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是个怎样的人?

2020年08月10日23:24:16

对匡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情缘阅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孙康、车胤、孙敬和苏秦,是历代学子逆境中求学的典范。

其中匡衡从一名寒门学子,“学而优则仕”,经历西汉三朝,官至天子师,拜丞相,封乐安侯,实现了“鱼龙之变”。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抬升了自己的社会阶层,更兴旺了匡氏整个宗族。自他以后,匡氏一门在汉代以“经学兴家”、博士人才辈出闻名。

但是没有人知道,匡衡曾经九次参加“博士科”,屡试不中,最后勉强得了一个“丙等”。因为受到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赏识,也得益于权臣内斗,才当上了“给事中”。

匡衡在中年以前,是一个为人的学术大家。但是中年以后官当大了,却为了明哲自保,不惜与奸臣石显沆瀣一气,打击陈汤等有功之臣,导致在百官中声望严重下降。最后,在汉成帝时被人揭发:儿子当街杀人,自己假公济私,侵占良田。最终,被免为了庶民。

史书上对于匡衡一生的学术成就,评价极高,但是对于他在政治活动上的评价却极低。他以儒学治国,擅长写文章,也擅长谄媚逢迎。他本身家教不严,导致他的儿子醉酒杀人,最后自己也被贬为平民,死在家中,这又让人不禁想起明朝的严嵩。

一、读《诗》能使人解颐的匡衡

匡衡是汉代东海郡承县人士,这个承县,有可能是今天山东枣庄附近。根据最早的史料记载:匡衡从小就爱读书,曾经跟博士学过《诗经》。但是家中十分贫寒,只有给人帮佣,换取生活物资。

匡衡才学一般,参加汉代国家考试九次,最后一次得到了一个“丙等”(第三等)。勉强得到了一个叫“平原文学卒”的小官当。不过在当时,大部分的青年学者都认为匡衡十分有才华,只当这个小官可惜了。

这是因为匡衡经常与别人讲解《诗经》,并且总是能让人开怀大笑。根据推测,匡衡应该是个口才很好,并且风趣幽默的人。他可以把枯燥的古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出来,替人答疑解惑。

有些人向汉宣帝推荐他,但是宣帝对儒学兴趣不大,没有重用他。这个时候,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发现了匡衡。刘奭非常欣赏匡衡,并和他成为朋友。

刘奭即位之后,朝中有两位权臣,一个叫史高,一个叫萧进之,两个人都想拉拢他。于是,他就当上了“给事中”,可以自由进入朝堂,和汉元帝讨论国家大事。

最初匡衡的官当得小,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劝谏皇帝,以经学来治国。充分利用一切时机,进言汉元帝,从社会伦理教化入手,解决国家的困难。并且主张帝王与百官带头,做臣民的榜样,纠风正俗。

于是汉元帝拜他为光禄大夫,加太子少傅。当时也没有人对他不服气。他一边埋头工作,一边研究学术,撰写理论文章,对汉朝的国家制度由法转儒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的时候,丞相韦玄成病故,元帝就让他当上了丞相。

二、毁誉参半的经学大家

当上丞相之后的匡衡,公务变得十分繁忙。除了要继续经学研究,他还要负责处理朝中政事,对百官和黎民负责。但是政务不同于学术,一旦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得之不易的地位,就很难做到洁身自好。

那个时候,朝中有一个大宦官叫石显,深得汉元帝宠信。他在朝中胡作非为,把过去曾提拔过匡衡的权臣萧望之都害死了。匡衡惧怕石显,不敢和他正面抗衡,于是选择对石显的恶行眨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之后,发生了镇守西域的陈汤、甘延寿二人“矫诏搬兵”的事件。匡衡又和石显一起上书弹劾他们,所以他后来被人认为是石显的同党。

西汉时期,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并非彻底消除。陈汤,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他负责和甘延寿守西域。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机会可以消灭北匈奴郅支单于,但是他们手下的兵将人数不足。

这时候,正规的做法是向皇帝上奏请兵,但是时间来不及。于是事急从权,陈、甘二人就伪造了一份圣旨,调兵把郅支单于消灭了。这本来是奇功一件,没想到传回朝庭,就被匡衡和石显攻击。

匡衡上书说:这两个人伪造圣旨,给天下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不杀他们都很不错了,怎么能给封赏呢?假如赏赐了他们,后来的将士也为了立功,草率地对异族兴兵,这样对国家是不利的。但是尽管如此,元帝最后还是给了陈汤、甘延寿封赏。

匡衡前半生除了最初“应试”时比较曲折,九次才考中之外,官途一直比较顺。但是自从陈汤事件后,他在百官中声望就下降了。后来元帝去世,汉成帝并不喜欢石显,匡衡趁机弹劾了石显。

有一个叫王尊的大臣上书弹劾匡衡,说他贪生怕死。汉元帝在的时候眼看着石显胡作非为,匡衡自己无所作为。现在汉元帝死了,他把责任推到汉元帝头上,建议处罚他。

匡衡知道后,马上主动要求辞官。但是汉成帝刚刚登基,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不想马上对匡衡下手,反而将王尊贬官。结果,更加激起朝臣对匡衡的不满。后来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他自己的贪污良田的事陆续被揭发出来,他才被贬为平民。

结语

一切文章,只会有选择性地告诉你部分“真相”。想要知道事情的全部,就必须多听多看。王尊在弹劾匡衡的奏折中,虽然指出了他的一些不法行为,但是同时也认同了他在治理国家政务、教化人民、扭转社会风气上的建树。

《汉书》的作者在批评他政治上一塌糊涂时,也肯定了他在经学上的重大贡献,与他少年时代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语文课本让我们见识到了匡衡的“贤”,历史书籍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不贤”,各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