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是如何对待元朝的残余势力的?

2020年07月23日14:44:44

明初, 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被逐出中原, 逃到蒙古草原, 蒙古族亦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元朝残余势力仍继续打着元朝的旗号与明朝对抗, 成为有明一代北部的严重边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朱元璋到朱棣, 不断派大军征战, 特别是明成祖朱棣, 曾先后5次“亲征”, 下决心要消灭残元势力。经过多次打击, 使蒙古的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受到很大挫折, 在以后的20多年中, 明朝北部边防基本平静。明王朝进入中期后,皇帝昏庸, 奸臣当道, 军队腐败, 边备松弛。而瓦剌的势力却在不断壮大。

正统二年 (1437年) , 顺宁王脱欢剿灭鞑靼部, 又统一了瓦剌部, 拥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 自称丞相。正统四年 (1439年) , 脱欢死, 子也先继嗣, 称太师淮王。他乘明朝大耗国力征讨麓川之机, 屡犯塞北, 并大力经略四方, 希图重建昔日元朝的统治。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虏去英宗后, 居为奇货, 在重军进逼的同时, 利用英宗阵前要挟, 以谋取军事上的胜利, 并伴以政治讹诈和经济索取。

土木之役, 大明天子蒙尘、精骑劲旅尽丧土木,险些使明朝走上北宋的“靖康之难”,明朝似乎要重演宋室南渡的历史悲剧。

宋靖康元年 (1126年) 八月, 金军在斡离不和粘军的统率下, 分两路南下犯宋。金兵一路攻城掠池, 长驱直入至黄河, 与十余万宋兵夹河对阵, 金兵击战鼓通宵达旦, 宋兵竟不战而溃。年底, 金兵临汴京, 城中宋兵仅数万人, 一战即败, 京师城陷。金许议和, 索巨额金、银、帛。靖康二年 (1127年) 四月, 金虏徽、钦二帝、后妃、宗室及百官三千人北去, 北宋亡。宋朝在开国之初, 宋太祖为防止重现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以文抑武, 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 边防力量一直非常薄弱, 最终为金国所灭。然康王赵构南渡称帝后, 虽有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屡败金兵, 奈何赵宋不思进取, 一味求和, 偏安江南, 因而不能收复失地, 使徽、钦二帝客死异域。最后, 更招致亡国于蒙古的下场。

十月, 瓦剌也先乘战胜之余威, 以送驾还朝为名, 挟英宗一路破关而入, 重兵直压北京。明廷接战报后, 京师立即戒严。所幸, 在于谦和主战派官员的激励下, 皇太后和景泰帝朱祁钰打消疑虑, 决心保卫北京。泰帝朱祁钰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将士皆受节制。于谦亲自披挂甲胄, 站在队伍前列, 泣以忠义激谕三军, 人人感奋, 勇气百倍, 准备迎击瓦剌军。

十月十一日, 也先挟英宗直抵北京城下。他原来估计明军不堪一击, 北京旦夕可下,及见明军严阵以待, 锐意受挫。十三日, 明军同瓦剌在得胜门外展开激战。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 再派少量骑兵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呼啸追来,明军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 同时, 伏兵骤起, 前后夹击, 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 瓦剌兵死伤惨重。接着, 也先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5天激战, 皆被击败, 也先感到沮丧, 瓦剌军士气低下。

大败瓦剌军于北京城下同时,于谦对其施展的一系列诱降、胁和等政治阴谋, 采取毫不示弱地坚决回击的立场, 迫使也先主动向明求和,送回英宗朱祁镇。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使明廷避免了重蹈“宋室南渡”的历史覆辙。

北京保卫战也重创了蒙古军队, 迫使也先退兵。在遭此打击后, 也先再也没有实力组织大规模的侵扰明朝北疆的行动, 瓦剌由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