勇,魏军人数众多,马军冲击力极强;而蜀兵在数量上占劣势,主将马谡又没对方大将勇猛;因此马谡守山没啥太大毛病。他不派兵守住水源却是吃败仗的主要原因。马谡本来熟读兵书,他不可能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可他为何没有分兵守汲水之道呢?

归根到底,当时的蜀国人才凋零,国小人穷,百姓人口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镇守街亭的蜀兵数量不多、主将不猛的局面。可以假象一下,如果蜀军的主将是关羽、张飞或者巅峰时期的赵云,兵力达到5万,那么无论蜀兵怎么也不可能让魏军吊打,街亭也就不会丢。换句话说,蜀国的国力决定了这场街亭保卫战的结果:无论马谡把守要道还是镇守在山上都摆脱不了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