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范文程和清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程是清初著名汉臣,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贰臣”。
范文程,作为在明亡清兴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清朝汉臣,所收获到的评价也是极为的复杂。有人说他是“清初第一汉臣”,因为他从皇太极时期开始辅佐清朝的统治者,为大清王朝挥师入关、定鼎天下可谓是居功至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称他为“第一汉奸”,作为一介汉臣,看着自己的民族被统治,自己的故土被占领,同时自己的同族同胞被屠戮,却是坐视不管,反而是助纣为虐。
然而,最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编撰《贰臣传》的时候,竟然将范文程排除在外。毕竟,在清朝及其前身后金政权统治时期,背明降清的武将和官员中,孔有德、尚可喜这些被封为王爵的人赫然其中,钱谦益、孙可望这些名望、德行饱受争议之人也被编写。而范文程却没有被打上“贰臣”的标签,难道真的是因为范文程功劳太大,连乾隆皇帝都不能动他。
答案并不是如此,实际上,范文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被算作是“贰臣”,因为他并没有在明朝做官的经历,他的所有仕途经历都是在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朝堂上。
在《清史稿》中,关于范文程投降努尔哈赤,有着如下记载:
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意思是说,努尔哈赤打下抚顺之后,范文程和他的兄长范文寀,一同拜见努尔哈赤,并主动向努尔哈赤示好,努尔哈赤细问之下得知兄弟二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于是告诫众贝勒要好好对待。
然而,这样的描述却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和问题。
其一,努尔哈赤非常瞧不起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汉族读书人,对他们采取的一贯态度就是压迫和屠杀,如此礼遇招待一个读书人,本就不符合努尔哈赤的行事风格。
其二,范文程当时仅仅是个秀才,是明朝最基本的功名,连个举人都不是,是没有资格在明朝做官的,而且这样的功名太普遍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常的有限,况且努尔哈赤拿下抚顺靠的是抚顺守将李永芳的投降,拉拢、安抚李永芳才是重点,而不是范文程这样一个无名之辈。
其三,范文程自投降开始,在清朝史料中消失了许久,直到皇太极时期才重新登上史料,这也与努尔哈赤所说的“善遇之”不相符合。
所以,范文程并不是主动向努尔哈赤投降,而是如同《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那样:
“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
他只是努尔哈赤的“战利品”,之后被分到了镶红旗下,做了卑微的仆役。只不过后来范文程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因而采取了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阴阳叙事”的方式,既不得罪努尔哈赤,也不得罪范文程。
范文程摆脱仆役的身份,进入后金的朝堂,还是依靠着皇太极组织的“科举考试”。
天聪三年(1629年)8月,皇太极正式发布汗谕,决心启动科举考试。
“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有生源者,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共同考校,各家勿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
实际上,皇太极这样做也是因为他通过各方打探,知道当时有两三百名汉族读书人没有死在努尔哈赤的屠刀下,成为了“漏网之鱼”,他希望能将这些人为自己所用,进而通过科举考试发掘满、蒙、汉族中能力出众之人协助管理国家,同时籍此拉拢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消弭努尔哈赤时期尖锐的满汉矛盾,进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范文程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后金的朝堂,范文程也逐步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和赏识,并且是真正享受到了极大的礼遇。
皇太极经常性的召见范文程,有时候一天召见很多次,详细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管理方法、官僚体制以及明清之间战略态势,每次召见都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在官员向他进行汇报的时候,他总是先问官员“范章京知否”。有一次,皇太极宴请范文程,范文程感谢皇太极的同时无意中说了一句自己的父亲没有口福平常美食,感受皇恩,皇太极马上名人准备上好家宴,送至范文程父亲府上。
而范文程也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回报皇太极的信任与宠爱,他一生辅佐皇太极和顺治两位帝王,为大清王朝的发展壮大,进而挥师入关、一统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范文程并没有在明朝为官的经历,所以并不像之后投降清朝的孔有德、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那样,他们是做着明朝的官、带着明朝的兵,投降的清朝,他们是“贰臣”,而范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清朝这面自己发现并培养的官员,因而也就不能算作是“贰臣”了。
与此同时,从范文程的经历之中也就能总结出来他为何如此的忠于大清王朝了。
首先,皇太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范文程的“命运”,并且对范文程礼遇有加。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范文程在被努尔哈赤俘获后,一直在镶红旗下隐性埋名,做了十多年卑微的仆役,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才改变了努尔哈赤在位时期一些列错误的民族政策,这才让他有了新的机会,不仅摆脱了奴役的身份,更是获得了入仕的资格。即便出于“报恩”的态度,也让范文程对于皇太极以及清朝的统治者非常的忠心,并且是尽职尽责,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
其次,范文程在清朝朝堂之上收获的,远远超过了他在明朝政治体系下的收获。
前文中也曾说到了,范文程在明朝治下仅仅是个秀才,尚未考取举人,所以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况且明朝的朝堂上是人才济济,论资排辈,范文程想要有所作为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然而在后金的朝堂上却是另一番光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受到皇太极重视的范文程已经成为了朝堂上权威和博学的象征,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范文程一人,包括第一个投降的李永芳,后来投降的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他们投降后获得的官阶、职务远远的高于他们在明朝时候的任职,这就如同现在许多体制内企业的基层领导跳槽到创业型公司之中,就马上成为中层、甚至是高层创始人团队成员一样,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因此会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再次,不得不说的是,此时的明朝的朝堂上已经是乌烟瘴气了。
此时的明朝的朝堂上,党争不断,吏治腐败,整体上都是乌烟瘴气的,万历皇帝怠政,天启皇帝是坐视宦官专权,崇祯又是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可以说明朝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走向了衰亡,在内部的烽火遍地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外部日益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夹击之下,大明王朝已然是岌岌可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范文程在内的众多清朝汉臣,出于对自身利益与发展的考量,也不愿成为大明王朝的陪葬,也而也就对大清忠心耿耿。
范文程以善终收场,并且收获了清朝历代帝王极高的评价。
作为公认的“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受到了皇太极、顺治以及康熙皇帝的高度礼遇与重视,尽管在多尔衮专政以及后来的清算多尔衮时期,范文程短暂的受到了打压,但是很快便重新得到了重视,职位不断提升,官至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是朝堂上当之无愧的“宰相”。《清史稿》更是称其为:
“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因病去世,终年70岁。康熙皇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号“文肃”。
范文程的后代也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优待与重用,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历史原型,福建总督范承谟,而他本人也是因为被抓后拒不依从与耿精忠而被杀害,同他父亲范文程一样,保持了对于大清王朝的绝对忠诚。